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綠豆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綠豆拼音注音Lǜ Dòu來源

    豆科菜豆屬植物綠豆Phaseolus radiatus L.,以種子入藥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入心、胃經(jīng)。

    性味

    甘,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消暑。用于暑熱煩渴,瘡毒癰腫等癥??山飧阶?、巴豆毒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兩,大劑量可用4兩,煎服。

    備注

    (1)解附子、巴豆毒,可用綠豆四兩、生甘草二兩,煎汁候冷,頻頻飲服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綠豆拼音注音Lǜ Dòu別名

    青小豆(《圣惠方》)

    出處

    《開寶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綠豆種子。立秋后種子成熟時采收,拔取全株,曬干,將種子打落,簸凈雜質(zhì)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直立或末端微纏繞草本,被淡褐色長硬毛。小葉3,闊卵形至棱狀卵形,側(cè)生小葉偏斜,長4~10厘米,寬2.5~7.5厘米,先瑞漸尖,基部圓形、楔形或截形,兩面疏被長硬毛;托葉闊卵形;小托葉線形??偁罨ㄐ蛞干?;苞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,有長硬毛;花綠黃色;萼斜鐘狀,萼齒4,最下面1齒最長;旗瓣腎形,翼瓣有漸狹的爪,龍骨瓣的爪截形,其中1片龍骨瓣有角;雄蕊10,2束;子房無柄,密被長硬毛。莢果圓柱狀,成熟時黑色,長6~10匣米,寬約6.5毫米,被稀長硬毛。種子短矩形,綠色或暗綠色?;ㄆ?~7月。果期8月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種子呈短矩圓形,長4~6毫米,表面綠黃色或暗綠色,光澤。種臍位于一側(cè)上端,長約為種子的1/3,呈白色縱向線形。種皮薄而韌,剝離后露出淡黃綠色或黃白色的種仁,子葉2枚,肥厚。質(zhì)堅硬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每百克含蛋白質(zhì)22.1克,脂肪0.8克,碳水化物59克,鈣49毫克,磷268毫克,鐵3.2毫克,胡蘿卜素0.22毫克,硫胺素0.53毫克,核黃素0.12毫克,尼克酸1.8毫克。蛋白質(zhì)主為球蛋白類,其組成中蛋氨酸、色氨酸和酪氨酸較少。綠豆的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酰膽堿,磷脂酰乙醇胺、磷脂酰肌醇、磷脂酰甘油、磷脂酰絲氨酸、磷脂酸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入心、胃經(jīng)。

    ①朱震亨:"入陽明。"

    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心、胃二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甘,涼。

    ①《開寶本草》:"甘,寒,無毒。"

    ②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甘,涼。"

    注意

    ①孟詵:"今人食綠豆皆撻去皮,即有少壅氣,若愈病須和皮,故不可去。"

    ②《本草拾遺》:"反榧子殼,害人。"

    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脾胃虛寒滑泄者忌之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消暑,利水。治暑熱煩渴,水腫,瀉利,丹毒,癰腫,解熱藥毒。

    ①孫思邈:"治寒熱、熱中,止泄痢、卒澼,利小便脹滿。"

    ②孟詵:"研煮汁飲,治消渴,又去浮風(fēng),益氣力,潤皮肉。"

    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益氣,除熱毒風(fēng),厚腸胃;作枕明目,治頭風(fēng)頭痛。"

    ④《開寶本草》:"主丹毒煩熱,風(fēng)疹,熱氣奔豚,生研絞汁服。亦煮食,消腫下氣,壓熱解毒。"

    ⑤《綱目》:"治痘毒,利腫脹。"

    ⑥《本草匯言》:"清暑熱,靜煩熱,潤燥熱,解毒熱。"

    ⑦《本草述》:"治痰喘及齁蛤。"

    ⑧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明目。解附子、砒石、諸石藥毒。"

    ⑨《會約醫(yī)鏡》:"清火清痰,療癰腫痘爛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;研末或生研絞汁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解暑:綠豆淘凈,下鍋加水,大火一滾,取湯停冷色碧食之。如多滾則色濁,不堪食矣。(《遵生八箋》綠豆湯)

    ②治消渴,小便如常:綠豆二升,凈淘,用水一斗,煮爛研細(xì),澄濾取汁,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盞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綠豆汁)

