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棕櫚皮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棕櫚皮拼音注音Zōnɡ Lǘ Pí別名

    拼櫚木皮(《本草拾遺》),棕毛(《普濟方》),棕皮(《本草求原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日華子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棕櫚科植物棕櫚葉鞘纖維。全年可采,一般多于9~10月間采收其剝下的纖維狀鞘片,除去殘皮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栽培于村邊、溪邊、田邊、丘陵地或山地。分布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貴州、云南、甘肅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棕櫚(《本草拾遺》),又名:棕(《山海經》),栟櫚(楊孚《異物志》),棕衣樹、百頁草、定海針。

    常綠喬木,高達15米。桿圓柱形,不分枝。葉簇生于桿頂,圓扇形,革質,長約70厘米,有皺折,開展時掌狀,深裂至葉片的中部以上,裂片具主脈,先端2尖裂,兩面均光滑無毛;葉柄長可達1米以上,質堅硬,上面子坦,下面凸起呈棱形,或有時兩面凸起,兩側邊緣具刺,柄基部有抱莖的葉鞘,分裂為棕褐色纖維狀毛(即棕衣),葉鞘脫落后,在桿上留下呈環(huán)狀痕跡的節(jié)。肉穗狀花序短,自葉叢中抽出,下部有多數大形鞘狀苞;花小,多數,淡黃色,單性,雌雄異株;花被6片,卵形,排列成2輪,外輪小于內輪,鑷合狀;雄蕊6,花藥背著生,花絲極短;子房上位,雌蕊3,基部合生,1室,胚珠1。核果球形或近腎形,直徑7~9毫米,具短柄,常有宿存的花被片。種子1,扁球形或腎形,暗灰色或淡黑色?;ㄆ?~5月。果期11~12月。

    本植物的根(棕樹根)、心材(棕樹心)、葉(棕櫚葉)、花(棕櫚花)、果實(棕櫚子)等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    性狀

    棕櫚皮的陳久者,名"陳棕皮"。商品中有用葉柄部分或廢棕繩。將葉柄削去外面纖維,曬干,名為"棕骨";廢棕繩多取自破舊的棕床,名為"陳棕"。

    ①陳棕皮

    為粗長的纖維,成束狀或片狀,長20~40厘米,大小不等。色棕褐,質韌,不易撕斷。氣無,味淡。以無粗皮、雜質及陳久者為佳。

    ②棕骨

    又名:棕板。呈長條形,長短不一,紅棕色,基部較寬而扁平,或略向內彎曲,向上則漸窄而厚,背面中央隆起,成三角形,背面兩側平坦,上有厚密的紅棕色毛茸,腹面平坦,或略向內凹,有左右交叉的紋理。撕去表皮后,可見堅韌的纖維。質堅韌,不能折斷。氣無,味淡。以紅棕色、片大、質厚、陳久者為佳。

    ③陳棕

    呈破碎的網狀。色深棕,粗糙。質堅韌,不易斷。氣微,味淡。以深黑色、無雜質者為佳。

    產于江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華南、西南地區(qū)多用陳棕皮;華北、東北、西北等地區(qū)多用棕骨;華東地區(qū)則多用陳棕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棕毛及葉、花均富含鞣質。

    炮制

    棕櫚炭:取凈棕櫚皮,置鍋內,覆蓋一口徑稍小的鍋,鍋上粘貼白紙一張,于兩鍋接合處用黃泥嚴封,微火煅至白紙呈焦黃色?;穑罾淙〕?。

    歸經

    《要藥分劑》:"入肝、脾二經。"

    性味

    苦澀,平。

    ①《本草拾遺》:"味苦澀,平,無毒。"

    ②《海藥本草》:"平溫。"

    注意

    《本草經疏》:"暴得吐血,瘀滯方動;暴得崩中,惡霉未竭;濕熱下痢初發(fā);腸風帶下方熾,悉不宜遽用。即用亦無效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收澀止血。治吐血,衄血,便血,血淋,尿血,下痢,血崩,帶下,金瘡,疥癬。

    ①《本革拾遺》:"燒作灰,主破血止血。"

    ②《海藥本草》:"主金瘡疥癬,生肌止血,并宜燒灰使用。"

    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止鼻洪、吐血,破癥,治崩中、帶下、腸風、赤白痢。入藥燒灰用,不可絕過。"

    ④《本草衍義》:"燒為黑灰,止婦人血露及吐血,仍佐之他藥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3~5錢;研末,1~2錢。外用:研末撒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鼻血不止:棕櫚灰,隨左右吹之。(《簡易方論》)

