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加味小柴胡湯

    《顧氏醫(yī)徑》卷四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半夏、條芩、茯苓、甘草、木香、川連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棗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產(chǎn)后瘧痢兼作,因胎前濕熱未化,致產(chǎn)后下陷脾經(jīng),寒熱滯下不已者。

    摘錄《顧氏醫(yī)徑》卷四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三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黃連、升麻、芍藥、元參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發(fā)斑,往來寒熱,或潮熱,口苦咽干而渴,耳聾脅痛,胸滿心煩而嘔,喘嗽等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加生姜,水煎服。

    口干,去半夏,加天花粉;咽痛,加桔梗、荊芥;若嘔,加陳皮、干姜,去甘草;斑毒,加犀角、大青;胸中滿悶不利,加瓜蔞、枳殼;痰火上喘,加知母、瓜蔞、桑皮;喘渴脈數(shù)大,加石膏;胸脅滿痛,加枳殼、桔梗;心下痞硬,加枳實、黃連。

    摘錄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三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四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小柴胡湯加生地、山梔、枳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產(chǎn)后寒熱往來。

    摘錄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四《會約》卷十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小柴胡湯加竹茹2錢,生姜重用3錢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少陽證,耳聾脅痛,干嘔,潮熱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水煎服。

    摘錄《會約》卷十《保嬰撮要》卷十三:加味小柴胡湯別名

    柴胡梔子散

    處方

    柴胡1錢5分,人參5分,黃芩7分,半夏5分,甘草(炒)3分,山梔,牡丹皮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肝膽風熱,發(fā)為瘡瘍,耳前后腫,或結(jié)核焮痛,發(fā)熱惡寒,或寒熱往來,或潮熱晡熱,口苦耳聾,或胸脅作痛,或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柴胡梔子散(《景岳全書》卷五十六)。

    摘錄《保嬰撮要》卷十三《誠書》卷十五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柴胡2錢,黃芩(炒)1錢,人參7分,半夏7分,甘草(炙)5分,山梔(炒)3分,甘草3分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肝膽風熱,耳邊腫痛,結(jié)核寒熱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加生姜、大棗,水煎服。

    摘錄《誠書》卷十五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柴胡錢2分,黃芩(炒)錢2分,人參錢2分,半夏錢2分,膽草錢2分,梔子錢2分,當歸錢2分,白芍錢2分,甘草6分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肝膽二經(jīng)部位,熱毒瘰疬,及一切瘡瘍,發(fā)熱潮熱,并小腹脅股結(jié)核,囊癰便毒,或耳內(nèi)耳下生瘡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加生姜3片,水2鐘,煎8分,食遠溫服。

    摘錄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《辨證錄》卷九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柴胡1錢,白芍1兩,茯神5錢,麥冬3錢,甘草1錢,陳皮5分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恐懼內(nèi)傷,心膽虛弱,感冒風邪,畏寒作顫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水煎服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此方用柴胡以和解膽中之邪實,佐白芍、茯神、麥冬補膽氣之弱,而即補心氣之虛也。二經(jīng)得補而氣旺,恐懼且不畏,又何懼于外邪哉。

    摘錄《辨證錄》卷九《金鑒》卷四十九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小柴胡湯加當歸、生地、丹皮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婦人中風,邪熱未盡,適值經(jīng)來,邪熱乘虛入于血室,經(jīng)水斷而續(xù)來寒熱,發(fā)作有時,如瘧狀者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血室肝主之,肝與膽為表里,膽因肝受邪而病寒熱,故用小柴胡湯主之也。加當歸、生地、丹皮者,所以清血分之熱也。

    摘錄《金鑒》卷四十九《衷中參西》上冊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柴胡3錢,黃芩3錢,知母3錢,潞參3錢,鱉甲3錢(醋炙),清半夏2錢,常山1錢半(酒炒),草果1錢,甘草1錢,酒曲3錢,生姜3錢,大棗2枚(擘開)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久瘧不愈,脈象弦而無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瘧初起者,減潞參、鱉甲;熱甚者,加生石膏5-6錢或至1兩;寒甚者,再加草果5分或至1錢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瘧邪不專在少陽,而實以少陽為主,故其六脈恒露弦象。其先寒者,少陽之邪外與太陽并也;其后熱者,少陽之邪內(nèi)與陽明并也。故方中用柴胡以升少陽之邪,草果、生姜以祛太陽之寒,黃芩、知母以清陽明之熱。又瘧之成也,多挾痰挾食,故用半夏、常山以豁痰,酒曲以消食也。用人參,因其瘧久氣虛,扶其正即所以逐邪外出。用鱉甲者,因瘧久則脅下結(jié)有痞積,消其痞積,然后能斷瘧根株。用甘草、大棗者,所以化常山之猛烈而服之不至瞑眩也。

