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紅娘子

   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紅娘子拼音注音Hónɡ Niánɡ Zǐ別名

    紅娘、紅女、紅姑娘、么姑蟲、灰花蛾、花大雞、山雞腰、紅蓋蟲

    來源

    蟬科昆蟲黑翅紅娘子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或褐翅紅娘子H. philaemata Fabricius 的干燥蟲體。7~8月捕捉,一般在清早露水未干前,紅娘子翅濕不能飛起,用手捕捉。因活的紅娘子能發(fā)出一鐘類似巴豆粉的氣味,故在捕捉時(shí)最好戴上手套及口罩,以免刺激皮膚及粘膜,還要防止刺激眼睛。或用蠅拍打落,用竹筷夾入布袋內(nèi)。連布袋放入沸水中燙死,取出曬干。

    炮制

    將蟲體去頭、足、翅翼,用米同炒至老黃色,然后篩去米即得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平。有毒。

    注意

    體虛及孕婦禁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化瘀,解毒散結(jié)。用于血瘀經(jīng)閉,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,狂犬咬傷;外用治疥癬瘡瘍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分。外用適量。

    摘錄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紅娘子拼音注音Hónɡ Niánɡ Zǐ別名

    樗雞(《本經(jīng)》),灰花蛾(《綱目》),紅娘蟲(《藥材資料匯編》),么姑蟲(《中藥志》),紅女、紅姑娘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蟬科昆蟲紅娘子的干燥全蟲。于6~8月間,朝露未干時(shí)捕捉。此蟲能分泌毒液,刺激人的皮膚而發(fā)泡,故捕時(shí)宜戴手套及口罩。捕得后,蒸死或烤死,然后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廣東、廣西、江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產(chǎn)于湖南、河南、湖北、江蘇、四川、安徽,河北等地;以湖南、河南產(chǎn)量較大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形似蟬而小,體長(zhǎng)15~25毫米,寬約5~7毫米。頭部及胸部均呈黑色,唇基朱紅色。頭部?jī)蓚?cè)有復(fù)眼,大而突出,雜有黑褐色的斑塊;觸角1對(duì),位于復(fù)眼間的前方。前胸背板前狹后寬,黑色;中胸背板黑色。左右兩側(cè)有2個(gè)大形斑塊,呈朱紅色;雄蟲在后胸腹板兩側(cè)有鳴器。翅2對(duì),長(zhǎng)大,膠質(zhì),前翅黑色,后翅褐色,有光澤,翅脈黑褐色,明顯。足3對(duì),黑褐色,健壯。腹部血紅色,基部黑色;雌蟲有黑褐色的產(chǎn)卵管。

    多生于丘陵地帶,成蟲棲息于低矮樹叢中,不能高飛;若蟲生活于未開墾的砂質(zhì)土壤中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蟲體呈長(zhǎng)圓形,尾部較狹。頭黑臂紅,復(fù)眼大而突出。頸部棕黑色,兩肩紅色。背部翅黑棕色,質(zhì)脆易破碎。胸部棕黑色,足3對(duì),多已脫落,腹部紅色,可見有8個(gè)環(huán)節(jié),尾部尖。質(zhì)松而輕,剖開后可見體內(nèi)呈淡黃色。氣微臭,以身干、翅黑、腹紅、色鮮艷、完整不碎、新鮮者為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紅娘子含斑蝥素等,又含蠟、脂肪油及紅、黑2種色素。樗雞含酸性粘多糖、粘蛋白、脂蛋白。

    炮制

    揀凈雜質(zhì),除去頭、足及翹,用米同炒至老黃色,取出,篩去米粒即成。

    《綱目》:"凡使(紅娘子),去翅、足,以糯米或用面炒黃色,去米、面用。"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《綱目》:"厥陰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苦辛,平,有毒。

   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苦,平。"

    ②《別錄》:"有小毒。"

    ③《本草匯言》:"味苦辛,氣平,有小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有劇毒,內(nèi)服宜慎;體弱及孕婦忌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攻毒,通瘀,破積。外用治瘰疬,癬瘡;內(nèi)服治血瘀經(jīng)閉,狂犬咬傷。

