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網(wǎng)眼瓦韋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網(wǎng)眼瓦韋來源

    蕨類水龍骨科網(wǎng)眼瓦韋Lepisorus clathratus (Clarke) Ching,以全草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河北、山西、內(nèi)蒙古、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、河南、四川、西藏。

    性味

    苦、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利水通淋,涼血,止血,解毒消腫。主治淋病,水腫,癰腫,瘰疬,咳嗽,吐血,赤白痢疾,外傷腫脹,或出血等癥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1~3錢,水煎服或研末外用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網(wǎng)眼瓦韋拼音注音Wǎnɡ Yǎn Wǎ Wéi別名

    石韋、瓦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水龍骨科植物網(wǎng)眼瓦韋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pisorus clathratus(Clarke)Ching[Polypodium clathratum Clarke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200-1500m的林中樹干或巖石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北、西北及河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株高10-30cm。根莖橫生,密被灰褐色、卵狀披針形鱗片,有明亮的粗篩孔,邊緣有長齒。葉近生;葉柄長1-4cm,禾稈色;葉片薄草質(zhì),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9-26cm,寬8-15mm,先端鈍,偶有漸尖,中部以下漸變狹,楔形,葉面光滑,背面偶有疏鱗片;葉脈網(wǎng)狀,內(nèi)藏小脈單一或分叉。孢子囊群圓形,生于中脈兩側(cè)各成1行,幼時有盾狀隔絲覆蓋。

    性味

    苦;甘;微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利水通淋;消腫止血。主小便不利;熱淋;石淋;水腫;咳嗽;吐血尿血;赤白痢疾;癰腫;瘰疬;外傷腫脹或出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9g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末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ì Lí Zǐ別名文光果、刺檳榔果、木梨子、繅絲花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.,以根及果入藥。夏季采果,秋季挖根,曬干或鮮用。性味酸、澀,平。功能主治根:消食健脾,收斂止瀉。用于食積腹脹,痢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梨根拼音注音Cì Lí Gēn別名茨藜子根(《天寶本草》),茨藜根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。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根。7~8月采。化學(xué)成分根、莖均含鞣質(zhì)。四川產(chǎn)的根皮含鞣質(zhì)。又含維生素B-2.4%,維生素P-2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Lí Huā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花。性味甘,平。功能主治止泄痢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Qiū別名鳥不宿、釘木樹、丁桐皮來源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 Koidz.,以根、根皮或樹皮入藥。全年可采,洗凈切段,曬干。性味辛,平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利濕,活血止痛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別名鳥不宿葉、刺楸葉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Kondz.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