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堿蓬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堿蓬拼音注音Jiǎn Pénɡ別名

    鹽蓬(《救荒本草》)

    出處

    《救荒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藜科植物灰綠堿蓬全草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長于海灘、河谷、路旁、田間等處鹽堿土壤上。分布東北、西北、華北和江蘇、山東、河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30~150厘米。莖直立,有條紋,上部多分枝;枝細(xì)長,斜伸或開展。葉無柄,線形,長1.5~5厘米,寬1.5毫米,先端尖銳,灰綠色,排列稠密,光滑或微被白粉;莖上部的葉漸變短?;▋尚?,單生或通常2~5朵,有短柄,排列成聚傘花序;小苞片短于花被:花被5片,長圓形,先端鈍圓,肥厚,背部有隆脊;雄蕊5,花絲很短;雌花的花柱伸出較長,雌花所生的果實完全包于多汁有隆脊的花被內(nèi),兩性花所生的果實呈球形,頂端露出?;ㄆ?~8月,果期9~10月。

    性味

    《救荒本草》:"葉:味微咸,性微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綱目拾遺》:"清熱,消積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堿蓬拼音注音Jiǎn Pénɡ別名

    鹽蓬、堿蒿子、鹽蒿子、老虎尾、和尚頭、豬尾巴、鹽蒿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救荒本草》;1.《救荒本草》:堿蓬生水傍下濕地。莖似落LI,亦有線楞,葉似蓬而肥壯,比蓬葉亦稀疏,莖葉間結(jié)青子極細(xì)小。

    2.《藥性考》:鹽蓬、堿蓬二種,皆產(chǎn)北直咸地,土人割之,燒灰淋湯,煎熬得鹽。其葉似蒿圓長,至秋時莖葉俱紅。燒灰煎鹽,勝海水煮者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藜科植物灰綠堿蓬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uaeda glaucu(Bunge) Bunge[Schoberia glauca Bunge」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收割地上部分,曬干,除去泥沙、雜質(zhì)備用,亦可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灘、河谷、路旁、田間等處鹽堿地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西北、華北和河南、山東、江蘇、浙江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30-150cm。莖直立,有條棱,上部多分枝,核細(xì)長,斜伸或開展。葉王生;尤柄;葉片線形,半圓柱狀,肉質(zhì),長1.5-5cm,寬約1.5mm,先端尖銳,灰綠色,光滑或微被白粉。花兩性或兼有雌性,單生或2-5朵,集生于葉腋的短柄上,排列成聚傘花序;兩性花花被環(huán)狀;雌花的花被近球形;花破裂片果時增厚,小苞片短子花被;使花被略呈五角星狀,干后變黑色;雄蕊5,花絲很短;雌花的花柱伸出較長,柱頭2。胞果扁球形,包于多對有降脊的花被內(nèi),先端露出。種子雙凸鏡形,黑色,表面有顆粒狀點紋?;ㄆ?-8月,果期9-10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全草灰黃色。葉多破碎,完整者為絲狀條形,無毛。花多著生于葉基部。果實包在宿存的花被內(nèi),果皮膜質(zhì)。種子黑色,直徑約2mm。表面具清晰的顆粒狀點紋,稍有光澤。

    顯微鑒別 掃描電鏡下觀察,種子扁圓形,一邊有微突出的胚。表面有顆粒狀小點,放大后小點為多邊形、排列緊密的細(xì)胞,細(xì)胞間隔清晰,中間略鼓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微咸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;消積。主食積停滯;發(fā)熱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場,6~9g,鮮品15~30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綱目拾遺》:清熱,消積。瘰癘、腹脹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瓣蕊唐松草拼音注音Bàn Ruǐ Tánɡ Sōnɡ Cǎo別名花唐松草、馬尾黃連、腎葉唐松草(《河北中藥手冊》)出處《河北中藥手冊》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。秋季采挖,去凈泥土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叢和林緣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丁香拼音注音Bái Dīnɡ Xiānɡ別名麻雀糞、家雀糞、樹麻雀來源雀形目文鳥科樹麻雀Passer montanus (L.),以糞便入藥。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Temm.的糞便也作白丁香用。生境分布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別名打不死、還陽參、三面七、接骨丹、三步接骨丹、三匹七。出處《陜西中草藥》來源為景天科植物豌豆七的全草。夏季采收全草,曬干用或鮮用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巖石上的腐殖土或石隙,常生在石灰?guī)r地區(qū).分布陜西、河南、湖北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 Gēn出處《陜西中草藥》來源為景天科植物碗豆七的根。性味味苦澀,性涼。功能主治理氣,收澀,消腫。治痢疾,腹瀉,喉炎,勞傷,跌打損傷,紅腫疼痛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2~4錢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ān Bǎi Bànɡ別名紅三百棒出處《云南中草藥》來源為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。秋季采集。洗凈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間。分布于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宿根直立草本,高約15厘米。根長圓錐形?;~有長柄,淡綠色微帶紅暈,葉片闊心形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