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細果角茴香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細果角茴香拼音注音Xì Guǒ Jiǎo Huí Xiānɡ別名

    節(jié)裂角茴香,八八打

    來源

    罌粟科角茴香屬植物細果角茴香Hypecoum leptocarpum Hook. f. et Thoms.,以全草入藥。夏秋采集,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。有小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消炎鎮(zhèn)痛。用于熱性傳染病的高燒,感冒發(fā)燒頭痛,關節(jié)疼痛,解食物中毒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1~2錢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細果角茴香拼音注音Xì Guǒ Jiǎo Huí Xiānɡ別名

    角茴香(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巴爾巴大、哇日哇噠(藏名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陜甘寧青中草藥選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罌粟科植物節(jié)裂角茴香全草。6~8月采收,洗凈,切斷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沙質土壤草地上。分布西藏、四川、甘肅,青海、陜西、河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木,高30~60厘米,有白粉。根直,圓柱形。基生葉多數(shù),長6~20厘米,具稍長柄;葉片輪廓矩圓形,2回羽狀全裂;1回裂片3~6對,具短柄或無柄,輪廓卵形;2回羽狀細裂,小裂片披針形或狹倒卵形,寬0.3~1.6毫米。花莖3~7條;花序具少數(shù)或多數(shù)分枝;萼片2,狹卵形;花瓣4,淡紫色或白色,外面2個較大,寬倒卵形,全緣,內面2個較小,3裂,中央裂片船形;雄蕊4,與花瓣對生,基部有腺體;子房1室。蒴果條形,成熟時在每2種子之間分裂而成10數(shù)小節(jié)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干全草含生物堿約0.38%,其中分離出原阿片堿85%,血根堿0.1%,白屈菜紅堿及黃連堿痕跡量,無定形非酚型堿7.8%,無定形酚型堿2.7%。

    性味

    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"性寒,味苦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"解熱鎮(zhèn)痛,消炎解毒。治傷風感冒,頭痛,四肢關節(jié)疼痛,膽囊炎,并解食物中毒。"

    ②《陜甘寧青中草藥選》:"治流感,咽喉腫痛,目赤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1~2錢;或研末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風熱感冒、咽炎:角茴香三錢,連翹四錢,牛蒡子三錢,薄荷錢半,甘草錢半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②治急性結膜炎:角茴香三錢,菊花三錢,水煎服或泡茶喝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細果角茴香拼音注音Xì Guǒ Jiǎo Huí Xiānɡ別名

    角苗香、咽喉草、麥黃草、黃花草、雪里青、秦根花

    英文名Herb of Thinfruit Hypecoum出處

    出自《陜甘寧青中草藥選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罌粟科植物節(jié)裂角茴香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ypecoum leptocarpum Hook.f.et Thoms.[H.chinense Franch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集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700-4800m的山坡草地、林緣等處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北、西北及河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節(jié)裂角茴香 一年生草本,高可達60cm,無毛,略被白粉。莖叢生,長短不一,鋪散而頂端向上,多分枝。基生葉多數(shù);葉柄長1.5-10cm;葉片狹倒披針形,長5-20cm,二回羽狀全裂,本回裂片披外形、卵形、狹橢圓形至倒卵形;莖生葉小,具短柄或近無柄?;ㄇo多數(shù),通常二歧分枝,具輪生苞片;苞片卵形或倒卵形,二回羽狀全裂,向上逐漸變小,最上部者為線形;花小,排列為二歧聚傘花序,每花具數(shù)枚剛毛狀小苞片;萼片小,狹卵形;花瓣4,淡紫色或白色,外面2枚闊倒卵形,先端全緣,里面2枚較小,3裂幾達中部,中裂片匙狀,圓形,側裂片較長;雄蕊4,花絲絲狀,基部加寬,黃褐色,花藥卵形;子房圓柱形。葫果狹線形,每節(jié)1種子。種子闊倒卵形?;ㄆ?-7月,果期7-9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或圓錐形,長5-10cm,直徑2-4mm。表面淡黃色或黃棕色,具縱皺;質硬而脆,斷面不平坦,皮部白色,木部黃白色。莖圓柱形,多扁縮,直徑1-2mm;表面光滑,綠色或黃綠色,具縱棱;質脆易折斷,斷面中空?;~多皺縮成團,葉片多碎,完整者展開后二回羽狀全裂。偶見花朵。葫果條形。氣微,味苦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全草含角茵香堿(hypecorine),隱品堿(cryptopine),α-別隱品堿(α-allocryptopine),原阿片堿(protop-ine),血根堿(sanguinarine),白屈萊紅堿(chelerythrine),白屈菜玉紅堿(chelirubine),黃連堿(coptisine),氧化白毛茛分三(oxyhy-drastinie),細果用茴堿(hypecoumine),紫堇定堿(corydine),異紫堇定堿(isocorydine),木蘭花堿(magnoflorine),左旋的反式N-甲基金罌堿氫氧化物(trans-N-methylstylop-iumhydroxide),平展角茴香堿(procumbine)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2g,用0.5%鹽酸乙醇20ml,回流10min,濾過,濾液于水浴上蒸干,加熱水20ml溶解,濾過,濾液加氨水調至pH8-9,置分液漏斗中,加氛仿20ml,強烈振搖后,分離氯仿層,用熱酸水20ml提?。╬H3-4)。取酸液lml,加碘化鉍鉀試液,產(chǎn)生橘紅色沉淀。另取酸液1ml,加碘化汞鉀試液,產(chǎn)生灰白色沉淀。(檢查生物堿類)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肝;膽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寒;小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涼血。主感冒發(fā)熱;頭痛;咽喉疼痛;目赤腫痛;關節(jié)疼痛;肺炎;肝炎;膽囊炎;痢疾;葉血;衄血便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6-9g;或研末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解熱鎮(zhèn)痛,消炎解毒。治傷風感冒,頭痛,四肢關節(jié)疼痛,膽囊炎,并解食物中毒。

    2.《陜甘寧青中草藥選》:治流感,咽喉腫痛,目赤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 Yóu來源藥材基源:為桃金娘科植物白千層的葉或枝蒸取的揮發(fā)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elaleuca leucadendron L.原形態(tài)喬木,高達18m。樹皮灰白色,厚而松軟,呈薄層狀剝落。嫩枝灰白色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 Pí別名千層皮來源藥材基源:為桃金娘科植物白千層的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elaleuca leucadendron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剝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原形態(tài)喬木,高達18m。樹皮灰白色,厚而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升麻拼音注音Bái Shēnɡ Má來源薔薇科白升麻Spiraea japonica L. f. var. stellaris Rehd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性味苦、微辛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解表。主治感冒,頭痛發(fā)燒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及拼音注音Bái Jí別名白根、地螺絲、白雞兒、白雞娃、連及草、羊角七英文名RHIZOMA BLETILLAE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(Thunb.) Reichb. f.的干燥塊莖。夏、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è Bù Fān別名白地紫菀、大火草、牛耳朵火草、小一支箭、白頭翁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鉤苞大丁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erbera delauayi Franch. [G. hen-ryi Dunn]采收和儲藏: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