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問:近兩年經常胸前區(qū)疼痛,有時為幾秒鐘游走性針刺樣痛,有時表現為數小時的胸口憋悶,上班時、靜坐時都可能發(fā)作,深呼吸或活動一下癥狀可緩解,這是冠心病嗎?
答:冠心病的典型癥狀是:當體力活動、情緒激動、飽餐、氣候驟變、大便等時,會出現左前胸或胸骨后的憋悶或絞榨樣、刀割樣、燒灼樣疼痛,范圍約手掌大小,疼痛可向左肩、左上肢、咽部、下顎部、后背部放射,停止活動或含服硝酸甘油、速效救心丸數分鐘后可緩解。不典型者可表現為劍突下疼痛而誤診為胃病。心絞痛的性質、程度、部位可能表現不同,但活動當時誘發(fā)以及持續(xù)時間和緩解方式等特征是相同的。
點狀跳動、部位多變和針刺樣、觸電樣一閃而過的疼痛,持續(xù)數秒或持續(xù)數小時甚至數天的前胸憋悶、氣短等不適,深呼吸能減輕者不是冠心病表現;有胸壁局限性固定壓痛者與肋軟骨炎或軟組織炎和勞損有關;與呼吸相關聯的胸痛應與胸膜炎鑒別;頸椎或胸椎骨質增生亦可發(fā)生上胸部及后背部、肩臂部疼痛,但一般與體位變化有關,要注意鑒別。
問:單位體檢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,但未有不適癥狀,該如何明確診斷?
答:冠心病起病隱匿、發(fā)病突然、病情兇險,又容易出現漏診、誤診的情況,所以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就顯得特別重要。典型的心絞痛癥狀可以幫助診斷,常規(guī)心電圖、動態(tài)心電圖(Holter)、運動試驗、心肌核素掃描(SPECT)等對診斷也有參考價值,可以了解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以及缺血的心肌部位。然而,這些指標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不是百分之百的,因此存在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,而且對冠狀動脈的病變情況也不能提供確切的判斷依據。冠狀動脈造影術可以直接顯示整個冠狀動脈,清楚地看到冠脈病變血管支數、狹窄程度和長度以及病變的各種特征,可以直觀冠脈的全部情況,因此冠脈造影是冠心病診斷的“金”標準。而且為進一步制定最佳治療方案提供最科學的依據。
問:冠心病病人都會有心電圖的改變嗎?有心電圖改變就一定是冠心病嗎?
答:單憑一份心電圖不能輕易下冠心病的診斷,因為有許多疾病如心肌病、心肌炎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,都可以產生與冠心病相同的心電圖表現。另外,冠心病在非發(fā)病時期,其心電圖檢出率僅是30%~50%,而50%以上的病人心電圖表現正常。所以心電圖對冠心病的診斷不是一個非常特異的方法。臨床上對冠心病的診斷必須根據病史、癥狀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,進行全面綜合判斷才可能做。
問:冠脈造影是如何進行的?有無風險?
答: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應用如同靜脈取血或輸液的穿刺法,在右下肢腹股溝部位穿刺股動脈,在X光透視下,送入一條直徑2毫米的微細導管到冠狀動脈口,注射造影劑充盈全部冠狀動脈血管及其各級分支血管,可以清楚觀察到0.2毫米粗的微細小分支,同時記錄電影或光盤,并有錄像可隨時回放。整個檢查過程是在有高度分辨率的心血管造影機下進行,只需局部麻醉穿刺部位皮膚,患者是完全清醒的并毫無痛苦。全過程只需要20分鐘,術后拔出導管并壓迫止血、加壓包扎,術后臥床一天,次日即可正常下地活動。在西方發(fā)達國家是一項常規(guī)的冠心病診斷手段,可以在門診完成,無需住院。
冠狀動脈造影自20世紀60年代廣泛應用于臨床以來,已發(fā)展成為一門非常成熟的技術。醫(yī)生和護士都是經過嚴格培訓的,所以,應該說冠脈造影是十分安全、迅捷又有科學診斷價值的。冠脈造影對人體不會遺留任何后遺癥或絲毫損害。
問:一周前發(fā)作急性心肌梗死,經醫(yī)院搶救,溶栓治療現已基本穩(wěn)定,下步應采取怎樣的診療方法?
