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熱帶靈芝

    拼音注音Rè Dài Línɡ Zhī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多孔菌科真菌熱帶靈芝的子實體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anoderma tropicum(Jungh.)Bres.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冬采集,曬干備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大葉合歡、相思樹的樹樁、枯根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廣西、廣東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菌蓋腎形,半圓形有后沿,有時也呈圓形,直徑10-20cm,厚1-3cm;表面紅褐色至紫紅褐色,有漆樣光澤,有環(huán)紋或皺紋;邊緣圓而鈍或薄而銳,新鮮時黃白色或紅褐色。菌柄側(cè)生,罕中生,斜立或直立,長5-10cm,上粗下細,直徑可達4cm,紅褐色至棗褐色。管口面新鮮時白色,傷時變淡褐色;管口長圓形至近角形,每1mm間4-5個;菌管淡棕色,長2-5mm。孢子瓜子形,平截、褐色,內(nèi)壁有刺狀小溝,(5-8)μm×(4-5.5)μm,內(nèi)有油球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菌蓋腎形或半圓形,直徑10-20cm,厚約3mm。表面紅褐色或紫紅褐色,有似漆樣光澤,具同心環(huán)紋或皺紋,邊緣鈍圓,波狀或淺瓣裂。管口面白色或淺褐色,管口長圓形或多角形,每1mm間4-5個。菌柄多側(cè)生,長5-10cm,直徑可達4cm,紅褐色。木栓質(zhì)。氣微,味淡。

    性味

    微苦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滋補;強壯;抗腫瘤。主冠心?。荒[瘤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9g;或研末沖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屈菜根拼音注音Bái Qū Cài Gēn別名小人血七(《陜西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陜西中草藥》來源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根。夏季采挖,陰干用。性味味苦澀,性溫。功能主治破瘀消腫,止血止痛。治勞傷瘀血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痛經(jīng),消化性潰瘍病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山苔拼音注音Bái Shān Tái出處《吉林中草藥》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細葉杜香的葉。全年可采,陰干,或采鮮葉熬膏。生境分布生長于苔蘚類水甸子內(nèi)或濕潤的山坡上。分布我國東北與內(nèi)蒙古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常綠小喬木,高達50厘米。多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hān Liǎo來源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白山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gonum laxmanni Lepech.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收,晾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高山凍原下界草地上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東北地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Dài Cǎo別名雀兒菜、野養(yǎng)菜、米花香薺菜。出處本品系地方性草藥,其原植物碎米薺之名始見于《野菜譜》,云:“碎米薺,如布谷,想為民饑天雨粟,官倉一日一開放,造物生生無盡藏,救饑,三月采,止可作齏。“在清代《植物名實圖考》中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常山拼音注音Bái Chánɡ Shān出處李承祜《藥用植物學(xué)》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玉葉金花或展枝玉葉金花的根。8~10月采挖,曬干。原形態(tài)①玉葉金花又名:鵝兒花。常綠蔓狀小灌木,高可達5米。小枝披柔毛。單葉對生,具短柄;葉膜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