    ②治久鼻衄不止:棕櫚、刺薊、樺皮,龍骨等分。為細末,每服二錢,米飲調下。(《雞峰普濟方》棕櫚散)

    ③治婦人崩中,下血數升,氣欲絕:棕桐三兩(燒灰),紫參一兩,麝香一錢(細研),伏龍肝二兩(細研)。上藥搗細羅為散,入麝香研令勻,不計時候,以熱酒調二錢。(《圣惠方》棕櫚散)

    ④治血崩:棕櫚皮(燒存性,細研如粉)一錢,牡蠣(火煅,研如粉)五分。入麝香少許,拌令勻,空心米飲調下。(《百一選方》)

    ⑤治血崩不止:棕櫚皮燒存性,為束,空心淡酒服三錢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    ⑥治婦人經血不止:棕櫚皮(燒灰),柏葉(焙)各一兩。上二味搗羅為散,酒調下二錢,(《圣濟總錄,棕櫚皮散)

    ⑦治赤白帶下,崩漏,胎氣久冷,臍腹疼痛:棕毛(燒存性)、蒲黃(炒)各等分。每服三錢。好酒調下,空心食前,日進二服。(《普濟方》棕毛散)

    ⑧妊娠胎動,下血不止,臍腹疼痛:棕櫚皮(燒灰),原蠶沙(炒)各一兩,阿膠(炙燥)三分。上三味搗羅為散,每服二錢匕,溫酒調下。(《圣濟總錄》棕灰散)

    ⑨治腸風瀉血:棕櫚灰二兩,熟艾(搗羅成者)一兩。上二昧用熟雞子兩個,同研得所;別炮附子去皮臍,為末,每服用水一盞,附子末一錢,煎敷沸放溫,調前藥二錢匕,空心食前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棕艾散)

    ⑩治水谷痢下:棕櫚皮,燒研,水服方寸匕。(《近效方》)

    ⑾治血淋不止:棕櫚皮,半燒半炒為末。每服二錢,甚效。(《衛(wèi)生家寶方》)

    ⑿治小便不通:棕樹皮毛,燒灰存性,以水酒調下二錢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

    ⒀治高血壓:鮮棕櫚皮六錢,鮮向日葵花盤二兩。水煎服,每日一劑。(《江西草藥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①《綱目》:"棕灰性澀,若失血去多,瘀滯已盡者,用之切當,所謂澀可去脫也。與亂發(fā)同用更良。年久敗棕入藥尤妙。"

    ②《本草求原》:"棕皮,能引血歸經,止上下失血,止下血尤良。不但性澀能收脫也。同發(fā)灰,側柏、卷柏灰飯丸或煎服,止遠年下血。此物止血,不在燒灰,但血見黑則止之說,痼習已久,姑從之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棕櫚皮拼音注音Zōnɡ Lǘ Pí別名

    拼櫚木皮、棕毛、棕皮、棕、拼櫚、棕衣樹、百頁草、定海針

    英文名leaf sheath fibres of Fortune Windmillpalm出處

    出自《日華子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葉鞘纖維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achycarpus fortunei(Hook).H.Wendi.[Chaemaerops forteunei Hook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一般多于9-10月間采收期剝下的纖維狀鞘片,除去殘皮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栽培于村邊、溪邊、田邊、丘陵地或山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長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棕櫚,常綠喬木,高達10m。莖桿圓柱形,粗裝挺立,不分枝,徑約20cm,殘留的褐色纖維狀老葉鞘層層包被于莖桿上,脫落后呈環(huán)狀的節(jié)。葉簇生于莖頂,向外展開;葉柄堅硬,長約1m,橫切面近三角形,邊緣有小齒,基部具褐煞費苦心纖維狀葉鞘,新葉柄直立,老葉柄常下垂;葉片近圓扇狀,直徑60-100cm,具多數皺折,掌狀分裂至中部,有裂片30-50,各裂片先端淺2裂,上面綠色,下面具蠟粉,革質。肉穗花序,自莖頂葉腋抽出,基部具多數大型鞘狀苞片,淡黃色,具柔毛。雌雄異株;雄花小,多數,淡黃色,花被6,2輪,寬卵形,雄蕊6,花絲短,分離;雌花花被同雄花,子房上位,密被白柔毛,花柱3裂。核果球形或近腎形,直徑約1cm,熟時外果皮灰藍色,被蠟粉。花期4-5月,果期10-12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特性,喜溫暖濕潤氣候,不耐嚴寒,喜肥耐蔭,選排水良好、土層深厚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,不宜在干旱、土層瘠薄的土壤上栽種。

