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桐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桐油拼音注音Tónɡ Yóu別名

    桐子油(《綱目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日華子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大戟科植物油桐種子所榨出的油

    毒性

    桐油毒性較大,臨床都作外用,禁忌內服。中毒者均系誤食(將桐油誤當一般食油烹調菜肴)所致。據289例觀察,誤食后大多在2小時內出現中毒癥狀,最早者40分鐘,少數在4小時左右。主要表現為惡心、頻繁的嘔吐;其次為腹痛,頭痛,頭暈,呼吸困難,四肢抽搐,手足麻木、發(fā)冷,嘔血、便血,發(fā)燒;嚴重者出現昏迷和喉肌痙攣。實驗室檢查提示,部分病例的腎臟有輕度損害;并能加劇肝臟疾患的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改變。經及時救治均告恢復。此外,尚有因持續(xù)食入微量桐油(食油中摻有桐油)而引起亞急性中毒者。據52例報告,其臨床表現較之上述急性中毒有如下不同之點:㈠胃腸癥狀輕;㈡全身癥狀明顯,發(fā)熱、氣憋、手足發(fā)麻遠多于急性中毒,且有下肢水腫、感覺減退、潮紅灼熱、心臟擴大等急性中毒者罕見的征象;㈢預后較嚴重,本組病例中有5例因心力衰竭而死亡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從油桐子熱壓所得的桐油,是一種干性油(碘價157~170),以高溫(200~250℃)加熱,可因自行聚合而成凝膠,甚至完全固化。此特殊性質是由于其主要成分α-桐油精的聚合,這是其他干性油所未有的特性。

    桐油含α-桐酸83%和三油精15%。比較詳細的數據:桐油的混合脂肪酸含α-桐酸74.5%,亞油酸9.7%,油酸8.0%,飽和脂肪酸3.3%,不皂化物0.1%。又一資料:α-桐酸77%,亞油酸10%,油酸9%,飽和脂肪酸4%。α-祠酸分子中含有三個共軛雙鍵,故有多種幾何異構體。在飽和脂肪酸中有硬脂酸和棕櫚酸。

    桐油含維生素E及角鯊烯。又含植物甾醇、戊聚糖及幾種蛋白質。

    桐油的毒性成分,桐酸是其一,但還夾雜著油桐子中的有毒皂素等毒質(參考"油桐"條)。又熱桐油上發(fā)生的氣體,與皮膚接觸能引起急性皮炎。

    性味

    甘辛,寒,有毒。

    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冷,微毒。"

    ②《綱目》:"甘微辛,寒,有大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探吐風痰。外用治疥癬,臁瘡,湯火傷,凍瘡皸裂。

    ①《本草拾遺》:"摩疥癬蟲瘡,毒腫。"

    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敷惡瘡疥及宣水腫。"

    ③《綱目》:"涂脛瘡、湯火傷瘡;吐風痰喉痹,及一切諸疾,以水和油,掃入喉中探吐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涂擦、調敷或探吐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血風臁瘡:㈠胡粉(煅過,研)、桐油調作隔紙膏貼之。㈡船上陳桐油石灰(煅過)、人發(fā)(拌桐油炙干)。為末,仍以桐油調作膏,涂紙上,刺孔貼之。(《簡便單方》)

    ②治慢性潰瘍:桐油、鮮桑白皮適量。搗爛,敷于創(chuàng)面,干后再換,直至痊愈為止。(《草醫(yī)草藥簡便驗方匯編》)

    ③治腳肚風瘡如癩:桐油、人乳等分。掃數次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
    ④治酒齄赤鼻:桐油入黃丹、雄黃敷之。(《摘元方》)

    ⑤治凍瘡皸裂:桐油一碗,發(fā)一握。熬化瓶收,每以溫水洗令軟,敷之。(《救急方》)

    ⑥解砒石毒:桐油三升灌之,吐即毒解。(《華佗危病方》)

    ⑦治被火灼傷:桐油、石灰。先將石灰攪水澄清,取清水,入桐油數滴,急以竹枝攪之,半時起白色膠質,敷患部,清快異常。(《中醫(yī)科學》(4):63,1936)

    ⑧治指疔:用紗布浸桐油包患處;或將患指浸泡在桐油內。(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臨床應用