    ③治十種水氣:綠豆二合半,大附子一只(去皮、臍,切作兩片)。水三碗,煮熟,空心臥時食豆,次日將附子兩片作四片,再以綠豆二合半,如前煮食,第三日別以綠豆、附子如前煮食,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,水從小便下,腫自消,未消再服。忌生冷毒物鹽酒六十日。(《朱氏集驗醫(yī)方》)

    ④治小便不通,淋瀝:青小豆半升,冬麻子三合(搗碎,以水二升淘,絞取汁),陳橘皮一合(末)。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熱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⑤治赤痢經(jīng)年不愈:綠豆角蒸熟,隨意食之。

    ⑥治小兒遍身火丹并赤游腫:綠豆、大黃。為末,薄荷蜜水調(diào)涂。

    ⑦治癰疽:赤小豆、綠豆、黑豆、川姜黃。上為細(xì)末,未發(fā)起,姜汁和井華水調(diào)敷;已發(fā)起,蜜水調(diào)敷。(⑤方以下出《普濟(jì)方》)

    ⑧治金石丹火藥毒,并酒毒,煙毒、煤毒為?。壕G豆一升,生搗末,豆腐漿二碗,調(diào)服。一時無豆腐漿,用糯米泔頓溫亦可。(《本草匯言》)

    ⑨解烏頭毒:綠豆四兩,生甘草二兩,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①治療農(nóng)藥中毒

    對誤服1059農(nóng)藥中毒者,用綠豆1斤,食鹽2兩,搗細(xì)加冷開水約2000毫升浸泡數(shù)分鐘后,過濾飲用。盡量多喝,每天最多可喝3000~5000毫升。神志不清者可用胃管灌入?;蛴镁G豆4兩至1斤制成生豆?jié){,初服3~5匙,每3~5分鐘1次,逐漸增加至每次半碗。曾治15例,均在24小時后臨床癥狀消失。除個別發(fā)生嘔吐外,未發(fā)現(xiàn)其他副作用。

    ②治療腮腺炎

    用生綠豆2兩置小鍋內(nèi)煮至將熟時,加入白菜心2~3個,再煮約20分鐘,取汁頓服,每日1~2次。治療34例(病程3~4天),全部治愈。若在發(fā)病早期使用更好。

    ③治療鉛中毒

    每天取綠豆4兩,甘草5錢,煎湯,分兩次配合維生素C_300毫克內(nèi)服,10~15天為一療程。9例輕度中毒及28例鉛吸收者,經(jīng)連續(xù)治療二療程,基本治愈。

    ④治療燒傷

    取生綠豆粉2兩,和75%酒精(白酒亦可)適量調(diào)成糊狀,30分鐘后加入冰片3錢,調(diào)勻備用。傷面暴露,除去脫落上皮及異物,用1‰新潔爾滅溶液清洗后,將藥糊涂于創(chuàng)面上,約0.5毫米厚,每日2~3次。通過近百例中、小面積燒傷的觀察,一般對淺Ⅱ度效果良好,對部分深Ⅱ度亦有效。平均20天治愈。用藥后滲出物少,結(jié)痂快,不留疤痕,輸液和抗菌素使用可大量減少。缺點是初涂時稍有痛感:若在涂藥前先涂以普魯卡因溶液可減輕疼痛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①《綱目》:"綠豆,消腫治疽之功雖同亦豆,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。且益氣、厚腸胃、通經(jīng)脈,無久服枯人之忌。但以作涼粉,造豆酒,或偏于冷,或偏于熱,能致人病,皆人所為,非豆之咎也。豆粉須以綠色黏膩者為真,外科治癰疽,有內(nèi)托護(hù)心散,極言其效,丹溪朱氏,有論發(fā)揮。""綠豆肉平、皮寒,解金石、砒霜、草木一切諸毒,宜連皮生研,水服。按《夷堅志》云,有人服附子酒多,頭腫如斗,唇裂血流,急求綠豆、黑豆各數(shù)合,嚼食,并煎湯飲之,乃解也。"

    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綠豆,甘寒能除熱下氣解毒。陽明客熱則發(fā)出風(fēng)疹,以胃主肌肉,熱極生風(fēng)故也,解陽明之熱,則風(fēng)疹自除。脹滿者,濕熱侵于脾胃也,熱氣奔豚者,濕熱客于腎經(jīng)也,除濕則腫消,壓熱則氣下,益脾胃而腎邪亦自平也。"