    栽培技術,用種子繁殖,直播或育苗移栽。選擇健壯的棕樹,10-11月待種子成熟時連果枝割下,采摘種子,鋪成10-15cm厚攤晾,堆藏或與濕沙混藏。如立即播種,呵用草木灰液浸泡3-5天,搓去種子上的蠟質,或堆漚3-4天寺蠟。直播法:早春2-3月播種,按行株距2m×2m開穴,每穴播5-7粒,每1hm2用種75kg。播后穴骨填細土,穴面平整,上面用細肥土覆蓋3cm左右,出苗后每穴保留1株壯苗。育苗移栽法:冬播或早春播按行距20cm開溝條播每1hm2用種量600-1125kg,播后用細土覆蓋2-3cm,上蓋稻草。出苗后及時除去蓋草,定期除草、施肥2-3次,按株距10cm間苗,2年后按行株距2m×2m挖穴移栽。

    田間管理,在春、秋兩季松土、除草、施肥各1次。行間可間種農作物。

    病蟲害防治,病害有爛心病,十年以下幼樹易發(fā)生,發(fā)病后梢心腐爛致死,發(fā)病初期可用50%代森鋅300-400倍液噴灑。蟲害有介殼蟲7,為害幼苗,在介殼蟲若蟲期,用500-800倍50%嚴胺硫磷乳劑或15-20倍的石油乳劑噴殺。

    性狀

    棕櫚皮的陳久者,名陳棕皮。商品中有用葉柄部分或廢棕繩。將葉柄削去面纖維,曬干,名為棕骨;廢棕繩多取自破舊的棕床,名為陳棕。

    1.陳棕皮:為粗長的纖維,成束狀或片狀,長20-40cm,大小不等。色棕褐,質韌,不易撕斷。氣無,味談、 以無粗皮、雜質及陳久者為佳。

    2.棕骨:棕板。呈長條形,長短不一,紅棕色,基部較寬而扁平,或略向內彎曲,向上則漸窄而厚,背面中央隆起,成三角形,背面兩側平坦,上有密的紅棕色毛茸,腹面平坦,或略向內凹,有左右交叉的紋理。撕去表皮后,可見堅韌的纖。質堅韌,不能折斷。氣無,味淡。以紅棕色、片大、質厚、陳久者為佳。

    3.陳棕:呈破碎的網狀。色深棕,粗糙。質堅韌,不易斷。氣微,味淡。

    顯微鑒別葉柄基部橫切面:上、下表皮細胞略相似,呈類方形,排列緊密有氣孔,外被角質層,下表皮中央外向隆起。內層為基本薄壁組織,上、下表皮內側1-2層薄壁細胞切向延長,其內的基本組織細胞圓形或橢圓形,有的含棕色小顆?;虿菟徕}針晶來,針晶長65-70μm;眾多的晶鞘纖維束及有限外韌型線管京星散分布于基本組織中;在下表皮突出處內方約有10多個維管束聚集在一起,每個維管束的上下兩例均有維管束鞘纖維,下方的纖維極多,且有晶鞘,上方的纖維極少,無晶鞘;韌皮都被纖維隔開略呈“八”字形,韌皮薄壁細胞含棕色內含物;木質部導管數個,大形。以上晶鞘細胞中的結晶全為小簇晶。

    陳揀發(fā)粉卡特拉:褐棕色。①晶鞘纖維眾多,纖維甚長,直徑12-15μm,壁厚約2.5m,木化,胞腔明顯,晶鞘細胞成行排列,草酸鈣小簇晶直徑約17μm。

    ②導管網紋,直徑34-85μm,還有螺紋及梯紋管胞。③氣孔大多呈類圓形,直徑40-45μm,副衛(wèi)細胞窄長,5-6個。④草酸鈣針晶長65-70μm。

   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,加水20ml,加熱smin,濾過,濾液用水稀釋成20ml。取濾液1ml,加二氯化鐵試液2-3滴,即生成污綠色絮狀沉淀;另取濾液1ml,加氯化鈉明膠試液3滴,即顯白色渾濁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棕櫚葉中含木犀草素-7-O-葡萄糖甙(luteolin-7-O-glucoside),木犀草素-7-O-蕓香糖甙(luteolin-7-O-rutinoside),甲基原薯蕷皂甙元甲糖甙(methyl proto-diosgenin tetraglycoside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小鼠腹腔注射陳棕炭具有顯著的止血作用。

