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沙棘豆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沙棘豆拼音注音Shā Jí Dòu別名

    砂珍棘豆、泡泡草

    來源

    豆科沙棘豆Oxytropis psammocharis Hance,以全草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河北、山西、內(nèi)蒙古、陜西、甘肅。

    性味

    淡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消食健脾。主治小兒消化不良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兩,水煎服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沙棘豆拼音注音Shā Jí Dòu別名

    泡泡草

    出處

    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砂珍棘豆全草。夏、秋采集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沙地、河岸沙灘、山坡等處。分布陜西、甘肅、山西、河北、內(nèi)蒙占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10~15厘米,全株被長(zhǎng)柔毛。根長(zhǎng)。幾為無莖。葉多數(shù),長(zhǎng)5~20厘米;小葉對(duì)生或4~6枚輪生,線形或線狀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7~10毫米,寬1~2毫米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兩面被長(zhǎng)柔毛??偁罨ㄐ?,幾頭狀,密生多花,長(zhǎng)10~15毫米,生在根生葉的腋間;蝶形花冠粉紅色或帶紫色;苞片線形,被長(zhǎng)柔毛,長(zhǎng)4~5毫米;萼鐘狀,外面被長(zhǎng)柔毛,萼齒線形,兩面被長(zhǎng)柔毛;子房被短柔毛,無子房柄,花柱基部亦被短柔毛。莢果卵形,膨脹,長(zhǎng)10~12毫米,直徑6毫米,1室,被短柔毛。花期5~8月。果期8月底開始。

    性味

    味淡,性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消食健脾。治小兒消化不良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沙棘豆拼音注音Shā Jí Dòu別名

    泡泡草。

    英文名Herb of Sandliving Crazyweed出處

    出自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砂珍棘豆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Oxytropis psammocharis Hance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集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-1400m的沙質(zhì)坡地、河岸沙灘、山腳等處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寧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砂珍棘豆 多年生草本,高5-15cm。根長(zhǎng)圓柱形,黃褐色。莖短縮或幾乎無地上莖。葉叢生,多數(shù),葉為輪生小葉的復(fù)葉,葉軸密被長(zhǎng)柔毛,每葉有6-12輪,每輪有4-6小葉,均密被長(zhǎng)柔毛;托葉卵形,先端尖,密被長(zhǎng)柔毛;小葉片線形、披針形或線狀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3-10mm,寬1-2mm,先端銳尖,基部楔形,邊緣常內(nèi)卷??偦ü6噍^葉長(zhǎng),總狀花序縮短近頭狀,生于花使頂端;苞片線形;萼鐘狀,長(zhǎng)3-4mm,密被長(zhǎng)柔毛;萼齒線形,與萼簡(jiǎn)近等長(zhǎng)或?yàn)檩嗪?jiǎn)長(zhǎng)的1/3,密被長(zhǎng)柔毛;花較小,長(zhǎng)8-10mm,粉紅色或帶紫色,旗瓣倒卵形,朱端圓或微凹,基部有短爪,翼瓣和龍骨瓣較旗瓣短;雄蕊10,二體;子房有短柔毛,花柱先端稍內(nèi)彎。莢果寬卵形,膨脹,長(zhǎng)約1cm,先端具短喙,表面密被短柔毛?;ㄆ?-7月,果期7-9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皺縮成團(tuán),被灰白色長(zhǎng)柔毛。根長(zhǎng)圓柱形,直徑0.2-0.5cm,黃褐色。濕潤展平后,羽狀復(fù)葉叢生在根莖上,小葉線形或倒披針形,對(duì)生或4-6片輪生,長(zhǎng)3-10mm,寬1-2mm,枯綠色??偁罨ㄐ蚪^狀,花梗細(xì)長(zhǎng),花淡棕紅或棕紫色。莢果長(zhǎng)約10mm,寬約6mm,很膨脹,呈桃狀,先端尖有微彎曲的短喙,被短柔毛,1室。氣微,味微苦、甘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淡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消食健脾。主小兒消化不良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30g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來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細(xì)齒天南星Arisaema serratum (Thunb.) Schott,以球莖入藥。秋冬采收,曬干。性味辛,平。功能主治解毒。用于毒蛇咬傷。用法用量外用適量,搗爛敷傷口周圍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n Chǔ Tóu Hónɡ來源藥材基源:為野牡丹科植物斑點(diǎn)楮頭紅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arcopyramis nepalensis Wall.var.maculata C.Y.Wu ex C.Chen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n Diǎn Hǔ ěr Cǎo英文名blotch saxifrag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虎耳草科植物斑點(diǎn)虎耳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axifraga punctata L.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......
  • 來源虎耳草科斑瓣虎耳草Saxifraga takedana Nakai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西藏。性味淡,溫。功能主治除濕利尿,行血祛瘀,消腫。主治咳嗽,咯血,黃疸,骨折筋傷,白帶,瘡癤。用法用量0.5~1兩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斑竹殼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別名斑竹衣出處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籜。功能主治清血熱;燒灰吃,透斑疹。用法用量?jī)?nèi)服:煎湯(去毛),2~3錢;或燒灰沖服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斑竹殼拼音注音B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