    ③《本草求真》:"綠豆味甘性寒,據(jù)書備極稱善,有言能厚腸胃、潤皮膚、和五臟及資脾胃,按此雖用參、芪、歸、術(shù),不是過也。第書所言,能厚、能潤、能和、能資者,緣因毒邪內(nèi)熾,凡臟腑經(jīng)絡(luò)皮膚脾胃,無一不受毒擾,服此性善解毒,故凡一切癰腫等癥無不用此奏效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綠豆拼音注音Lǜ Dòu別名

    青小豆。

    英文名Mung Bean, Green Gram出處

    1.《開寶本草》:綠豆,肉平,圓小綠者佳。又有植豆,苗子相似。

    2.《日用本草》:綠豆,有官綠、油綠,主療則一。

    3.《綱目》:綠豆,處處種之。三、四月下種,苗高尺許,葉小而有毛,至秋開小花,莢如赤豆莢,粒粗而色鮮者為官綠,皮薄而粉多;粒小而色深者為油綠,皮厚而粉少。早種者呼為摘綠,可頻摘也;遲種呼為拔綠,一拔而已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gna radiata (L.)R.Wilczak[Phaseolus radiatus L.;P.mungo auct.non 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立秋后種子成熟時采收,拔取全株,曬干,打下種子,簸凈雜質(zhì)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全國各省區(qū)多有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綠豆 一年生直立或頂端微纏繞草本。高約60cm,被短褐色硬毛。三出復(fù)葉,互生;葉柄長9-12cm;小葉3,葉片闊卵形至菱狀卵形,側(cè)生小葉偏斜,長6-10cm,寬2.5-7.5cm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、楔形或截形,兩面疏被長硬毛;托葉闊卵形,小托葉線形??偁罨ㄐ蛞干偦ü6逃谌~柄或近等長;苞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,有長硬毛;花綠黃色;萼斜鐘狀,萼齒4,最下面1齒最長,近無毛;旗瓣腎形,翼瓣有漸窄的爪,龍骨瓣的爪截形,其中一片龍骨瓣有角;雄蕊10,二體;子房無柄,密被長硬毛。莢果圓柱形,長6-8cm,寬約6.mm,成熟時黑色,被疏褐色長硬毛。種子綠色或暗綠色,長圓形?;ㄆ?-7月,果期8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種子短矩圓形,長4-6mm。表面綠黃色、暗綠色、綠棕色,光滑而有光澤。種臍位于種子的一側(cè),白色,條形,約為種子長的1/2。種皮薄而堅韌,剝離后露出淡黃綠色或黃白色2片肥厚的子葉。氣微,嚼之具豆腥氣。以粒大、飽滿、色綠者為佳。

   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:灰白色或類白色。①淀粉粒極多,主為單粒,腎形、長圓形、類圓形、圓三角形或卵圓形,有的一端稍尖凸,直徑3-30μm,臍點短縫狀、星狀或點狀,有的輻射狀開裂,少數(shù)層紋可見。②種皮柵狀細(xì)胞成片,頂面觀呈類多角形或稍延長,孔溝細(xì)密,胞腔細(xì)小或不明顯,稍下胞腔條狀;底面觀胞腔大,可見含一晶體。③種皮支持(滴漏)細(xì)胞側(cè)(斷)面觀呈啞鈴狀,長17-55μm,側(cè)壁中部厚至8μm;表面觀呈類圓形或長圓形,直徑14-38μm,可見環(huán)狀增厚壁。④星狀細(xì)胞呈不規(guī)則多角形,有多數(shù)淺短分枝狀突起,枝端較平截,細(xì)胞直徑19-34μm,胞腔內(nèi)含黃棕色物。⑤色素塊較多,黃棕色或紅棕色,存在于星狀細(xì)胞或薄壁細(xì)胞中。⑥主為螺紋或環(huán)紋導(dǎo)管,直徑5-14μm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綠豆種子中含胡蘿卜素(carotene),核黃素(riboflavine);蛋白質(zhì)以球蛋白類(blobulin)的為主,其組成含蛋氨酸(methiomine),色氨酸(tryptophane)和酪氨酸(tyrosine)。糖類主要有果糖(fructose),葡萄糖(glucose),麥芽糖(maltose)。綠豆的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酸膽堿(phosphatidylcholine),磷脂酸乙醇胺(phosphatidylethanolamine),磷脂酸肌胺(phosphatidylinositol),磷脂酰甘油(phosphatidylglycerol),磷脂酸絲氨酸(phosphatidylserine),磷脂酸(phosphatidic acid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寒