    ①治療外科炎癥

    以桐油和石膏粉調敷患處。如用藥及時,對急性化膿性炎癥有促使其吸收消退或局限的作用。據65例各種軟組織急性炎癥的觀察結果,用藥1~10天后有46例炎癥完全消失,6例炎癥局限,癥狀好轉;13例膿腫縮小,自行破潰或經小型切開引流而痊愈。用于急性闌尾炎11例,于3~14天全部治愈;闌尾膿腫17例,除1例形成彌漫性腹膜炎而死亡外,其余均在7~15天治愈;慢性盆腔附件炎13例,均于3~6天痊愈;其他如膈下膿腫、腹腔膿腫、急性膽囊炎、局限性腹膜炎、扁桃體膿腫、齒槽膿腫等,用藥后亦有良好效果。治療過程中,須根據病情需要結合其他療法,如應用抗菌素、輸液、輸血等。對已經成熟的膿腫或業(yè)已切開引流者,及急性穿孔性闌尾炎、闌尾膿腫潰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彌漫性腹膜炎,應及時采取手術或其他方法治療。制劑及用法:以桐油30~40毫升與生石膏粉100克混和,調勻后涂于紗布或油紙上,外敷患處。腹腔炎癥則敷于病變部位的腹前壁上;盆腔附屬器官炎癥敷于下腹,或采用陰道坐藥方法;扁桃體炎及齒槽膿腫等敷于下頜部。敷藥寬度必須超出炎癥浸潤范圍。根據病情輕重每日換藥1~3次

    ②治療灼傷

    力求在灼傷后10分鐘內,把灼傷的肢體浸泡于桐油桶里,浸泡時間以病人患肢離開油桶后疼痛消失或只有輕微灼感為止。浸泡后用消毒紗布沾生桐油敷貼患處,每天更換1次,至創(chuàng)面干燥為止。試治9例,浸泡后灼傷處周圍紅腫明顯縮小,起泡也減少。Ⅲ度灼傷焦痂干燥后脫落自愈。沒有出現感染,且愈后瘢痕柔軟,不引起功能障礙。

    ③治療尋常疣

    先用縫衣針或小刀將疣的表面輕輕刮破,隨即將油桐果的膠汁滴在疣面,聽其自然干涸結痂,自行脫落。如患處脫痂后,仍有部分疣組織尚未脫落者,再滴藥1~2次,以愈為度。滴藥后不要用水洗滌患處,以免影響結痂。治療8例,除1例多發(fā)性滴藥3次未效外,其余7例單純性經滴藥1~3次均脫落,隨訪半年未見復發(fā)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桐油拼音注音Tónɡ Yóu別名

    桐子油。

    英文名tung oil出處

    出自《日華子本草》?!毒V目》:桐油吐人,得酒即解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(Hemsl.)Airy-Shaw的種子所榨出的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ernicia fordii (Hemsl.)AiryShaw[Aleurites fordii Hemsl.;A.cordata Muell.Arg.]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喜生于較低的山坡、山麓和溝旁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油桐 小喬木,高達9m。枝粗壯,無毛,皮孔灰色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達12cm,頂端有2紅紫色腺體;葉片革質,卵狀心形,長5-15cm,寬3-14cm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或楔形,全緣,有時3淺裂,幼葉被誘色短柔毛,后近于無毛,綠色有光澤。花先葉開放,排列于枝端成短圓錐花序;單性,雌雄同株;萼不規(guī)則,2-3裂;花瓣5,白色,基部具橙紅色的斑點與條紋;雄花具雄蕊8-20,排列成2輪,上端分離,且在花芽中彎曲;雌花子房3-5室,每室1胚珠,花柱2裂。核果近球形,直徑3-6cm。種子具厚殼狀種皮。花期4-5月,果期10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從油桐子熱壓所得的桐油,是一種干性油(碘價157-170),以高溫(200-250℃)加熱,可因自行聚合而成凝膠,甚至完全固化。此特殊性質是由于其主要成分α-桐油精(α-Eleostearin)〔三α-桐酸(α-Eleostearic acid)的甘油酯〕的聚合,這是其他干性油所未有的特性。桐油含α-桐酸83%和三油精〔甘油三油酸酯(Triolein)〕15%。比較詳細的數據:桐油的混合脂肪酸含α-桐酸74.5%,亞油酸9.7%,油酸8.0%,飽和脂肪酸3.3%,不皂化物 O.1%。又一資料:α-桐酸77%,亞油酸10%,油酸9%,飽和脂肪酸4%。α-桐酸分子中含有三個共軛雙鍵,故有多種幾何異構體。在飽和脂肪酸中有硬脂酸和棕櫚酸。桐油含維生素E及角鱉烯〔Squalene(29.2mg/100g桐油)〕。又含植物甾醇(Phytosterol)、戊聚糖(Pentosan)及幾種蛋白質。桐油的毒性成分,桐酸是其一,但還夾雜著油桐子中的有毒皂素等毒質(參考油桐條)。又熱桐油上發(fā)生的氣體,與皮膚接觸能引起急性皮炎。

