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猬心肝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猬心肝拼音注音Wèi Xīn Gān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刺猬科動物刺猬短刺猬心、肝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動物形態(tài)詳"刺猬皮"條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刺猬心肝的一般化學成分,參考其他動物的心、肝的組成。刺猬心臟每克含去甲腎上腺素0.59微克,又含少量的腎上腺素,微量的4-(2-氨基乙基)-焦兒茶酚;活潑與冬眠時,心臟中的總兒茶酚胺含率無差異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綱目》:"主治蟻瘺、蜂瘺、瘰疬惡瘡,燒灰酒服一錢。"

    復方

    治蟻瘺:猬肝一具(炙令干),猬心一具(薄切,炙干),猬皮一枚(炙令黃色)。上藥搗細羅為散。每日以溫酒調(diào)下一錢,晚后再服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猬心肝拼音注音Wèi Xīn Gān英文名Hedgehog heart or Hedgehog liver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刺猬科動物刺猬、達烏爾猬或大耳猬的心臟和肝臟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2.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3.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

    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捕捉,捕殺后,剖腹,取出心臟和肝臟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棲息于山地森林、平地草原、開墾地及荒地、灌木或草叢等各種類型的環(huán)境中但以平原丘陵、灌木叢中為多。

    2.棲息于干旱地區(qū)草原地帶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區(qū)的灌叢中。

    3.棲息于農(nóng)田、莊園,礫石荒漠也能見到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廣泛分布于東北及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
    2.分布于東北及山西、陜西、寧夏等地。

    3.分布于內(nèi)蒙古、陜西、寧夏、甘肅、新疆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刺猬,體形肥短,體長16-27cm,體重400-900g。頭守而吻尖、眼小,耳短,其長度不超過周圍的刺長。體背面及兩側(cè)密生尖刺,刺粗而硬,四肢短小,爪較發(fā)達,尾短。刺猬臉部色較深為褐色。全身的尖刺顏色變異較大,大致可分為:一為純白色,為數(shù)較少。一為基部白色或土黃色,中間棕色或黑褐色,尖端又為白色,因而整個體背呈土棕色。腹面及四肢有細而硬的白毛。四足淺褐色,尾上也覆有白毛。

    2.達烏爾刺猬體形較刺猬小,體長17.5-25cm。耳較長,超過其周圍尖刺之長。刺短而細,棕褐色與白色相間,無純白色尖刺。體背為淺棕褐色,體側(cè)及腹面長有粗硬的污白色毛。

    3.大耳猬,體形較小,體長17-23cm。吻部甚尖,耳大,耳長為37-50mm,耳尖鈍圓,顯然超過其周圍的尖刺。軀體背面覆有硬刺構(gòu)成的甲胄,由頭部耳后方開始,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。體背部的尖刺為暗褐色與白色相間,也有少數(shù)全白色的刺。尾極短為棕褐色。為荒漠、半荒漠地帶典型的種類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刺猬心臟1g含去甲腎上腺素(noradrenaline)0.59μg,又含少量腎上腺素(adrenaline),微量的4-(2-氨基乙基)-焦兒茶酚[4-(-2aminoethyl)-pyrocatechol];活動與冬眠時,心臟中的總兒茶酚胺(catecholamine)含率無差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解毒療瘡。主瘰疬;惡瘡;諸瘺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燒灰酒送下,3g。

    復方

    治蟻瘺: 猬肝一具(炙令干), 猬心一具(薄切,炙干),猬皮一枚(炙令黃色)。上藥搗細羅為散。每日以溫水調(diào)下一錢,晚后再服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綱目》:主治蟻瘺、蜂瘺、瘰疬惡瘡,燒灰酒服一錢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首烏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別名山東何首烏、泰山何首烏來源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戟葉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.,以塊根入藥。4~5月或10~11月菜塊根,曬干。性味苦、甘、澀,微溫。功能主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(《本經(jīng)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。原形態(tài)動物形態(tài)詳“馬肉“條。炮制《雷公炮炙論》:“(白馬莖),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,將生羊血拌蒸半日,出曬干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別名六月雪、路邊金(《寧鄉(xiāng)縣志》),滿天星((陽春縣志》),路邊雞(《草木便方》),六月冷、曲節(jié)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路邊荊、魚骨刺、光骨刺、過路黃荊(《中醫(yī)藥實驗研究》),硬骨柴(《江西民間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Mǎ Gǔ Gēn出處《植物名實圖考》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根。夏、秋采收根部,洗凈。曬干,或鮮用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馬骨“條。性味《草木便方》:“涼?!肮δ苤髦戊铒L,清熱,利濕。治偏正頭痛。牙痛,喉痛,目赤腫痛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Mǎ Zōnɡ Línɡ Huā來源藥材基源: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.采收和儲藏:春季花盛開時采摘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(1000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