    注意

    1. 孟詵:今人食綠豆皆撻去皮,即有少壅氣,若愈病須和皮,放不可去。

    2.《本草拾遺》:反榧子殼,害人。

    3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脾胃虛寒滑泄者忌之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;消暑;利水;解毒。主暑熱煩渴;感冒發(fā)熱;霍亂吐瀉;痰熱哮喘;頭痛目赤;口舌生瘡;水腫尿少;瘡瘍癰腫;風(fēng)疹丹毒;藥物及食物中毒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大劑量可用120g;研末;或生研絞汁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解暑: 綠豆淘凈,下鍋加水,大火一滾,取湯停冷色碧食之。如多滾則色濁,不堪食矣。(《遵生八箋》綠豆湯)②治消渴,小便如常: 綠豆二升,凈淘,用水—斗,煮爛研細(xì),澄濾取計,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盞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綠豆汁)③治十種水氣: 綠豆二臺半,大附子一只(去皮、臍,切作兩片)。水三碗,煮熟,空心臥時食豆,次日將附子兩片作四片,再以綠豆二合半,如前煮食,第三日別以綠豆、附子如前煮食,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,水從小便下,腫自消,未消再服。忌生冷毒物鹽酒六十日。(《朱氏集驗醫(yī)方》)④治小便不通,淋瀝:青小豆半升,冬麻子三合(搗碎,以水二升淘,絞取汁),陳橘皮一合(末)。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熟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)⑤治赤痢經(jīng)年不愈: 綠豆角蒸熟,隨意食之。⑥治小兒遍身火丹并赤游腫: 綠豆、大黃。為末,薄荷蜜水調(diào)涂。⑦治癰疽: 赤小豆、綠豆、黑豆、川姜黃。上為細(xì)末,未發(fā)起,姜汁和井華水調(diào)敷;已發(fā)起,蜜水調(diào)敷。(⑤方以下出《普濟(jì)方》)⑧治金石丹火藥毒,并酒毒、煙毒、煤毒為病: 綠豆一升,生搗末,豆腐漿二碗,調(diào)服。一時無豆腐漿,用糯米泔頓溫亦可。(《本草匯言》)⑨解烏頭毒: 綠豆四兩,生甘草二兩,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1.治療農(nóng)藥中毒:對誤服1059農(nóng)藥中毒者,用綠豆1斤,食鹽2兩,搗細(xì)加冷開水約2000ml浸泡數(shù)分鐘后,過濾飲用。盡量多喝,每天最多可喝3000-5000ml。神志不清者可用胃管灌入?;蛴镁G豆4兩至1斤制成生豆?jié){,初服3-5匙,每3-5分鐘1次,逐漸增加至每次半碗。曾治15例,均在24小時后臨床癥狀消失。除個別發(fā)生嘔吐外,未發(fā)現(xiàn)其他副作用。

    2.治療腮腺炎:用生綠豆2兩置小鍋內(nèi)煮至將熟時,加入白菜心2-3個,再煮約20分鐘,取汁頓服,每日1-2次。治療34例(病程3-4天),全部治愈。若在發(fā)病早期使用更好。

    3.治療鉛中毒:每天取綠豆4兩,甘草5錢,煎湯,分兩次配合維生素C300mg內(nèi)服,10-15天為一療程。9例輕度中毒及28例鉛吸收者,經(jīng)連續(xù)治療二療程,基本治愈。

