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石柑子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石柑子拼音注音Shí Gān Zǐ來源

    天南星科石柑子屬植物石蒲藤Pothos chinensis (Raf.)Merr.;石柑子P. cathcartii Schott及藤橘P. angustifolium Presl,以全草入藥。全年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淡,平。

    注意

    孕婦忌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除濕,活血散瘀,消積,止咳。用于跌打損傷,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,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,小兒疳積,咳嗽;外用治骨折,中耳炎,鼻竇炎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兩,酒泡服或水煎服。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或搗爛取汁,滴患處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石柑子拼音注音Shí Gān Zǐ別名

    石氣柑、柑子菌芋(《分類草藥性》),石蒲藤(《嶺南大學校園植物名錄》),巴巖香、青蒲蘆茶、石葫蘆(《廣西中藥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天南星科植物藤桔全草。3~4月或9~10月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陰暗濕潤的地方,以氣報攀登于石上或樹上。分布我國南部及四川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藤本。莖多分枝,節(jié)間長1.2~2.5厘米。葉革質(zhì),矩圓形或披針形,長5~10厘米,寬1.5~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鈍,禿凈,網(wǎng)脈兩面凸起;葉柄有翅,長4~6厘米以上,寬5~12毫米,有時葉柄遠長于退化的葉片。花序柄長10~12毫米,下彎,下部有卵狀、內(nèi)陷的苞片3~5枚;佛焰苞長4~6毫米;肉穗花序近球形,直徑4~6毫米;萼片6,頂端內(nèi)彎;雄蕊6,花絲扁平;子房3室,每室有胚珠1粒,柱頭小。漿果紅色?;ㄆ诖杭尽?/p>性味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微溫,味苦辛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理氣止痛,祛風濕。治心胃氣痛,疝氣腳氣,風濕骨痛。

    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"消食,治風濕麻木。"

    ②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治心胃氣痛,疝氣,除腳氣。"

    ③《廣西中藥志》:"清熱,解毒,祛風濕。治風濕骨痛,耳瘡。"

    ④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小兒五疳,大人寒氣入骨,不紅不腫,濕流關(guān)節(jié),麻木等癥。并能止咳,止氣痛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
    復方

    治小兒食滯成疳:石柑子、桐寄生。蒸雞肝或豬肝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石柑子拼音注音Shí Gān Zǐ別名

    石氣柑、柑子菌芋、巖香、青蒲蘆茶、石葫蘆、藤桔、石戎蘆茶、爬山蜈蚣、伸筋草、青筆標、鐵斑鳩、小毛銅錢菜、風癱藥、六撲風、石上蟾蜍草、猛藥、鐵板草

   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Pothos出處

    出自《四川中藥志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天南星科植物石柑子、紫苞石柑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Pothos chinensis (Raf.) Merr.[Tapanava chinensis Raf.]2.Pothos cathcarti Schott

    采收和儲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切段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陰濕密林中常匍匐于巖石上或附生于樹干上。

    2.附生于海拔500-1600m的密林中樹干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臺灣、湖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2.分布于云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石柑子,附一藤本,長0.4-6m。莖亞木質(zhì),淡褐色,近圓柱形,具縱條紋,粗約2cm,節(jié)間長1-4cm,節(jié)上常束生長1-3cm的氣生根,分枝下部常具鱗葉1枚;鱗葉線形,長4-8cm,寬3-7mm,銳尖,具多數(shù)平行縱脈。葉柄倒卵狀長圓形可楔形,長1-4cm,寬0.5-1.2cm;葉片紙質(zhì),披我形狀卵形一對披我狀長圓形,長6-13cm,寬1.5-5.6cm,先端漸尖至長漸尖,常有芒狀尖頭,基部鈍,鮮時表面深綠色,背面淡綠色,干后表面黃綠色,背面淡黃色;中肋在表面稍下陷,背面隆起,側(cè)脈4對,最下1對基出,弧形上繁榮昌盛,細脈多數(shù),近平行?;ㄐ蚋烤甙?-5枚;苞片卵形,長約5mm,縱脈多數(shù);花序柄長0.8-1.8cm;佛焰苞卵形,綠色,長約8mm,展開寬約12mm,銳尖;肉穗花序短,橢圓形,至近圓球形,淡綠色或淡黃色,長7-8mm;花兩性;花被片6枚;雄蕊6;子房3室,每室胚珠1。漿果黃綠色至紅色,卵形或長圓形,長約1cm?;?、果期全年。

    2.紫苞石柑,本種與石柑子的區(qū)別是:葉柄與葉片近等長,葉柄長4-8cm,寬0.5-1cm;佛焰苞紫褐色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從石柑子全草中分得武珀酸(succinic acid),香草酸(vanillic acid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抗蛇毒作用,給小鼠皮下注射100%致死量的眼鏡蛇毒后,立即灌服60%石柑子醇提取液75g/kg,在24小時內(nèi)小鼠存活率為68.3%,與對照組比較有非常明顯的差(P
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竹筍拼音注音Cí Zhú Sǔn出處《分類草藥性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苗。功能主治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“燒灰研細,搽小兒肥瘡?!阿凇吨貞c草藥》:“調(diào)氣,治脫肛,疝氣。“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或燉團魚吃。外用:燒存性調(diào)敷。摘錄《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竹籜拼音注音Cí Zhú Tuò別名慈竹筍殼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籜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治小兒頭身惡瘡,燒散和油涂之,或入輕粉少許?!阿凇睹耖g常用草藥匯編》:“治吐血?!阿邸端拇ㄖ兴?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竹花拼音注音Cí Zhú Huā出處《重慶草藥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花。功能主治治癆傷吐血。用法用量鮮慈竹花半斤,鮮黃桷樹寄生半斤,燉黃牛肉或殺口肉服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慈竹花拼音注音Cí Zhú Huā英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竹茹拼音注音Cí Zhú Rú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間層。炮制鮮用或姜汁炒用。歸經(jīng)入肺、胃、肝等經(jīng)。性味味甘,性微寒,無毒。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。功能主治清熱涼血,除煩止嘔。治胃熱嘔逆......
  • 別名張口草、華夏慈菇、燕尾草來源澤瀉科慈菇屬植物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.[S. trifolia L. var. sinensis (Sims) Makino],以球莖及全草入藥。秋季采集,洗凈曬干。性味甘、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