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白屈菜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屈菜根拼音注音Bái Qū Cài Gēn別名

    小人血七(《陜西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陜西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罌粟科植物白屈菜。夏季采挖,陰干用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澀,性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破瘀消腫,止血止痛。治勞傷瘀血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痛經(jīng),消化性潰瘍病,蛇咬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勞傷:白屈菜根一錢,嚼服,冷開水送下。

    ②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痛經(jīng):白屈菜根一錢,甜酒煎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陜西中草藥》)

    ③治支氣管哮喘:白屈菜根七兩,枯礬三兩。共研細(xì)粉。一日三次,每服一錢。(沈陽藥學(xué)院《中草藥驗(yàn)方制劑栽培選編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白屈菜根拼音注音Bái Qū Cài Gēn別名

    小人血七

    英文名Root of Greater Celandine出處

    出自《陜西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.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helidonium majus L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季采挖,洗凈泥沙,陰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谷濕潤地、水溝邊、綠林草地或草叢中、住宅附近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及江蘇、江西、四川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白屈菜 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,含橘黃色乳汁。主根粗壯,圓錐形,土黃色或暗褐色,密生須根。莖直立,多分枝,有白粉,具白色細(xì)長柔毛。葉互生,一至二回奇數(shù)羽狀分裂;基生葉長10-15cm,裂片5-8對,裂片先端鈍,邊緣具不整齊缺刻;莖生葉長5-10cm,裂片2-4對,邊緣具不整齊缺刻,上面近無毛,褐色,下面疏生柔毛,脈上更明顯,綠白色?;〝?shù)朵,排列成傘形聚傘花序,花梗長短不一;苞片小,卵形,長約1.5mm;萼片2枚,橢圓形,淡綠色,疏生柔毛,早落;花瓣4枚,卵圓形或長卵狀倒卵形,黃色,長0.8-1.6cm,寬0.7-1.4cm,兩面光滑,雄蕊多數(shù),分離;雌蕊細(xì)圓柱形,花柱短,柱頭頭狀,2淺裂,密生乳頭狀突起。蒴果長角形,長2-4.5cm,直徑約2mm,直立,灰綠色,成熟時(shí)由下向上2瓣。種子多數(shù)細(xì)小,卵球形,褐色,有光澤。

    花期5-8月,果期6-9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白屈菜根含有地上部分左旋金罌粟堿α-甲羥化物及左旋金罌粟堿β-甲羥化物以外的所有生物堿(參見“白屈菜”)。另外,還含有木蘭花堿(magroflorine),二氫血根堿(dihydrosanguinarine),二氫白屈菜紅堿(dihydrochelerythrine),二氫白屈菜玉紅堿(dihydrochelirubine),二氫白屈菜黃堿(dihydrochelilutine),N-去甲基-9,10-二氫氧化血根堿(N-demethyl-9,10-dihydrooxysanguinarine),白屈菜黃堿(chelilutine),白屈菜定(chelamidine),白屈菜胺(chelamine),內(nèi)消旋白屈菜默堿(meso-chelidimerine)等生物堿;還含有α-菠菜甾醇(α-spinosterol),麥角甾醇(ergosterol),皂甙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;脾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澀;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散瘀;止血;止痛;解蛇毒。主勞傷瘀血;脘痛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痛經(jīng);蛇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6g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出處《貴州民間藥物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五節(jié)芒根莖部葉鞘內(nèi)的蟲癭。蟲癭全年均可采集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安徽、江蘇等地。原形態(tài)五節(jié)芒,又名:萱仔、馬兒扦。 多年生草本,高2~4米。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巴茅根別名大茅根來源禾本科芒屬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(Maxim.) Benth., et Hook. f.,以根狀莖入藥。四季可采,曬干。性味甘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,活血。用于婦女干血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、大葉雙眼龍、江子、猛子樹、八百力、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。的干燥成熟果實(shí),根及葉亦供藥用。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堆置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大葉雙眼龍葉(《嶺南草藥志))。出處《南寧市藥物志》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治瘧疾,瘡癬,跌打損傷,蛇傷。①《嶺南采藥錄):“治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(《宣明論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消積滯,止瀉痢。“②《本草再新》:“殺蟲,敗毒。破瘰疬痰核?!皬?fù)方治瀉?。喊投蛊ぁ?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