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石堿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石堿拼音注音Shí Jiǎn別名

    花堿(《圣濟總錄》),堿(《本草衍義補遺》),灰堿(《綱目》),水堿(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),枧砂、干餅藥(《疬科全書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衍義補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從蒿、蓼等草灰中提取之堿汁,和以面粉,經(jīng)加工而成的固體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傳統(tǒng)的石堿主要含碳酸鉀、碳酸鈉等無機物質(zhì),又含淀粉及蛋白質(zhì)等。

    性味

    咸苦,溫。

    ①《綱目》:"辛苦,溫,微毒。"

    ②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辛澀,寒。"

    注意

    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作泄,胃薄者忌服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軟堅,消積,化瘓,去翳。治積塊,噎膈反胃,目翳,疣贅。

    ①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"去濕熱,消痰,磨積塊。"

    ②《綱目》:"殺齒蟲,去目翳,治噎膈反胃。同石灰爛肌肉、潰癰疽瘰疬,去瘀血,點痣黡疣贅痔核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入丸、散,外用:研末點撒或調(diào)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消積破氣:石堿三錢,山查三兩,阿魏五錢,半夏(皂莢水制過)一兩。為末,以阿魏化醋煮糊丸服。(《摘元方》)

    ②治拳毛倒睫,用刀微劃動,以藥泥眼胞上,睫自起也:石堿一錢,石灰一錢。醋調(diào)涂之。(《摘元方》)

    ③治蟲牙疼痛:花堿填孔內(nèi)。(《儒門事親》)

    ④治痣黡疣贅:花堿、礦灰,以小麥稈灰汁煎二味,令干,等分為末。以針刺破,水調(diào)點之,三日三上,須新臺乃效。(《圣濟總錄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石堿拼音注音Shí Jiǎn別名

    花堿、堿、灰堿、水堿、枧砂、干餅藥

    英文名Alkali出處

    出自1.《本草衍義補遺》。

    2.《綱目》:石堿,出山東濟寧諸處,彼人采蒿、蓼之屬,開窖浸水,漉起,曬干燒灰,以原水淋汁,每百引,入粉面二、三斤,久則凝淀如石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從蒿、蓼等草灰中提取之堿汁,和以面粉,經(jīng)加工而成的固體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lkali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傳統(tǒng)的石堿主要含碳酸鉀(K2CO3)、碳酸鈉(Na2CO3)等無機物質(zhì),又含淀粉及蛋白質(zhì)等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胃、大腸經(jīng)、

    性味

    咸苦;辛苦;溫;微毒;辛澀;寒

    注意

    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作泄,胃薄者忌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軟堅;消積;化痰祛濕;去翳。主治積塊;噎膈反胃;目翳;疣贅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點撒或調(diào)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堿乃軟堅消積之物,食之使人泄瀉,以其陰濕之性潤下,軟堅透肉,故于腸胃非宜。

    2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堿治反胃噎膈,化火之徐,能除郁火,且辛潤苦降也。然斂澀腸胃,反致停食。

    3.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去濕熱,消痰,磨積塊。

    4.《綱目》:殺齒蟲,去目翳,治噎膈反胃。同石灰爛肌肉、潰癰疽瘰疬,去瘀血,點痣黡疣贅痔核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別名蔓龍膽、虎牙草來源龍膽科纏竹黃Tripterospermum cordifolium (Marq.) H. Smith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性味苦,涼。功能主治清肝肺火。主治咳嗽,急驚風(fēng),肝熱目赤,口苦,黃疸,筋骨熱痛等癥。用法用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翅衛(wèi)矛拼音注音Chì Wèi Máo別名約哦(藏名)出處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來源為衛(wèi)矛科植物栓翅衛(wèi)矛的枝皮。7~8月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林緣及河岸灌叢中。分布河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灌木,高約4米。枝近四棱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ì Zǐ Mù來源藥材基源:為梧桐科植物翅子樹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terospermum acerifolium Willd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葉,鮮用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200-1780m的山坡上。資源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ì Guǒ Tánɡ Sōnɡ Cǎo別名貓爪子(《吉林中草藥》),紅蓮(藏名)。出處《吉林中草藥》來源為毛良種植物翅果唐松草的全草或根及根莖。秋季采挖根及根莖,去泥砂,曬干;夏季采全草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林緣、林間草地及河岸灌......
  • 別名多翅果、野甘草、逗屁股果、奶漿果、大對節(jié)生來源蘿藦科翅果藤Myriopteron extensam (Wight) K. Schum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。性味甘、苦,辛。注意服藥期間,忌服糖。功能主治補中益氣,止咳,調(diào)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