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云實(shí)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云實(shí)拼音注音Yún Shí別名

    百鳥不停、老虎刺尖、到鉤刺、黃牛刺、馬豆、牛王刺、藥王子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云實(shí)屬植物云實(shí)Caesalpinis scpiaria Roxb.的種子。栽后4~5年采收,秋冬挖根,洗凈切斜片,曬干或炕干;秋季采果實(shí),除去果皮,取種子曬干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攀援灌木,長3~4米,幼枝密被棕色短柔毛,老即脫落,刺多倒鉤狀,淡棕紅色。二回羽狀復(fù)葉互生。春末開花,總狀花序側(cè)生,花冠黃色,有光澤。莢果長橢圓形,偏斜,長6~12厘米,有喙,沿腹縫有寬約3~4毫米的窄翅。種子6~9粒,矩形,黑棕色。

    性味

    辛,溫。種子有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種子:止痢,驅(qū)蟲。用于痢疾,鉤蟲病,蛔蟲病。根:發(fā)表散寒,祛風(fēng)活絡(luò)。用于風(fēng)寒感冒,風(fēng)濕疼痛,跌打損傷,蛇咬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種子1~3錢;根0.5~1兩。水煎或泡酒服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云實(shí)拼音注音Yún Shí別名

    馬豆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云實(shí)種子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長于平原、丘陵地、山谷及河邊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貴州、四川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蘇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云實(shí),又名:員實(shí)、天豆(《吳普本草》),云英(《別錄》),草云母(《唐本草》),臭草、羊石子草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老虎刺尖(《滇南本草》),杉刺(《綱目》),水皂角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閻王刺、牛王茨、藥王子、鐵場(chǎng)豆、貓爪刺、倒掛刺、鳥不落、黃牛刺、蛇不過、芽皮刀、百鳥不宿、鳥不棲、黃花刺、紅總管、翻天云、刺皂角、攔蛇刺、小霸王。

    攀援灌木,具散生鉤刺。2回羽狀復(fù)時(shí),長20~30厘米,羽片3~10對(duì),有柄;每羽片有小葉12~24片,膜質(zhì),長圓形,長10~25毫米,寬6~10毫米,基部鈍,先端近圓形,兩邊均被短柔毛,老時(shí)毛脫落;托葉闊,半邊箭頭狀,早落或缺。總狀花序,長15~30厘米;花左右對(duì)稱,亮黃色;花梗長2~4厘米,勁直,萼下具關(guān)節(jié),花易脫落;萼片5,被短柔毛;花瓣5,膜質(zhì),圓形或倒卵形;雄蕊10,分離,花絲中部以下密生茸毛;子房上位,,室,有胚珠數(shù)顆。莢果近木質(zhì),短舌狀,偏斜,長6~12厘米,寬2~3厘米,稍膨脹,先端延伸成1刺尖,沿腹縫線膨脹成狹翅,并沿腹縫線開裂,栗色,無毛。種子6~9顆,長圓形,褐色?;?、果期4~10月。

   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(云實(shí)根)、葉(四時(shí)青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    炮制

    《雷公炮炙論》:"凡使云實(shí),采得后,粗搗,相對(duì)拌渾顆橡實(shí),蒸一日后出用。"

    性味

   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辛,溫。"

    ②《吳普本草》:"神農(nóng):辛,小溫。黃帝:咸。雷公:苦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除濕,殺蟲。治痢疾,瘧疾,消渴,小兒疳積。

   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泄痢腸澼,去邪惡結(jié)氣,止痛,除寒熱。"

    ②《別錄》:"主消渴。"

    ③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治瘧藥中多用之。"

    ④《綱目》:"主下匿膿血。"

    ⑤《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》:"殺蟲,除濕熱。治小兒疳積,麻疹不透;婦女乳癰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餞:或入丸劑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瘧疾:云實(shí)三錢,水煎服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(cè)》)

    ②治痢疾:閻王刺種子三錢炒焦,紅糖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③治匿下不止者:鳥頭二兩,女荽、云實(shí)各一兩,桂三分。蜜丸如桐子,水服五丸,一日三服。(《補(bǔ)缺肘后力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云實(shí)拼音注音Yún Shí別名

    員實(shí)、天豆、馬豆、朝天子、藥王子、云實(shí)子、云實(shí)籽、鐵場(chǎng)豆

    英文名Seed of Mysorethorn出處

    出自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云實(shí)的種子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aesalpinia decapetala(Roth)Alston[Reichrdia decapetala Roth;Caesalpinia sepiaria Roxb.]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剝?nèi)》N子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平原、丘陵地、山谷及河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陜西、甘肅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云實(shí) 攀援灌木。樹皮暗紅色,密生倒鉤刺。托葉闊,半邊箭頭狀,早落;二回羽狀復(fù)葉,長20-30cm,羽片3-10對(duì),對(duì)生,有柄,基部有刺1對(duì),每羽片有小葉7-15對(duì),膜質(zhì),長圓形,長10-25mm,寬6-10mm,先端圓,微缺,基部鈍,兩邊均被短柔毛,有時(shí)毛脫落??偁罨ㄐ蝽斏L15-30cm;總花梗多刺;花左右對(duì)稱,花梗長2-4cm,勁直,萼下具關(guān)節(jié),花易脫落;萼片5,長圓形,被短柔毛;花瓣5,黃色,盛開時(shí)反卷;雄蕊10,分離,花絲中部以下密生茸毛;子房上位,無毛。莢果近木質(zhì),短舌狀,偏斜,長6-12cm,寬2-3cm,稍膨脹,先端具尖喙,沿腹縫線膨大成狹翅,成熟時(shí)沿腹縫開裂,無毛,栗褐色,有光澤;種子6-9顆,長圓形,褐色?;?、果期4-10月。