    摘錄《衷中參西》上冊《外科經(jīng)驗方》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柴胡1錢,人參1錢,黃芩(炒)1錢,川芎1錢,白術(shù)1錢,黃耆(鹽水浸炒)1錢,當歸(酒炒)1錢,甘草1錢,黃柏(酒拌炒)1錢,知母(酒拌炒)1錢,半夏5分。

    制法

    上作1劑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囊癰腐爛,或飲食少思,日晡發(fā)熱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水2鐘,煎8分,食前服。

    痛甚,加黃連;小便不利,加木通。

    摘錄《外科經(jīng)驗方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七引《德生堂方》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小柴胡5錢加官桂1錢,草果1錢,檳榔1錢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表里不分,發(fā)為瘧疾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(口父)咀。每服水2盞,加生姜3片,大棗1枚同煎,去滓,午后溫服;滓再煎,不拘時候。

    夏月,加香薷1錢。

    摘錄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七引《德生堂方》《女科萬金方》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柴胡7錢,黃芩7錢,甘草7錢,人參5錢,生地5錢,熟地5錢,枳殼5錢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產(chǎn)后潮熱往來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水2鐘,加生姜5片,大棗3枚,水煎,食遠服。

    摘錄《女科萬金方》《外科發(fā)揮》卷二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柴胡2錢5分,黃芩1錢,人參1錢,生地黃1錢,甘草1錢,半夏6分。

    制法

    上作一劑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婦女熱入血室,致寒熱如瘧,晝則安靜,夜則發(fā)熱妄語,血虛大勞大怒,火動熱入血室,或婦女經(jīng)行,感冒發(fā)熱,寒熱如瘧,夜間熱甚或譫語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水1鐘半,加生姜3片,煎8分,食遠服。

    摘錄《外科發(fā)揮》卷二《治疹全書》卷下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當歸、升麻、陳皮、澤瀉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疹后瘧疾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水煎服。

    無汗惡寒,加蒼術(shù)、獨活;發(fā)熱過期不退,加葛根;胸腹飽滿,加枳殼、桔梗;停食,加厚樸、山查;煩躁譫語,大便閉結(jié),加知母、石膏;汗多身冷,加芍藥、桂枝;3月久瘧,加人參、杏仁,又加生姜1片,大棗1枚,再加桃枝7條,未發(fā)時溫服。

    摘錄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八:加味小柴胡湯處方

    柴胡2錢,黃芩2錢,人參1錢半,半夏1錢半,牡蠣粉1錢,枳殼(麩炒)1錢,甘草1錢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傷寒脅痛,少陽、厥陰熱瘧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作1服。水2鐘,加生姜3片,紅棗2枚,煎1鐘,食遠服。

    摘錄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八
更多中藥材
  • 處方童便1鐘,白蜜2匙。功能主治瘴癘諸瘧,無問新久。用法用量共攪去白沫,頓服。取吐,碧綠痰出為妙,不然終不除。摘錄《松峰說疫》卷二......
  • 處方血見愁1兩,卷柏灰1兩,烏梅灰2兩,地榆灰2兩,蓮房灰2兩,荷葉灰2兩,榴皮灰2兩,五倍灰2兩,血余灰1兩,柏葉灰2兩,棕灰2兩,木耳灰1兩,槐花灰2兩,白蘞1兩,當歸炭3兩,白芍1兩5錢,升麻1兩,白術(shù)2兩,生耆3兩,黨參3兩,椿根皮......
  • 處方發(fā)灰5錢,柏葉1兩,雞冠花1兩。制法上為末。功能主治大腸瀉血,虛盛皆宜。用法用量每服1錢,臥時酒送下,來早以溫酒投之。1服見效。摘錄《仙拈集》卷二引《普濟方》......
  • 處方椿皮半斤,酸梨1斤,鮮姜3兩,紅糖4兩。制法先將椿皮多加水(約3升)熬剩1斤,去渣取汁,再將姜、梨搗汁去渣,將汁對在一起,放在鍋內(nèi)熬開,再下紅糖成膏。功能主治便血,赤痢。用法用量每日早、晚各服1匙,開水沖下。摘錄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......
  • 處方天靈蓋(用醋浸1宿,羊脂炙黃)1兩,鱉甲(去裙,治如上法)1兩,虎頭骨(銼細,酒拌炒)1兩,青蒿子(赤梗者)半兩,揀人參半兩,桃仁(去皮尖,麩炒,研)半兩,知母(切)半兩,甘草(生銼,焙干)半兩。制法上為細末,加阿魏2踐研開,同桃仁再研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