   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心腹邪氣,陰痿。"

    ②《別錄》:"療腰痛,下氣。"

    ③《本草衍義》:"行瘀血、月閉。"

    ④《綱目》:"主瘰疬,散目中結(jié)翳,療猘犬傷。"

    ⑤《藥材資料匯編》:"效用與斑蝥同。"

    ⑥《山西中藥志》:"外用治瘡癬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研末敷貼,發(fā)泡或調(diào)涂。內(nèi)服:炒炙后研末入丸、散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瘰疬結(jié)核:紅娘子十四枚,乳香、砒霜各一錢,硇砂一錢五分,黃丹五分。為末,糯米粥和作餅貼之。不過一月,其核自然脫下矣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(jiǎn)方》)

    ②治橫痃便毒:雞子一個(gè)開孔,入紅娘子六個(gè),紙包煨熟,去紅娘子,食雞子,以酒下。(《積德堂經(jīng)驗(yàn)方》)

    ③治瘋狗咬傷:紅娘子二個(gè),斑蝥五個(gè)(并去翅、足,若四十歲各加一個(gè),五十歲各加二個(gè)),青娘子三個(gè)(去翅足,四十歲加一個(gè),五、六十歲加三個(gè)),海馬半個(gè),續(xù)隨子一分,乳香、沉香、桔梗各半分,酥油少許。為末。十歲者作四服,十五歲作三服,二十歲作二服,三十歲作一服。(《談野翁試驗(yàn)方》)

    備注

    紅娘子和樗雞,在現(xiàn)代動(dòng)物學(xué)上是兩種不同科屬的昆蟲,而歷代《本草》每多混淆?;蛟?形似寒螀",或云"形類蠶蛾"。"寒螀"是蟬類,云似"寒螀"者,頗與蟬科紅娘子相近;類"蠶蛾"者,則很象樗雞科的樗雞。但目前藥材只用紅娘子,樗雞未見入藥。樗雞體較紅娘子?。惑w表及翅都附有白色蠟質(zhì)。頭狹小,淡褐色,復(fù)眼黑褐色。前胸背板淡褐色,中央有隆起線1條,小盾片三角形,頗大,暗褐色。前翅革質(zhì),基半部淡褐色,稍帶綠色,存黑斑20余枚,翅脈白色;后翅膜質(zhì),基部約占翅的1/2呈紅色,上有黑色斑紋7~8枚,翅端黑色,中央有白色紋,腹部寬大,尾端逐漸狹小。多群棲于樗、榆、刺槐、桐、楓、女貞及多種果樹上;吸食樹中液汁,為林木之害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紅娘子拼音注音Hónɡ Niánɡ Zǐ別名

    紅娘蟲、么姑蟲、紅女、紅姑娘、紅蟬

    英文名Huechys sanguinea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。

    1.陶弘景:樗雞,形似寒螀而小,今出梁州。方用至稀,惟合大麝香丸用之。樗樹似漆而臭,今以此樹上為好,亦如芫青、亭長(zhǎng),必以芫葛上為良矣。

    2.《唐本草》:樗雞有二種,以五色具者為雄,良。青黑質(zhì)白斑者是雌,不入藥用。今出岐州,河內(nèi)無此物也。

    3.《本草衍義》:樗雞,京東西京界尤多。形類蠶蛾,但頭足微黑,翅兩重,外一重灰色,下一重深紅,五色皆具,腹大,此即樗雞也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蟬科動(dòng)物黑翅紅娘子、短翅紅娘子、褐翅紅娘子的全體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1.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2.Huechys thoracica Distant3.Huechys philaemata Fabricius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捕捉,曬干或烘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

    2.成蟲最早于3月上旬出現(xiàn)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我國(guó)南方各地。

    2.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
    3.分布于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黑翅紅娘子,體較大,體長(zhǎng)15-25mm,寬5-7mm。頭黑色,復(fù)眼褐色,突起,成半球形,單眼3個(gè),淡紅色,基部全被黟以長(zhǎng)毛。胸部黑色,中胸背兩側(cè)有一個(gè)較大的朱紅色斑塊,前翅黑色,翅脈黑褐色;后翅淡褐色,透明,翅脈黑褐色,腹部朱紅色。

