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蘇鐵葉

    拼音注音Sū Tiě Yè別名

    番蕉葉、鐵樹葉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蘇鐵科植物蘇鐵的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Folium Cycadis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華南和西南地區(qū),多栽培于庭園。江蘇、浙江及華北各地多栽于盆中,冬季置于溫室過冬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常綠木本植物,不分枝,高1-4m,稀達(dá)8m以上。密被宿存的葉基和葉痕,羽狀葉從莖的頂部生出,長0.5-2m,基部兩側(cè)有刺,刺長2-3mm,羽片達(dá)100對以上,條形,厚革質(zhì),長9-18cm,寬4-6mm,先端銳尖,邊緣顯著向下卷曲,基部狹,兩側(cè)不對稱,上面深綠色,有光澤,中央微凹,下面淺綠色,中脈顯著隆起。雌雄異株,雄球花圓柱形,長30-70cm,直徑8-15cm;小孢子葉長方狀楔形,長3-7cm,有急尖頭,下面中肋及先端密生褐色或灰黃色長絨毛;大孢子葉扁平,長14-22cm,密生淡黃色或淡灰黃色絨毛,上部頂片寬卵形,邊緣羽狀分裂,其下方兩側(cè)著生數(shù)枚近球形的胚珠。種子卵圓形,微扁,頂凹,長2-4cm,徑1.5-3cm,熟時朱紅色,花期6-7月,種子10月成熟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葉大型,一回羽狀,葉軸扁圓柱形,葉柄基部兩側(cè)具刺,黃褐色。質(zhì)硬,斷面纖維性。羽片線狀披針形,長9-18cm,寬4-6mm,黃色或黃褐色,邊緣向背面反卷,背面疏生褐色柔毛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平坦。氣微,味淡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葉含蘇鐵雙黃酮(sotetsuflavone),扁柏雙黃酮(hinokiflavone),2,3-二氫扁柏雙黃酮(2,3-dihydrohinoki-flavne),穗花杉雙黃酮(amentoflavone),2,3-二氫穗花杉雙黃酮(2,3-dihydroamentoflavone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淡;性平;小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理氣止痛;散瘀止血;消腫解毒。主肝胃氣滯疼痛;經(jīng)閉;吐血;便血;痢疾;腫毒;外傷出血;跌打損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燒存性,研末。外用:適量,燒灰;或煅存性研末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枝。功能主治《綱目》:“消腹痛,治吻瘡?!坝梅ㄓ昧績?nèi)服:浸酒。外用:燒汁涂。復(fù)方①治腹脹滿堅(jiān)如石,積年不損者:白楊東南枝,去蒼皮,護(hù)風(fēng)細(xì)銼五升,熬令黃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別名響葉楊出處《云南中草藥選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團(tuán)葉楊的皮及葉。秋季采集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向陽的山坡疏林中。分布于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喬木,高5~10米。樹皮灰白色,枝圓棒狀,棕色或灰棕色,幼時有柔毛。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樹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別名白楊皮(《分類草藥性》)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根皮。春季采挖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楊樹皮“條。性味苦,平。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“性澀,微苦?!阿凇?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別名白楊皮(《梅師集驗(yàn)方》)。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陜西、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山楊,又名:大葉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松塔拼音注音Bái Sōnɡ Tǎ別名松塔、松球、松果、槨樹核桃(《山西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山西中草藥》來源為松科植物白皮松的球果。春、秋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區(qū),喜光。分布于山西、河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北部和湖北西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