答:溶栓治療是用溶栓劑溶解梗死冠脈病變處的新鮮血栓,使被急性血栓阻塞的冠狀動脈血流再通,以縮小心肌梗死面積,挽救存活心肌。但是藥物溶栓使梗塞相應血管的開通率只有50%左右,而且對于高齡病人、嚴重高血壓病人等不宜,還有較高的出血并發(fā)癥等危險。溶栓治療即使成功(使閉塞血管再通),也只是溶解了新鮮血栓,無法消除冠脈原有的狹窄病變。因此,應在病人恢復期(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)后,擇期進行冠脈造影檢查以明確病變,制定下步治療方案。
問:冠心病合并高血壓、糖尿病患者,1年前行冠脈內支架術后堅持服用藥物,目前血壓、血糖控制比較理想,可否將降壓、降糖藥物減量或停用?
答:無論是介入治療術還是外科搭橋術,解決的都只是冠脈病變最嚴重的局部問題,無法改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,如果在術后沒有做好終生的“二級預防”,極易引發(fā)再次起病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吸煙、酗酒、肥胖、缺乏運動及精神緊張等都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,一定要全面終生管理,有效控制危險因素,才能更有力地預防冠心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。對于冠心病的防治,還請大家記住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。
問:體檢時發(fā)現心臟早搏,要緊嗎?有什么治療方法?
答:不少病人出現早搏并無特殊感覺,僅在查體時發(fā)現,早搏一般對血流動力學沒有影響,不會造成心臟或其他臟器的供血不足,因此并不建議病人僅為治療早搏而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。
早搏按起源部位可分為房性、室性和房室交界性,選擇治療方案前應先明確其起源部位。一般來說,房性早搏多不需治療,室性早搏如為偶發(fā)(<4次/分鐘,同時又無病因可查,也不需要藥物治療)。很多人的早搏發(fā)生有明顯誘因,如過度勞累、精神緊張、煙酒過度、睡眠不足等,在消除或避免這些因素后早搏發(fā)生情況會有改善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
網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問:近兩年經常胸前區(qū)疼痛,有時為幾秒鐘游走性針刺樣痛,有時表現為數小時的胸口憋悶,上班時、靜坐時都可能發(fā)作,深呼吸或活動一下癥狀可緩解,這是冠心病嗎?
答:冠心病的典型癥狀是:當體力活動、情緒激動、飽餐、氣候驟變、大便等時,會出現左前胸或胸骨后的憋悶或絞榨樣、刀割樣、燒灼樣疼痛,范圍約手掌大小,疼痛可向左肩、左上肢、咽部、下顎部、后背部放射,停止活動或含服硝酸甘油、速效救心丸數分鐘后可緩解。不典型者可表現為劍突下疼痛而誤診為胃病。心絞痛的性質、程度、部位可能表現不同,但活動當時誘發(fā)以及持續(xù)時間和緩解方式等特征是相同的。
點狀跳動、部位多變和針刺樣、觸電樣一閃而過的疼痛,持續(xù)數秒或持續(xù)數小時甚至數天的前胸憋悶、氣短等不適,深呼吸能減輕者不是冠心病表現;有胸壁局限性固定壓痛者與肋軟骨炎或軟組織炎和勞損有關;與呼吸相關聯的胸痛應與胸膜炎鑒別;頸椎或胸椎骨質增生亦可發(fā)生上胸部及后背部、肩臂部疼痛,但一般與體位變化有關,要注意鑒別。
問:單位體檢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,但未有不適癥狀,該如何明確診斷?
答:冠心病起病隱匿、發(fā)病突然、病情兇險,又容易出現漏診、誤診的情況,所以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就顯得特別重要。典型的心絞痛癥狀可以幫助診斷,常規(guī)心電圖、動態(tài)心電圖(Holter)、運動試驗、心肌核素掃描(SPECT)等對診斷也有參考價值,可以了解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以及缺血的心肌部位。然而,這些指標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不是百分之百的,因此存在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,而且對冠狀動脈的病變情況也不能提供確切的判斷依據。冠狀動脈造影術可以直接顯示整個冠狀動脈,清楚地看到冠脈病變血管支數、狹窄程度和長度以及病變的各種特征,可以直觀冠脈的全部情況,因此冠脈造影是冠心病診斷的“金”標準。而且為進一步制定最佳治療方案提供最科學的依據。
問:冠心病病人都會有心電圖的改變嗎?有心電圖改變就一定是冠心病嗎?