    炮制

    棕櫚炭:取凈棕櫚皮,置鍋內,覆蓋一口徑稍小的鍋,鍋上粘貼白紙一張,兩鍋接合處用黃泥嚴封,微火煅至白紙呈焦黃色?;?,候冷取出。

    歸經

    肝;脾;大腸經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澀;性平

    注意

    出血諸 證瘀滯未盡者不宜獨用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收斂止血。主吐血;衄血;便血;血淋;尿血;血崩;外傷出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10-15g。外用:適量,研末,外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鼻血不止: 棕櫚灰, 隨左右吹之。 (《簡易方論》)②治久鼻衄不止: 棕櫚、刺薊、樺皮、龍骨等分。為細末,每服二錢,米飲調下。(《雞峰普濟方》棕櫚散)③治婦人崩中,下血數升,氣欲絕: 棕櫚三兩(燒灰),紫參一兩,麝香一錢(細研),伏龍肝二兩細研)。上藥搗細羅為散,入麝香研令勻,不計時候,以熱酒調下二錢。 (《圣惠方》棕櫚散)④治血崩: 棕櫚皮(燒存性,細研如粉)一錢,牡蠣(火煅,研如粉)五分。人麝香少許,拌令勻,空心米飲調下。(《百一選方》)⑤治血崩不止: 棕櫚皮燒存性,為末,空心淡酒服三錢。(《婦人良方》)⑥治婦人經血不止: 棕櫚皮(燒灰),柏葉(焙)各一兩。上二昧搗羅為散,酒調下二錢。 (《圣濟總錄》棕櫚皮散)⑦治赤白帶下,崩漏,胎氣久冷,臍腹疼痛: 毛(燒存性)、蒲黃(炒)各等分。每服三錢。 好酒調下,空心食前,日進二服。 (《普濟方》棕毛散)⑧妊娠胎動,下血不止,臍腹疼痛: 棕櫚皮(燒灰),原蠶沙(炒)各一兩,阿膠(炙燥)三分。上三味搗羅為散,每服二錢匕,溫酒調下。(《圣濟總錄》棕灰散)⑨治腸風瀉血: 棕櫚灰二兩,熟艾(搗羅成者)一兩。上二味用熟雞子兩個,同研得所;別炮附子去皮臍,為末,每服用水一盞,附子末一錢,煎數沸放溫,調前藥二錢匕,空心食前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棕艾散)⑩治水谷痢下: 棕櫚皮,燒研,水服方寸匕。 (《近效方》)(11)治血淋不止: 棕櫚皮,半燒半炒為末。每服二錢,甚效。 (《衛(wèi)生家寶方》)(12)治小便不通: 棕樹皮毛,燒灰存性,以水酒調下二錢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(13)治高血壓: 鮮棕櫚皮六錢, 鮮向日葵花盤二兩。水煎服,每日一劑。 (《江西草藥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綱目》:棕灰性澀,若失血去多,瘀滯巳盡看,用之切當,所謂澀可去脫也。與亂發(fā)同用更良。年久敗棕入藥尤妙。

    2.《本草求原》:棕皮,能引血歸經,止上下失血,止下血尤良。不但性澀能收脫也。同發(fā)灰,側柏、卷柏灰飯丸或煎服,止遠年下血。此物止血,不在燒灰,但血見黑則止之說,痼習已久,姑從之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hòu Lǐ Pí別名鼠李皮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鼠李科植物達烏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.的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amnus davurica Pall.采收和儲藏:夏末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臭柏拼音注音Chòu Bǎi別名新疆圓柏、雙子柏(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),阿爾叉、霍寧-阿爾茨(蒙名)。出處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來源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葉、球果。春、夏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沙地、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。分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臭梧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別名八角梧桐、山梧桐、臭桐柴、楸茶葉、后庭花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.,以根、莖、葉入藥。春秋采根及莖,開花前采葉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臭梧桐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Zǐ出處《嶺南采藥錄》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實或帶宿萼的果實。功能主治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:“祛風濕,平喘。“用法用量內臟:煎湯,3~5錢。外用:敷貼。復方①治氣喘及風濕痛:臭梧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Gēn別名芙蓉根(《綱目拾遺》)出處《綱目拾遺》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,秋后采收,除去泥雜及莖葉?;瘜W成分含賴桐二醇烯酮、賴桐酮、赪桐甾醇。性味①《浙江民間草藥》: “味苦,性寒?!阿凇端拇ㄖ兴幹尽罚?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