    2.短翅紅娘子,本種與黑翅紅娘子相似。特征是前胸中央有一凸形,中胸中央及兩側(cè)各有一朱紅色斑紋,前翅暗褐色,不透明,后翅稍淡,翅脈深灰褐色。

    3.褐翅紅娘子,形狀與習(xí)性與黑翅紅娘子相同,其特點(diǎn)為前翅褐色,后翅淡褐色,半透明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(1)黑翅紅娘子,蟲體呈長(zhǎng)圓形,尾部較狹,似蟬而形較小,長(zhǎng)1.5-2.85cm,寬5-7mm。頭黑,嘴紅。復(fù)眼大而突出。頸部棕黑色,兩肩紅色。背部有2對(duì)黑棕色有膜質(zhì)翅,內(nèi)翅較薄而透明,均有明顯的細(xì)紋。胸部棕黑色,有足3對(duì),多已脫落。腹部紅色,具8個(gè)環(huán)節(jié),尾部尖,質(zhì)松而輕,部開體內(nèi)呈淡黃色。氣微臭,味微辛,極毒。

    (2)短翅紅娘子,前胸中央有一凸形,中胸中央及兩側(cè)各有一斑紋,朱紅色,前翅暗褐色,不透明,后翅稍淡,翅脈深褐色。

    (3)褐翅紅娘子,前翅灰褐色,后翅淡褐色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紅娘子含斑蝥素(Cantharidin)等,又含蠟、脂肪油及紅、黑2種色素。樗雞含酸性粘多糖、粘蛋白、脂蛋白。

    炮制

    揀凈雜質(zhì),除去頭、足及翅,用米同炒至老黃色,取出,篩去米粒即成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;膽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辛;性平

    注意

    體弱、無瘀者及孕婦禁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破瘀;散結(jié);玫毒。主血瘀經(jīng)閉;腰痛;不孕瘰疬;癬瘡;狂犬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研末入丸、散,1-3g。外用:適量,研末作餅敷貼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:主心腹邪氣,陰痿。

    2.《名醫(yī)別錄》:療腰痛,下氣。

    3.《本草衍義》:行瘀血、月閉。

    4.《本草綱目》:主瘰疬,散目中結(jié)翳,療猘犬傷。

    5.《藥材資料匯編》:效用與斑蝥同。

    6.《山西中藥志》:外用治瘡癬。

    7.《本草綱目》:紅娘子,蓋厥陰。

    8.經(jīng)藥,能行血活血。《普濟(jì)方》治目翳,拔云膏中與芫青、斑蝥同用,亦是活血散結(jié)之義也?!侗静輩R言》:紅娘子,通血閉,行瘀血,破胎孕之藥也。陶隱居曰,此藥性味猛厲,為蟲類之最酷者,方藥稀用。

    9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樗雞,能活血散血。孫一奎治血蠱用抵當(dāng)丸,以樗雞易水蛭,三服血下脹消,形神自復(fù)。與薛新甫治水腫用椒仁丸中芫青不殊。一走血而下瘀,一走氣而破水,皆峻劑也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ì Chǐ Hāo別名惡臭蒿、粘蒿、籽蒿英文名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出處始載于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Neopallasia pectinata 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èi Huā Chuānɡ別名獨(dú)色草、四季青、大石芥、銅錢草、石莧菜、阿飛虻來源藥材基源:為蕁麻科植物盾葉冷水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ilea peltata Hance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Xí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臂本科植物毛臂形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Brachiaria villosa(Lam.)A.Camus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田野和山坡草地。資源分布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Máo別名竿青、竿芒。出處本品《綱目》始載之,在“白茅”條下云:“芭茅叢生,葉大如蒲,長(zhǎng)六七尺,有二種,即芒也?!庇衷疲骸拔逶鲁槎糖o,開花如芒也?!彼瞿吮痉N,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種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莖。拉丁植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、苦蘆骨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芭茅根莖部葉鞘內(nèi)的蟲癭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iscanthus floridulus (Labill.)Warb.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收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