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鮮黃連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鮮黃連拼音注音Xiān Huánɡ Lián別名

    毛黃連、細辛幌子、假細辛

    來源

    小檗科鮮黃連屬植物鮮黃連Jeffersonia dubia (Maxim.)Benth. et Hook. f.,以根狀莖入藥。春秋采挖,洗凈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燥濕,涼血止血。用于腸炎,痢疾,消化不良,腹痛,發(fā)熱煩躁,眼結(jié)膜炎,口瘡,扁桃體炎,衄血,吐血,癰疽,癤腫,外傷感染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1~2錢;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鮮黃連拼音注音Xiān Huánɡ Lián別名

    洋虎耳草(《中國植物圖鑒》),細辛幌子、常黃連、鐵絲草(《東北藥植志》),朝鮮黃連(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毛黃連(《遼寧經(jīng)濟植物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東北藥植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小檗科植物鮮黃連根莖。9~10月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及根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長于林下、山坡、灌木叢或山腳濕潤地上。分布東北。產(chǎn)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約25厘米。根莖短,外皮暗褐色,內(nèi)部鮮黃色,密生細而有分枝的須根。葉片近圓形,徑約5~8厘米,基部深心形,頂端微凹,邊緣波狀,掌狀脈7~9條,葉質(zhì)薄,兩面平滑無毛;葉柄長13~25厘米,無毛,基部具紫褐色的鱗片?;▎紊诨ㄇo頂端,徑約2厘米;萼片4,紫紅色,早落;花瓣6~8,倒卵形,淡紫紅色或帶紫紅色;雄蕊8;雌蕊1,紡錘形。蒴果。種子黑色,有光澤?;ㄆ?~5月。果期5~6月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根莖甚短,外表棕褐色,上有莖基殘存,并被小鱗片。斷面黃白色,木質(zhì)部往往有空隙。氣特異,味苦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根、根莖含小檗堿等生物堿。

    性味

    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苦,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清熱解毒,健胃止瀉。治發(fā)熱煩躁,口舌生瘡,眼結(jié)膜炎,扁桃體炎;食欲減退,惡心嘔吐,衄血,吐血;腸炎,腹瀉,痢疾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~2錢;外用:煎水洗眼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鮮黃連拼音注音Xiān Huánɡ Lián別名

    細辛幌子、常黃連、鐵絲草、朝鮮黃連、毛黃連。

    英文名Rhizome of Chinese Twinleaf出處

    出自《東北藥植志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小檗科植物鮮黃連的根及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Jeffersonia dubia (Maxim.) Benth. Et Hook.f.

    采收和儲藏: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莖葉及泥土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灌木叢中,雜木及針闊混交下或山腳陰濕處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地區(qū)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鮮黃連 多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根莖短,外皮暗褐色,斷面鮮黃色,須根發(fā)達,形成密集的根系。葉叢生;有長柄,柄長13-25cm,基部具紫褐色的鱗片;葉質(zhì)薄,葉片近圓形,直徑5-8cm先端微凹,基部深心形,邊緣不規(guī)則波狀,掌狀脈7-9條,上面綠色,下面灰綠色,兩面光滑無毛。花葶頂端著生一花,花葶長15-17cm;萼片4,紫紅色,長5-6cm,早落;花冠淡紫色或紫紅色,直徑約2cm,或稍多,花瓣6-8,倒卵形;雄蕊8,長約為花瓣的1/3至1/4;雌蕊1,紡錘形,柱頭2裂。蒴果革質(zhì),梨形,近先端半蓋裂。種子多數(shù),黑色,有光澤?;ㄆ?-5月。果期5-6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莖呈不規(guī)剛圓狀、扁柱狀,直徑2-6mm,長3-6cm。表面棕褐色,有節(jié)及縱皺,被褐色小鱗片,上端有殘存莖基,下端著生多數(shù)有分歧的須根;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鮮黃色,不整齊,木部較寬,髓部較小,常有裂隙。須根細長,扭曲狀彎曲,直徑0.3-1.0mm,長約20cm,表面土黃色;不易折斷,斷面淡黃色,纖維性較強。氣清香,味苦。