    4.治療燒傷:取生綠豆粉2兩,和75%酒精(白酒亦可)適量調(diào)成糊狀,30分鐘后加入冰片3錢,調(diào)勾備用。傷面暴露,除去脫落上皮及異物,用1%新潔爾滅溶液清洗后,將藥糊涂于創(chuàng)面上,約0.5mm厚,每日2-3次。通過近百例中、小面積燒傷的觀察,一般對淺Ⅱ度效果良好,對部分深Ⅱ度亦有效。平均20天治愈。用藥后滲出物少,結(jié)痂快,不留疤痕,輸液和抗菌素使用可大量減少。缺點是初涂時稍有痛感;若在涂藥前先涂以普魯卡因溶液可減輕疼痛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綱目》:綠豆,消腫治痘之功雖同赤豆,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。且益氣、厚腸胃、通經(jīng)脈,無久服枯人之忌。但以作涼粉,造豆酒,或偏于冷,或偏于熱,能致人病,皆人所為,非豆之咎也。豆粉須以綠色黏膩者為真,外科治癰疽,有內(nèi)托護(hù)心散,極言其效,丹溪朱氏,有論發(fā)揮。綠豆肉平、皮寒,解金石、砒霜、草木一切諸毒,宜連皮生研,水服。按《夷堅志》云,有人服附子酒多,頭腫如斗,唇裂血流,急求綠豆、黑豆各數(shù)合,嚼食,并煎湯飲之,乃解也。

    2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綠豆,甘寒能除熱下氣解毒。陽明客熱則發(fā)出風(fēng)疹,以胃主肌肉,熱極生風(fēng)故也,解陽明之熱,則風(fēng)疹自除。脹滿者,濕熱侵于脾胃也,熱氣奔豚看,濕熱客于腎經(jīng)也,除濕則腫消,壓熱則氣下,益脾胃而腎邪亦自平也。

    3.《本草求真》:綠豆味甘性寒,據(jù)書備極稱善,有言能厚腸胃、潤皮膚、和五臟及資脾胃,按此雖用參、芪、歸、術(shù),不是過也。第書所言,能厚、能潤、能和、能資者,緣因毒邪內(nèi)熾、凡臟腑經(jīng)絡(luò)皮膚脾胃,無一不受毒擾,服此性善解毒,故凡一切癰腫等癥無不用此奏效。

    4. 孫思邈:治寒熱、熱中,止泄痢、卒澼,利小便脹滿。

    5. 孟詵:研煮汁飲,治消渴,又去浮風(fēng),益氣力,潤皮肉。

    6.《日華子本草》:益氣,除熱毒風(fēng),厚腸胃;作枕明目,治頭風(fēng)頭痛。

    7.《開寶本草》:主丹毒煩熱,風(fēng)疹,熱氣奔豚,生研絞汁服。亦煮食,消腫下氣,壓熱解毒。

    8.《綱目》:治痘毒,利腫脹。

    9.《本草匯言》:清暑熱,靜煩熱,潤燥熱,解毒熱。

    10.《本草述》:治痰喘及齁HA。

    11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明目。解附子、砒石、諸石藥毒。

    12.《會約醫(yī)鏡》:清火清痰,療癰腫痘爛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芷葉拼音注音Bái Zhǐ Yè別名蒚麻(《別錄》)。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或川白芷或杭白芷的葉片。功能主治《綱目》:“浴丹毒、癮疹風(fēng)瘡。“復(fù)方①治風(fēng)瘙隱軫:白芷根、葉煮汁洗之。(《千金方》)②治小兒身熱:白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莧拼音注音Bái Xiàn別名糠莧,細(xì)莧(《別錄》),野莧、豬莧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假莧菜(《廣州植物志》),綠莧(《拉漢種子植物名稱》)。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莧科植物皺果莧的全草或根。春、夏采收。生境分布生田野間。分布我國南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ū別名野蘇麻、白蘇子、玉蘇子、蘇梗來源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白蘇Perilla frutescens (L.) Britt.,以葉、嫩枝、主莖(蘇梗)和果實(白蘇子或玉蘇子)入藥。夏季采葉或嫩枝,7~8月間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或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蘇葉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別名荏葉(《別錄》)。出處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來源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葉片,夏、秋采葉,置通風(fēng)處陰干?;蜻B嫩莖采取,切成小段,曬干?;瘜W(xué)成分葉含揮發(fā)油,主為紫蘇酮。歸經(jīng)《本草匯言》:“入手、足太陰經(jīng)。“性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蘇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別名荏子(《別錄》),玉蘇子(《中藥志》)。出處《飲片新參》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果實。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,亦有栽培者。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。產(chǎn)江蘇、河北、山東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