    栽培

    1.氣候土壤:喜溫暖向陽,以排水良好、土層深厚的砂質(zhì)壤土較好。亦可在河邊、林邊或作籬笆栽培。

    2.種植:用種子繁殖,育苗移栽。四川地區(qū)3-4月育苗、先把種子浸泡2-3天,然后播種。在整好的土地上,開1.3m寬的高畦,按溝心距24-30cm開橫溝,深3-6cm,每溝播40-50粒,每畝用種子15-20斤,施人畜糞水,蓋草木灰1cm厚,最后覆土與畦面平。10月左右挖苗移栽,在選好的土地上,按行株距各1m開穴,穴深12-18cm。每穴栽1-2株,蓋土壓緊,再蓋土與畦面平,最后澆水定根。

    3.:幼苗出土后,施清淡人糞尿提苗,以后勤除雜草;移栽后第2年當(dāng)新芽發(fā)出時(shí),施人畜糞水,促使生長。

    性狀

    種子長圓形,長約1cm,寬約6mm。外皮棕黑色,有縱向灰黃色紋理及橫向裂縫狀環(huán)圈。種皮堅(jiān)硬,剝開后,內(nèi)有棕黃色子葉2枚。氣微,味苦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種子含油量35%,油色金黃。果實(shí)含鞣質(zhì)30-40%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止咳、祛痰與平喘作用:小鼠腹腔注射其水煎液(臺(tái)州產(chǎn))2g/kg能明顯延長咳嗽潛伏期,諸暨產(chǎn)者效果很差(二氧化硫引咳法)。小鼠口服其水煎液60g/kg或腹腔注射2g/kg能顯著增加呼吸道酚紅排出量;諸暨產(chǎn)者不論口服或腹腔注射均無效(酚紅法)。豚鼠口服水煎劑(諸暨產(chǎn))60g/kg無平喘作用(組織胺噴霧引喘法)。

    2.抑菌作用:水煎液(臺(tái)州產(chǎn))1:256濃度時(shí),對(duì)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。同屬植物大托葉云實(shí)Caesalpiniabonducella的酒精提取物對(duì)麻醉狗有降壓作用,水提取物在同劑量時(shí)則無影響;前者對(duì)在位蛙心有抑制作用并減少收縮幅度,后者作用相似但較弱。二者對(duì)化膿性球菌、大腸桿菌、某些痢疾桿菌有抗菌作用。

    炮制

    《雷公炮炙論》:凡使云實(shí),采得后,粗搗,相對(duì)拌渾顆橡實(shí),蒸一日后出用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辛;苦;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解毒除濕,止咳化痰,殺蟲。主痢疾,瘧疾慢性氣管炎,小兒疳積,蟲積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入丸、散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經(jīng)》:主泄痢腸澼,去邪惡結(jié)氣,止痛,除寒熱。

    2.《別錄》:主消渴。

    3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治瘧藥中多用之。

    4.《綱目》:主下NI膿血。

    5.《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》:殺蟲,除濕熱。治小兒疳積,麻疹不透:婦女乳癰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百步還陽丹拼音注音Bǎi Bù Hái Yánɡ Dān別名鳥巢蘭來源蘭科兜被蘭屬植物二葉兜被蘭Neottianthe cucullata (L.) Schlecht.,以全草入藥。夏秋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甘,平。功能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百靈草拼音注音Bǎi Línɡ Cǎo別名小白藥、小對(duì)節(jié)生、小掰角、長柄牛奶藤來源蘿藦科牛奶菜屬植物百靈草Marsdenia longipes W. T. Wang,以根或全株入藥。四季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毒性本品有毒,不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百眼藤拼音注音Bǎi Yǎn Ténɡ別名爬山虎、咸魚頭、五眼子、泥藤草、大甘草、小葉羊角藤來源為茜草科巴戟屬植物百眼藤M(fèi)orinda parvifolia Bartl.,以全株入藥。四季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甘,涼。功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百脈根拼音注音Bǎi Mài Gēn別名黃花草、牛角花、黃瓜草、小花生藤、地羊鵲、斑鳩窩來源豆科百脈根屬植物百脈根Lotus corniculatus L.,以全草入藥。春夏采集,切碎曬干。性味辛,平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百舌鳥拼音注音Bǎi Shé Niǎo別名反舌、反舌鳥(《易通卦驗(yàn)》),交啄(《春秋保干圖》),牛屎八哥(《綱目》),牛屎了(《本草求原》),烏鶇(《脊椎動(dòng)物分類學(xué)》),烏鴶(《中國的鳥類》),牛屎八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出處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