   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;木栓層為數(shù)列扁平細胞,有時殘缺或完全脫落。皮層薄壁細胞7-10列,散有根跡維管束和葉跡維管束。維管束無限外韌型,環(huán)列。韌皮部較窄,韌皮纖維散在,類圓形,直徑13-16um。木質(zhì)部寬廣,導管較密集,直徑30-90um;木纖維成群類圓形,直徑13-23um;木薄壁細胞尖方形、類圓形。髓較寬,細胞類圓形,壁較厚。

    根橫切面;表皮細胞1列,長圓形、長方形、外壁及徑向壁微木栓化。皮層細胞3-5列,含眾多顆粒狀物。韌皮部較窄,韌皮纖維散在,類圓形,直徑10-15um;木質(zhì)部較寬,呈4束。

    粉末特征;棕黃色。①木栓細胞棕黃色,多角形。②導管主為網(wǎng)紋及環(huán)紋導管。③纖維細長,直徑8-10um,壁厚,胞腔平直,狹縫狀。④淀粉粒少,單閏圓球形,直徑4-15um,臍點、層紋不明顯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鮮黃連根和根莖含小檗堿(berbeine),木蘭花堿(magnoflorine)。細胞培養(yǎng)提取液含藥根堿(jatrorrhizine),去氫二松柏醇-4-β-D-葡萄糖甙(dehydrodiconiferyl-alco-hol-4-β-D-glucoside),去氫二松柏醇-r-β-D-葡萄糖甙(dehydrodi-coniferyl-alcohol-y-β-D-glucoside)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粉末0.1g,加1%鹽酸5ml,水浴溫浸10min,濾過,分取1ml濾液中加碘化鉍鉀試劑2-3滴,產(chǎn)生橙紅色沉淀。

    (2)薄層色譜 取上述濾液作供試品溶液。另取鹽酸小檗堿,以乙醇溶解成每1ml含0.5-1mg的對照溶液。取供試品溶液20ul,點于同一硅膠H-CMC薄層板上,以正于醇-冰醋酸-水(7:1:2)展距10cm,取出晾干,于254nm紫外公析燈下觀察,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胃;大腸;肺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性寒

    注意

    蕪花為使,惡蘘草、牽牛子,畏大黃、黃連、藜蘆。畏蘆筍,菰筍,醬豉,冷水。得火良,與牽相反。體弱者和孕婦禁忌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燥濕;瀉火解毒。主濕熱泄瀉;赤白痢疾;脘脅疼痛;嘔吐;吞酸;吐血;衄血;口舌生瘡;目赤腫痛;咽痛喉哦;癰疽疔瘡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12g。外用;適量,煎汁洗眼;或涂口舌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治發(fā)熱煩躁,口舌生瘡,眼結(jié)膜炎,扁桃體炎;食欲減退,惡心嘔吐,衄血,吐血;腸炎,腹瀉,痢疾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半枝蓮拼音注音Bàn Zhī Lián別名并頭草、狹葉韓信草、牙刷草、四方馬蘭英文名HERBA SCUTELLARIAE BARBATAE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ta Don [S. 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àn Fēnɡ Hé別名翻白葉樹、紅半楓荷、大葉半楓荷、白背楓、陰陽葉、鐵巴掌、半梧桐、番張麻、米紙來源為梧桐科翅子樹屬植物異葉翅子木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 hance,以根或莖枝入藥。全年可采,分別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半楓荷葉拼音注音Bàn Fēnɡ Hé Yè出處《廣西中草藥》來源為梧桐科植物翻白葉樹的葉。功能主治治外傷出血。用法用量半楓荷鮮葉搗爛敷患處;或焙干研末撒患處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半楓荷葉拼音注音Bàn Fēnɡ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半楓荷根拼音注音Bàn Fēnɡ Hé Gēn出處《嶺南采藥錄》來源為梧桐科植物翻白葉樹的根。全年可采,切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砂質(zhì)土山坡、平原、丘陵地疏林或密林中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臺灣。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。原形態(tài)翻白葉樹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半柱花別名出泡草、白泡草來源爵床科半柱花Hemigraphis procumbens (Lour.) Merr.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廣西。性味微辛,涼。功能主治涼血解毒,消腫止痛。痢疾:全草3~5錢,水煎服。跌打腫痛: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