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
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花。
詳"棕櫚皮"條。
參見"棕櫚皮"條。
苦澀,平。
①《本草拾遺》:"有小毒。"
②《重慶草藥》:"溫,平。"
③《陜西中草藥》:"味澀,性涼。"
《本草拾遺》:"初生子戟人喉,未可輕服。"
治瀉痢,腸風,血崩,帶下,瘰疬。
①《本草拾遺》:"破血,"
②《履巉巖本草》:"食之破婦人血氣,不作胎孕。"
③《天寶本草》:"酒熬治氣火瘰疬。"
④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"用于高血壓癥,有預(yù)防腦溢血之功。"
⑤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治血崩,腸風,血痢,瘰疬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外用:煎水洗。
治大腸下血:棕筍(即棕櫚之花苞)煮熟切片,曬干為末,蜜湯或酒服一二錢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棕櫚木子、棕筍
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藥材基源: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花蕾及花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achycarpusfortunei(Hook.)H.Wendl.
采收和儲藏:4-5月花將開或剛開放時連序采收,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栽培于村邊、溪邊、田邊、丘陵地或山地。
資源分布:長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。
棕櫚,常綠喬木,高達10m。莖桿圓柱形,粗裝挺立,不分枝,徑約20cm,殘留的褐色纖維狀老葉鞘層層包被于莖桿上,脫落后呈環(huán)狀的節(jié)。葉簇生于莖頂,向外展開;葉柄堅硬,長約1m,橫切面近三角形,邊緣有小齒,基部具褐煞費苦心纖維狀葉鞘,新葉柄直立,老葉柄常下垂;葉片近圓扇狀,直徑60-100cm,具多數(shù)皺折,掌狀分裂至中部,有裂片30-50,各裂片先端淺2裂,上面綠色,下面具蠟粉,革質(zhì)。肉穗花序,自莖頂葉腋抽出,基部具多數(shù)大型鞘狀苞片,淡黃色,具柔毛。雌雄異株;雄花小,多數(shù),淡黃色,花被6,2輪,寬卵形,雄蕊6,花絲短,分離;雌花花被同雄花,子房上位,密被白柔毛,花柱3裂。核果球形或近腎形,直徑約1cm,熟時外果皮灰藍色,被蠟粉?;ㄆ?-5月,果期10-12月。
花含24種氨基酸,主要為5-羥基-2-哌啶酸(5-hydroxypipecolic acid),天冬酰胺(asparagine)和γ-氨基丁酸(r-aminobutyric acid)。另,花序含一種抗真菌蛋白質(zhì)TP-1。
肝;脾經(jīng)
味苦;澀;性平
《本草拾遺》:初生子戟人喉,未可輕服。
止血;止瀉;活血;散結(jié)。主血崩;帶下;腸風;瀉?。获ю?/p>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3-10g;或研末,3-6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。
治大腸下血: 棕筍(即棕櫚之花苞)煮熟切片,曬干為末,蜜湯或酒服一二錢。 (《瀕湖集簡方》)
1.《本草拾遺》:棕櫚初生子(指棕櫚之花蕊)黃白色,作房如魚子,有小毒,破血。
2.《綱目》:棕魚(即棕筍)皆言有毒不可食,而廣、蜀人蜜煮醋浸以寄遠,乃制去其毒爾。
3.《本草拾遺》:破血。
4.《履巖本草》:食之破婦人血氣,不作胎孕。
5.《天寶本草》:酒熬治氣火瘰疬。
6.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用于高血壓癥,有預(yù)防腦溢血之功。
7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治血崩,腸風,血痢,瘰疬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
來源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花。
原形態(tài)詳"棕櫚皮"條。
化學成分參見"棕櫚皮"條。
性味苦澀,平。
①《本草拾遺》:"有小毒。"
②《重慶草藥》:"溫,平。"
③《陜西中草藥》:"味澀,性涼。"
注意《本草拾遺》:"初生子戟人喉,未可輕服。"
功能主治治瀉痢,腸風,血崩,帶下,瘰疬。
①《本草拾遺》:"破血,"
②《履巉巖本草》:"食之破婦人血氣,不作胎孕。"
③《天寶本草》:"酒熬治氣火瘰疬。"
④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"用于高血壓癥,有預(yù)防腦溢血之功。"
⑤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治血崩,腸風,血痢,瘰疬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外用:煎水洗。
復(fù)方治大腸下血:棕筍(即棕櫚之花苞)煮熟切片,曬干為末,蜜湯或酒服一二錢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棕櫚花拼音注音Zōnɡ Lǘ Huā別名棕櫚木子、棕筍
英文名flower of Fortune Windmillpalm出處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花蕾及花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achycarpusfortunei(Hook.)H.Wendl.
采收和儲藏:4-5月花將開或剛開放時連序采收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栽培于村邊、溪邊、田邊、丘陵地或山地。
資源分布:長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。
原形態(tài)棕櫚,常綠喬木,高達10m。莖桿圓柱形,粗裝挺立,不分枝,徑約20cm,殘留的褐色纖維狀老葉鞘層層包被于莖桿上,脫落后呈環(huán)狀的節(jié)。葉簇生于莖頂,向外展開;葉柄堅硬,長約1m,橫切面近三角形,邊緣有小齒,基部具褐煞費苦心纖維狀葉鞘,新葉柄直立,老葉柄常下垂;葉片近圓扇狀,直徑60-100cm,具多數(shù)皺折,掌狀分裂至中部,有裂片30-50,各裂片先端淺2裂,上面綠色,下面具蠟粉,革質(zhì)。肉穗花序,自莖頂葉腋抽出,基部具多數(shù)大型鞘狀苞片,淡黃色,具柔毛。雌雄異株;雄花小,多數(shù),淡黃色,花被6,2輪,寬卵形,雄蕊6,花絲短,分離;雌花花被同雄花,子房上位,密被白柔毛,花柱3裂。核果球形或近腎形,直徑約1cm,熟時外果皮灰藍色,被蠟粉?;ㄆ?-5月,果期10-12月。
化學成分花含24種氨基酸,主要為5-羥基-2-哌啶酸(5-hydroxypipecolic acid),天冬酰胺(asparagine)和γ-氨基丁酸(r-aminobutyric acid)。另,花序含一種抗真菌蛋白質(zhì)TP-1。
歸經(jīng)肝;脾經(jīng)
性味味苦;澀;性平
注意《本草拾遺》:初生子戟人喉,未可輕服。
功能主治止血;止瀉;活血;散結(jié)。主血崩;帶下;腸風;瀉?。获ю?/p>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3-10g;或研末,3-6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。
復(fù)方治大腸下血: 棕筍(即棕櫚之花苞)煮熟切片,曬干為末,蜜湯或酒服一二錢。 (《瀕湖集簡方》)
各家論述1.《本草拾遺》:棕櫚初生子(指棕櫚之花蕊)黃白色,作房如魚子,有小毒,破血。
2.《綱目》:棕魚(即棕筍)皆言有毒不可食,而廣、蜀人蜜煮醋浸以寄遠,乃制去其毒爾。
3.《本草拾遺》:破血。
4.《履巖本草》:食之破婦人血氣,不作胎孕。
5.《天寶本草》:酒熬治氣火瘰疬。
6.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用于高血壓癥,有預(yù)防腦溢血之功。
7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治血崩,腸風,血痢,瘰疬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