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莎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莎草拼音注音Suō Cǎo別名

    莎隨(《大戴禮記》),侯莎(《爾雅》),地毛(《廣雅》),山莎(《纂文》),回頭青(《清異錄》),香頭草(《廣州植物志》),野韭菜,豬荸薺、隔夜抽、地韭姜(《浙江中藥手冊,),地溝草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小三棱、米珠子、紹縮草(《江蘇植藥志》),地貫草、豬鬃草、地糕草(《廣西中藥志》),吊馬棕(《湖南藥物志》),土香草(《泉州本草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別錄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莎草科植物莎草莖葉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田野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。匍匐根莖長,先端具肥大紡錘形的塊莖,外皮紫褐色,有棕毛或黑褐色的毛狀物。莖高15~95厘米,銳三棱形,基部呈塊莖狀。葉窄線形,短于稈,寬2~5毫米;鞘棕色,常裂成纖維狀。葉狀苞片2~5;長側枝聚傘花序簡單或復出,輻射枝3~10:穗狀花序輪廓為陀螺形;小穗3~10,線形,長1~3厘米,具花8~28朵:小穗軸具較寬的、白色透明的翅;鱗片覆瓦狀排列,膜質,卵形或長圓狀卵形,長約3毫米,中間綠色,兩側紫紅色或紅棕色,具脈5~7條;雄蕊3,藥線形;花柱長,柱頭3。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?;ü?~11月。

    本植物的根莖(香附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行氣,開郁,祛風。治胸悶不舒,皮膚風癢,癰腫。

    ①《履巉巖木草》:"治皮膚瘙癢,遍體生風。"

    ②《綱目》:"煎飲散氣郁,利胸膈,降痰熱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癰疽腫毒:鮮莎草洗凈,搗爛敷患處。(《泉州木草》)

    ②治水腫、小便短少:鮮莎草搗爛,貼涌泉、關元穴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莎草拼音注音Suō Cǎo別名

    莎隨、薃侯、莎、地毛、回頭青、野韭菜、隔夜抽、地溝草、小三棱、米珠子、縮縮草、地貫草、豬鬃草、地糕草、吊馬棕、土香草、豬毛青、三棱草

    英文名Herb of Nutgrass Galingale出處

    出自《名醫(yī)別錄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莎草料植物莎草的莖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yperus rotundus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草地、耕地、路旁水邊潮濕處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北、中南、西南及遼寧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臺灣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莎草,多年生草本,高15-95cm。莖直立,三棱形;根狀莖匍匐延長,部分膨大呈紋外向型形,有時數(shù)個相連。葉叢生于莖基部,葉鞘閉合包于莖上;葉片線形,長20-60cm,芝2-5mm,先端尖,全緣,具平行脈,主脈于背面隆起?;ㄐ驈退霠睿?-6個在莖頂排成傘狀,每個花序具3-10個小穗,線形,長1-3cm,寬約1.5mm;穎2列,緊密排列,卵形至長圓形,長約3mm,膜質兩側紫紅色有數(shù)脈?;坑腥~片狀的總苞2-4片,與花序等長或過之;每穎著生1花,雄蕊3;柱頭3,絲狀。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,三棱狀?;ㄆ?-8月,果期7-11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特性,喜溫暖濕潤氣候和潮濕環(huán)境,耐寒。宜選疏松的砂培土栽培為宜。

    栽培技術,用種子或分株繁殖。種子繁殖:4月育苗,按行距5-8cm開淺溝條播上覆一層薄細土。苗高10cm左右,即可按行株距20cm×15cm移植入大田,栽后及時澆水。分株繁殖:時春,將植株挖起穴栽,每穴栽2株,行株距20cm×15cm,栽后澆水。

    田間管理,移植成活后應松土除草,追肥,雨季排除積水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;肺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辛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行氣開郁;祛風止癢;寬胞利痰。主胸悶不舒;風疹瘙癢;癰伴隨腫毒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10-30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煎湯洗浴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癰疽腫毒:鮮莎草洗凈,搗爛敷患處。(《泉州本草》)②治水腫、小便短少:鮮莎草搗爛,貼涌泉、關元穴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履巉巖本草》:治皮膚瘙癢,遍體生風。

    2.《綱目》:煎飲散氣郁,利胸隔,降痰熱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八角香拼音注音Bā Jiǎo Xiānɡ別名蜘蛛草、白花蟹甲草來源菊科蟹甲草屬植物兔耳風花蟹甲草Cacalia ainsliaeflora (Franch.) Hand.-Mazz.,以塊莖入藥。秋季采挖,去凈泥沙,曬干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冰拼音注音Bīnɡ別名凌(《綱目》)出處《本草拾遺》來源為水凝成的無色透明的固體。性味《本草拾遺》:“味甘,大寒,無毒。“功能主治退熱消暑,解渴除煩。治傷寒陽毒,熱甚昏迷,中暑煩渴。①《本草拾遺》:“主去熱煩。“②《日用本草......
  • 別名福壽草、側金盞花、冰了花、頂冰花來源為毛茛科冰涼花屬植物冰涼花Adonis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,以全草入藥。早春采集,洗凈曬干備用。性味苦,平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強心,利尿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,心臟性水腫,心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冰片拼音注音Bīnɡ Piàn別名合成龍腦、梅片、艾粉、結片英文名BORNEOLUM SYNTHETICUM來源分機制冰片與艾片兩類。機制冰片以松節(jié)油、樟腦等為原料經(jīng)化學方法合成的龍腦;艾片為菊科艾納香屬植物大風艾的鮮葉經(jīng)蒸氣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冰球子別名山慈姑、山蘭來源蘭科冰球子Oreorchis patens (Lindl.) Lindl.,以假鱗莖入藥。生境分布四川。性味甘、辛,寒。有小毒。注意本品有毒,多作外用。功能主治解毒行瘀,殺蟲消癰。主治癰疽瘡腫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