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野豬頭骨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野豬頭骨拼音注音Yě Zhū Tóu Gǔ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豬科動物野豬頭骨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動物形態(tài)詳"野豬肉"條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綱目》:"治邪瘧。"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積年下血:野豬頭一枚,桑枝一握,附子一枚。同入瓶內(nèi)煅過為末,每服二錢,粥飲空心服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野豬頭骨拼音注音Yě Zhū Tóu Gǔ英文名Wild boar skull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豬科動物野豬的頭骨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us scrofa Linnaeus

    采收和儲藏:捕殺后,剝皮,剖腹,割取頭顱,剔去其他雜質(zhì),洗凈,將頭骨高喊成塊,晾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多棲息于灌木叢、較潮濕的草地或混交林、闊葉林中晨昏或夜間活動;性極兇猛;一般成群活動。雜食性,植物根莖、野果、動物尸體及各種昆蟲均食,亦盜食農(nóng)作物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幾乎遍及全國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野豬,形似家豬。體長紅1.5m,體重約150kg,最大雄豬可達250kg。其頭部較寬大,吻部十分突出,呈圓錐形,末端具裸露的軟骨墊。雄豬犬齒特別發(fā)達,上下犬齒皆向上翹,稱為獠牙,露出唇外,雌豬獠牙不發(fā)達。耳直立,四肢較短,尾細小。身體被剛硬的針毛,背脊鬃毛顯著,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。一般為棕黑色,面頰、胸部雜有灰白、污白色毛。幼豬軀體呈淡黃褐色,背部有6條淡黃色縱紋,俗稱“花豬”。

    炮制

    將豬頭部入水剔凈鬃毛,水煮熟后將骨剔出,入藥用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咸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截瘧;利水。主瘧疾;水腫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0-500g,或燒成炭研末,沖服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積年下血:野豬頭一枚,桑枝一握,附子一枚。同人瓶內(nèi)煅過為未,每服二錢,粥飲空心服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柳別名蘇蓋提[維名]來源楊柳科白柳Salix alba L.,以葉、芽、根入藥。生境分布新疆、甘肅、青海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清濕熱,祛風(fēng)濕。主治急性扁桃體炎,上呼吸道感染,咽喉炎,盆腔炎,腎炎,瘡癤。用白柳葉浸膏(每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ì別名栗子樹、白紫蒲樹來源殼斗科白櫟Quercus fabri Hance,以果實的蟲癭入藥。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及華南各省。功能主治治小兒疳積,大人疝氣,急性結(jié)膜炎。用法用量5~7錢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櫟蔀拼音注音Bái Lì Bù出處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來源為殼斗科植物白櫟果實上帶有蟲癭的總苞。生境分布生于丘陵的山坡、林中。分布長江流域及華南各省。原形態(tài)白櫟,又名:金剛櫟,白反櫟、栭櫟、柞子柴、白斗、櫪柴、白柴蒲樹。落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桂拼音注音Bái Guì別名三股筋、滇新樟來源樟科白桂Neocinnamomum yunnanense H. Liou,以樹皮、葉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性味澀、辛,平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除濕。主治感冒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寒性胃痛,腹脹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Guì Mù Gēn別名將軍樹根來源藥材基源:為??浦参锇坠鹉镜母?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Artocarpus hypargyraus Hance.2.Artpcapus nitidus Trec.subsp.lingna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