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蝸牛殼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蝸牛殼拼音注音Wō Niú Ké出處

   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蝸??苿游?strong>蝸牛的外殼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動物形態(tài)詳"蝸牛"條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主一切疳。"

    ②《綱目》:"治牙匿,面上赤瘡,鼻上酒齄,久利下脫肛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研末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小兒一切疳疾:蝸牛殼七個。凈洗,令干,納酥蜜中,瓷盒盛,用紙糊,于飯甑內(nèi)蒸之,至飯熟取出細研,漸漸吃,一日食盡之。(《小兒宮氣方》)

    ②治齒匿,并有蟲:蝸牛殼三十枚。燒灰細研,每用揩齒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③治大腸脫肛:蝸牛殼,去土研末,羊脂溶化,調(diào)涂,送入。(李延壽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蝸牛殼拼音注音Wō Niú Ké英文名snail shell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巴蝸??苿游锿桶臀伵:腿A蝸牛及其同科近緣種的殼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Bradybaena similaris(Ferussde)2.Cataica fasciola(Draparnaud)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同型蝸牛,貝殼中等大小,殼質(zhì)較厚而堅固,全體扁球形。高12mm,寬16mm。有5-6個螺層,體螺層膨大,其高度 為全部殼高的3/4;殼頂鈍,縫合線深。殼面光滑,呈黃褐色、紅褐色或淡灰色。在體螺層周緣和縫合線上,常有一條暗褐色色帶。殼口呈馬蹄形,臍孔小而深,呈洞穴狀。

    2.華蝸牛,貝殼中等大,殼質(zhì)薄而堅實。全體呈低圓錐形,高10mm,寬16mm。有5-5.5個螺層,螺旋部低矮,略呈圓盤狀,殼頂尖,縫合線明顯。殼面黃褐色或黃色。體螺層極膨大,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。此外,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。殼口橢圓形,其內(nèi)有條白色瓷狀的肋。臍孔呈洞穴狀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氣。主脫肛;疳疾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研末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小兒一切疳疾: 蝸牛殼七個。凈洗,令干,納酥蜜中,瓷盒盛,用紙糊,于飯甄內(nèi)蒸之, 至飯熟取出細研,漸漸吃,一日食盡之。(小兒宮氣方》)②治齒GU,并有蟲: 蝸牛殼三十枚。燒灰細研,每用揩齒。(《圣惠方》>③治大腸脫肛: 蝸牛殼,去土研末,羊脂溶化,調(diào)涂,送人。(李延壽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治一切疳疾。

    2.《綱目》:治面上赤瘡,鼻上酒渣,久利下脫肛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Mǎ Zōnɡ Línɡ Huā來源藥材基源: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.采收和儲藏:春季花盛開時采摘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(1000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骨走馬別名茸骨鷓鴣花、絨果海木來源楝科白骨走馬Heynea velutina How et T. Chen,以根、葉、果入藥。生境分布廣東、廣西。性味苦,寒。有小毒。注意孕婦慎服。功能主治殺蟲止癢,燥濕,止血?;紫x癥腹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鬼筆別名鬼筆、鬼筆菌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 L. ex. Pers.,以菌柄及菌托入藥。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,產(chǎn)生在林內(nèi)地上。分布于山西、山東、安徽、廣東。炮制采摘后切去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魚拼音注音Bái Yú別名鲌魚(《滇南本草》),鱎魚(《綱目》),白扁魚(《本草求原》)。出處孟詵來源為鯉科動物翹嘴紅鲌的肉。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、湖泊中,一般在水的中上層,行動迅速,善跳躍,性兇猛,以魚類、昆蟲等為食。產(chǎn)卵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魚尾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別名溪桃、野桃(《閩東本草》),楊波葉、蒲羌癀、白波越子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閩東本草》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根及莖葉。根、莖隨時可采。葉8~9月采為佳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栽于庭園。分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