    性味

    甘;辛;寒;有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涌吐痰涎;清熱解毒;收濕殺蟲;潤膚生肌。主喉痹;癰瘍;疥癬;燙傷;凍瘡;皸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涂擦;調敷或探吐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血風臁瘡:一、胡粉(煅過,研)、桐油調作隔紙膏貼之。二、船上陳桐油石灰(煅過)、人發(fā)(拌桐油炙干)。為末,仍以桐油調作膏,涂紙上,刺孔貼之。(《簡便單方》)②治慢性潰瘍:桐油、鮮桑白皮適量。搗爛,敷于創(chuàng)面,干后再換,直至痊愈為止。(《草醫(yī)草藥簡便驗方匯編》)③治腳肚風瘡如癩:桐油、人乳等分。掃數次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④治酒皶赤鼻:桐油入黃丹、雄黃敷之。(《摘元方》)⑤治凍瘡皸裂:桐油一碗,發(fā)一握。熬化瓶收,每以溫水洗令軟,敷之。(《救急方》)⑥解砒石毒:桐油三升灌之,吐即毒解。(《華佗危病方》)⑦治被火灼傷:桐油、石灰。先將石灰攪水澄清,取清水,入桐油數滴,急以竹枝攪之,半時起白色膠質,敷患部,清快異常?!病吨嗅t(yī)科學》(4):63,1936)⑧治指疔:用紗布浸桐油包患處;或將患指浸泡在桐油內。(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臨床應用

    1.治療外科炎癥:以桐油和石膏粉調敷患處。如用藥及時,對急性化膿性炎癥有促使其吸收消退或局限的作用。據65例各種軟組織急性炎癥的觀察結果,用藥1-10天后有46例炎癥完全消失;6例炎癥局限,癥狀好轉;13例膿腫縮小,自行破潰或經小型切開引流而痊愈。用于急性闌尾炎 11例,于3-14天全部治愈;闌尾膿腫17例,除1例形成彌漫性腹膜炎而死亡外,其余均在7-15天治愈;慢性盆腔附件炎13例,均于3-6天痊愈;其他如膈下膿腫、腹腔膿腫、急性膽囊炎、局限性腹膜炎、扁桃體膿腫、齒槽膿腫等,用藥后亦有良好效果。治療過程中,須根據病情需要結合其他療法,如應用抗菌素、輸液、輸血等。對已經成熟的膿腫或業(yè)已切開引流者,及急性穿孔性闌尾炎、闌尾膿腫漬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彌漫性腹膜炎,應及時采取手術或其他方法治療。

    制劑及用法:以桐油30-40ml與生石膏粉 lO0g混和,調勻后涂于紗布或油紙上,外敷患處。腹腔炎癥則敷于病變部位的腹前壁上;盆腔附屬器官炎癥敷于下腹,或采用陰道坐藥方法;扁桃體炎及齒槽膿腫等敷于下頜部。敷藥寬度必須超出炎癥浸潤范圍。根據病情輕重每日換藥1-3次。

    2.治療灼傷:力求在灼傷后10分鐘內,把灼傷的肢體浸泡于桐油桶里,浸泡時間以病人患肢離開油桶后疼痛消失或只有輕微灼感為止。浸泡后用消毒紗布沾生桐油敷貼患處,每天更換1次,至創(chuàng)面干燥為止。試治9例,浸泡后灼傷處周圍紅腫明顯縮小,起泡也減少。 Ⅲ度灼傷焦痂干燥后脫落自愈。沒有出現感染,且愈后瘢痕柔軟,不引起功能障礙。

    3.治療尋常疣:先用縫衣針或小刀將疣的表面輕輕刮破,隨即將油桐果的膠汁滴在疣面,聽其自然干涸結痂,自行脫落。如患處脫痂后,仍有部分疣組織尚未脫落者,再滴藥1-2次,以愈為度。滴藥后不要用水洗滌患處,以免影響結痂。治療8例,除1例多發(fā)性滴藥3次未效外,其余7例單純性經滴藥1-3次均脫落,隨訪半年未見復發(fā)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ǐ Guǎn Rónɡ別名筆管樹、漆娘舅、鳥榕、雀榕來源??乒P管榕Ficus wightiana Wall.,以根、葉入藥。生境分布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。性味甘、微苦、平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。主治漆瘡,鵝兒瘡、乳腺炎。用法用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筆羅子拼音注音Bǐ Luó Zǐ別名野枇杷、粗糠柴來源清風藤科筆羅子Meliosma rigida Sieb. et Zucc.,以根皮入藥。生境分布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。性味酸,平。功能主治解毒,利水,消腫。主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Zǐ Sān Jiān Shān來源藥材基源:為三尖杉科植物篦子三尖杉的種子和枝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ephalotaxus oliveri Mast.采收和儲藏:枝葉全年均可采;種子在秋季成熟時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篦子舒筋草拼音注音Bì Zǐ Shū Jīn Cǎo別名牛肋巴、舒筋草來源蕨類蹄蓋蕨科篦子舒筋草Cyclosorus dentatus (Forsk.) Ching,以根狀莖入藥。生境分布四川。性味微苦,平。功能主治舒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Zǐ Cǎo別名舒筋草、小牛肋巴來源藥材基源:為金星蕨科植物毛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yclosorus gongylodes(Schkuhr)Link[Aspidium gongylodes Schkuhr]采收和儲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