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霉茶葉。
藥材基源:為葡萄科植物大葉蛇葡萄的枝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 et Gilg
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摘嫩枝葉,置沸水中稍燙一下,即時撈起,瀝干水分,攤放通風處吹干,至表面現(xiàn)有星點白霜時,即可烘干收藏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300-1950m的山坡灌叢或山谷疏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陜西、甘肅、湖北等地。
大葉蛇葡萄 木質(zhì)藤本。枝條無毛,紫褐色,有時具白粉;卷須長達12cm。葉為二回羽狀復(fù)葉,有時枝頂端的葉為一回羽狀復(fù)葉,長15-40cm;葉柄長5-9cm,無毛;小葉草質(zhì),頂生小葉橢圓形、菱狀卵形、卵形或狹卵形,長4-9cm,寬2-6.8cm,先端漸尖或短漸尖,基部圓形或圓截形,上面無毛,下面綠白色,僅在脈液有少數(shù)毛,側(cè)生小葉較狹,稍偏斜,通常長圓狀卵形;側(cè)脈5-6對?;▋尚?,聚傘花序與葉對生,直徑10-15cm,總花梗長4-9cm,花小,淡綠色,基部具苞片;花萼淺盤狀;花瓣5;雄蕊5,與花瓣對生;花盤厚,與子房合生。漿果倒卵球形,直徑約7mm,紅色:,熟時黑紫色?;ㄆ?-7月,果期7-8月。
性狀鑒別 莖枝呈圓柱形,長短不一,多分枝,直徑2-10mm;表面褐色,具縱棱,皮孔呈小疙瘩狀突起,有的可見與葉對生的卷須。質(zhì)堅硬,難折斷,斷面不平坦,淺褐色。羽狀復(fù)葉互生,葉片卷縮易碎,多己脫落,灰綠色或灰褐色。無臭,味微澀。
苦;微澀;涼
清熱利濕;平肝降壓;活血通絡(luò)。主痢疾;泄瀉;小便淋痛;高血壓;頭昏目脹;跌打損傷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或泡茶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霉茶葉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葡萄科植物大葉蛇葡萄的枝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 et Gilg
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摘嫩枝葉,置沸水中稍燙一下,即時撈起,瀝干水分,攤放通風處吹干,至表面現(xiàn)有星點白霜時,即可烘干收藏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300-1950m的山坡灌叢或山谷疏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陜西、甘肅、湖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大葉蛇葡萄 木質(zhì)藤本。枝條無毛,紫褐色,有時具白粉;卷須長達12cm。葉為二回羽狀復(fù)葉,有時枝頂端的葉為一回羽狀復(fù)葉,長15-40cm;葉柄長5-9cm,無毛;小葉草質(zhì),頂生小葉橢圓形、菱狀卵形、卵形或狹卵形,長4-9cm,寬2-6.8cm,先端漸尖或短漸尖,基部圓形或圓截形,上面無毛,下面綠白色,僅在脈液有少數(shù)毛,側(cè)生小葉較狹,稍偏斜,通常長圓狀卵形;側(cè)脈5-6對?;▋尚?,聚傘花序與葉對生,直徑10-15cm,總花梗長4-9cm,花小,淡綠色,基部具苞片;花萼淺盤狀;花瓣5;雄蕊5,與花瓣對生;花盤厚,與子房合生。漿果倒卵球形,直徑約7mm,紅色:,熟時黑紫色?;ㄆ?-7月,果期7-8月。
性狀性狀鑒別 莖枝呈圓柱形,長短不一,多分枝,直徑2-10mm;表面褐色,具縱棱,皮孔呈小疙瘩狀突起,有的可見與葉對生的卷須。質(zhì)堅硬,難折斷,斷面不平坦,淺褐色。羽狀復(fù)葉互生,葉片卷縮易碎,多己脫落,灰綠色或灰褐色。無臭,味微澀。
性味苦;微澀;涼
功能主治清熱利濕;平肝降壓;活血通絡(luò)。主痢疾;泄瀉;小便淋痛;高血壓;頭昏目脹;跌打損傷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或泡茶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