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翅果唐松草

    拼音注音Chì Guǒ Tánɡ Sōnɡ Cǎo別名

    貓爪子(《吉林中草藥》),紅蓮(藏名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吉林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毛良種植物翅果唐松草全草根及根莖。秋季采挖根及根莖,去泥砂,曬干;夏季采全草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林緣、林間草地及河岸灌叢中。分布浙江、山東、河北、內(nèi)蒙古和東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約60~150厘米。根莖短,須根黑褐色。莖直立,無毛。葉為3~4回3出復(fù)葉;小葉厚草質(zhì),廣卵狀心形至倒卵狀楔形,或近圓形,長(zhǎng)1.5~2.5厘米,寬1.2~3厘米,3淺裂,淺裂片全緣或具疏粗齒,脈微隆起。復(fù)單歧聚傘花序傘房狀,具多數(shù)分枝;萼片白色或帶紫色,寬橢圓形,長(zhǎng)3~3.5毫米;無花瓣;雄蕊多數(shù),長(zhǎng)6~9毫米,花絲上部倒披針形;心皮6~8,子房具長(zhǎng)柄,花柱短。瘦果數(shù)枚,倒卵形,有3~4條縱翅,具突尖果嘴?;ㄆ?~7月。果期7~9月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:"入心、肺、胃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:"苦,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。治肺熱咳嗽,咽峽炎。

    ①《吉林中草藥》:"清熱消炎。治肺熱咳嗽。"

    ②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:"清熱解毒。治各種熱癥;代黃連用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;或制成糖漿。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咽峽炎:將貓爪子制成100%的糖漿劑,6個(gè)月以內(nèi)每次5毫升,7~12個(gè)月8毫升,1~3歲10毫升,3歲以上15~20毫升,每日3~4次,食前服,3日為一療程。治療40例,治愈26例,好轉(zhuǎn)8例,無效3例,不明3例。治愈病例平均1.5天退熱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枝。功能主治《綱目》:“消腹痛,治吻瘡。“用法用量?jī)?nèi)服:浸酒。外用:燒汁涂。復(fù)方①治腹脹滿堅(jiān)如石,積年不損者:白楊東南枝,去蒼皮,護(hù)風(fēng)細(xì)銼五升,熬令黃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別名響葉楊出處《云南中草藥選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團(tuán)葉楊的皮及葉。秋季采集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向陽的山坡疏林中。分布于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喬木,高5~10米。樹皮灰白色,枝圓棒狀,棕色或灰棕色,幼時(shí)有柔毛。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樹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?jiǎng)e名白楊皮(《分類草藥性》)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根皮。春季采挖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楊樹皮“條。性味苦,平。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“性澀,微苦。“②《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?jiǎng)e名白楊皮(《梅師集驗(yàn)方》)。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陜西、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山楊,又名:大葉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松塔拼音注音Bái Sōnɡ Tǎ別名松塔、松球、松果、槨樹核桃(《山西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山西中草藥》來源為松科植物白皮松的球果。春、秋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區(qū),喜光。分布于山西、河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北部和湖北西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