答:單憑一份心電圖不能輕易下冠心病的診斷,因為有許多疾病如心肌病、心肌炎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,都可以產生與冠心病相同的心電圖表現。另外,冠心病在非發(fā)病時期,其心電圖檢出率僅是30%~50%,而50%以上的病人心電圖表現正常。所以心電圖對冠心病的診斷不是一個非常特異的方法。臨床上對冠心病的診斷必須根據病史、癥狀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,進行全面綜合判斷才可能做。
問:冠脈造影是如何進行的?有無風險?
答: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應用如同靜脈取血或輸液的穿刺法,在右下肢腹股溝部位穿刺股動脈,在X光透視下,送入一條直徑2毫米的微細導管到冠狀動脈口,注射造影劑充盈全部冠狀動脈血管及其各級分支血管,可以清楚觀察到0.2毫米粗的微細小分支,同時記錄電影或光盤,并有錄像可隨時回放。整個檢查過程是在有高度分辨率的心血管造影機下進行,只需局部麻醉穿刺部位皮膚,患者是完全清醒的并毫無痛苦。全過程只需要20分鐘,術后拔出導管并壓迫止血、加壓包扎,術后臥床一天,次日即可正常下地活動。在西方發(fā)達國家是一項常規(guī)的冠心病診斷手段,可以在門診完成,無需住院。
冠狀動脈造影自20世紀60年代廣泛應用于臨床以來,已發(fā)展成為一門非常成熟的技術。醫(yī)生和護士都是經過嚴格培訓的,所以,應該說冠脈造影是十分安全、迅捷又有科學診斷價值的。冠脈造影對人體不會遺留任何后遺癥或絲毫損害。
問:一周前發(fā)作急性心肌梗死,經醫(yī)院搶救,溶栓治療現已基本穩(wěn)定,下步應采取怎樣的診療方法?
答:溶栓治療是用溶栓劑溶解梗死冠脈病變處的新鮮血栓,使被急性血栓阻塞的冠狀動脈血流再通,以縮小心肌梗死面積,挽救存活心肌。但是藥物溶栓使梗塞相應血管的開通率只有50%左右,而且對于高齡病人、嚴重高血壓病人等不宜,還有較高的出血并發(fā)癥等危險。溶栓治療即使成功(使閉塞血管再通),也只是溶解了新鮮血栓,無法消除冠脈原有的狹窄病變。因此,應在病人恢復期(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)后,擇期進行冠脈造影檢查以明確病變,制定下步治療方案。
問:冠心病合并高血壓、糖尿病患者,1年前行冠脈內支架術后堅持服用藥物,目前血壓、血糖控制比較理想,可否將降壓、降糖藥物減量或停用?
答:無論是介入治療術還是外科搭橋術,解決的都只是冠脈病變最嚴重的局部問題,無法改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,如果在術后沒有做好終生的“二級預防”,極易引發(fā)再次起病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吸煙、酗酒、肥胖、缺乏運動及精神緊張等都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,一定要全面終生管理,有效控制危險因素,才能更有力地預防冠心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。對于冠心病的防治,還請大家記住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。
問:體檢時發(fā)現心臟早搏,要緊嗎?有什么治療方法?
答:不少病人出現早搏并無特殊感覺,僅在查體時發(fā)現,早搏一般對血流動力學沒有影響,不會造成心臟或其他臟器的供血不足,因此并不建議病人僅為治療早搏而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。
早搏按起源部位可分為房性、室性和房室交界性,選擇治療方案前應先明確其起源部位。一般來說,房性早搏多不需治療,室性早搏如為偶發(fā)(<4次/分鐘,同時又無病因可查,也不需要藥物治療)。很多人的早搏發(fā)生有明顯誘因,如過度勞累、精神緊張、煙酒過度、睡眠不足等,在消除或避免這些因素后早搏發(fā)生情況會有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