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王彤
8月23日為24節(jié)氣中的處暑?!对铝钇呤蚣狻吩唬骸疤?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?!边@時的三伏天已過或接近尾聲。處暑過后天氣轉涼,天氣開始轉入秋季。中午熱,早晚涼,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。晝熱夜涼的氣候,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。因此,養(yǎng)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一是天氣由熱轉涼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,所以,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,須早睡早起。
二是處暑要預防“秋燥”。一般來講,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空氣相對濕度是40%~60%,過高過低都會感覺不舒適。由于秋天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小,其相對濕度下降,特別是空氣的相對濕度低于30%以下時,人們就會感覺到皮膚干澀粗糙,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,大便干結等,需要及時采取預防措施,以避免發(fā)展為疾?。础扒镌锇Y”)。
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”
科學睡眠防秋困
處暑之后,我國很多地區(qū)的氣溫會逐漸下降,暑氣消退意味著秋天的來臨。俗話說,春困、秋乏、夏打盹。處暑期間,天氣由熱轉涼,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,也就是“秋乏”,秋乏是一種自然現(xiàn)象。由于處暑節(jié)氣正處于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。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,尤其是睡眠要充足,因為只有這樣,才能適應“秋乏”。
那么,在處暑之后,什么樣的睡眠方式最有利于身體健康呢?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: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?!币簿褪钦f,秋季的睡眠規(guī)律要與雞同步。古人認為,人在秋天的養(yǎng)生就要學雞一樣,到了酉時(19~21時)就該上床睡覺了。
而早起是幾點起呢?古人將雞鳴作為時間標志,所以雞叫之后起床即為早起,所謂“聞雞起舞”,說的就是聞雞叫如聽到鬧鐘響,立即翻身起床,或鍛煉,或干活,毫不懈怠。雞鳴相當于幾點呢?“三更燈火五更雞,正是男兒立志時。”五更相當于凌晨5~6點,五更雞是指5點鐘左右雞就開始叫了,這個時候起床即為早起。
另外中醫(yī)也講時差,生活在北京的人按北京時間,生活在烏魯木齊的人就不要再按北京時間來遵守了。養(yǎng)生的根本準則是人與天的融合順應,人會變,大自然的規(guī)律不變。
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由于處暑過后夜里較涼,為了保護陽氣,晚上睡覺應關好門窗,腹部蓋薄被,防止脾胃受涼。
處暑至,秋燥來
少辛增酸防秋燥
中醫(yī)認為: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?!睘槭裁匆谇锒B(yǎng)陰呢?這好比一株干渴的鮮花,春夏養(yǎng)陰猶如中午澆花,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(fā)掉一大半,而秋冬養(yǎng)陰就好比傍晚澆花,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(fā),還可兼得晨露滋養(yǎng)。所以秋冬養(yǎng)陰效果最好。而具體到處暑時節(jié)該如何來養(yǎng)陰呢?在中醫(yī)看來,此時一定要多吃些能滋陰潤燥的食物,如銀耳、藕、菠菜、鴨蛋、蜂蜜等,以防止燥邪傷害人體的陰液。
另外,秋季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養(yǎng)陰法則,叫“少辛增酸”。意思就是,用增酸的方式來收斂過旺的肺氣,用少辛的方式來減少肺氣的耗散。
“少辛增酸”的效果如何?宋朝劉義慶所著《世說新語·假譎》中有一則人人都知道的“望梅止渴”的故事。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?說明酸性食物具有非常強的滋陰效果,通過吃酸性食物,便能夠緩解我們身體的“旱情”,甚至還沒有吃到嘴里,潤燥的效果就已經(jīng)出來了。所以,處暑時節(jié)應多吃酸味水果,而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,則要少吃或不吃了。
而少辛的原因,同樣是為了減少肺氣的耗散。大家都知道,吃過于辛辣的食物會導致人體發(fā)汗,這是因為味辛的東西都有發(fā)散作用,能調動人體肺部的陽氣通過汗液從體內發(fā)泄出來,隨后身體便涼了。所以,處暑之后不應吃辣椒、花椒、生姜等辛熱食物,更不宜吃燒烤食物,以免加重秋燥的癥狀。
在處暑時節(jié),常見的酸味水果除了稍晚一些的山楂外,最常見的莫過于葡萄了。但葡萄屬寒性水果,一次不宜吃得太多。一般認為:成人每天不要超過200克,而孩子一天別超過50克。當然,葡萄并非是人人皆宜,尤其是胃酸過多、痰熱咳嗽、胸悶咳喘者,不宜多吃,不僅僅是葡萄,其他酸性太大的食物也應少吃。
除了酸味食物和水果外,處暑時節(jié)還應多吃一些時令果蔬。新鮮的黃瓜、西紅柿、冬瓜、梨、荸薺、甘蔗、大棗、銀耳、百合、蜂蜜和湯、粥等。這些都是天然的潤燥食物,都具有與葡萄同樣的功能,搭配食用效果更佳。
除此之外,您也可以嘗試“一咸一甜”兩個簡單的方法。水在人體內容易流失,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少量鹽,少量多次飲用,就會減少水分流失。另外,蜂蜜具有潤肺、養(yǎng)肺的作用,同樣是對付秋燥的法寶。“朝朝鹽水,晚晚蜜湯”這句話,講的就是秋季養(yǎng)生之道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王彤
8月23日為24節(jié)氣中的處暑?!对铝钇呤蚣狻吩唬骸疤?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?!边@時的三伏天已過或接近尾聲。處暑過后天氣轉涼,天氣開始轉入秋季。中午熱,早晚涼,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。晝熱夜涼的氣候,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。因此,養(yǎng)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一是天氣由熱轉涼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,所以,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,須早睡早起。
二是處暑要預防“秋燥”。一般來講,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空氣相對濕度是40%~60%,過高過低都會感覺不舒適。由于秋天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小,其相對濕度下降,特別是空氣的相對濕度低于30%以下時,人們就會感覺到皮膚干澀粗糙,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,大便干結等,需要及時采取預防措施,以避免發(fā)展為疾?。础扒镌锇Y”)。
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”
科學睡眠防秋困
處暑之后,我國很多地區(qū)的氣溫會逐漸下降,暑氣消退意味著秋天的來臨。俗話說,春困、秋乏、夏打盹。處暑期間,天氣由熱轉涼,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,也就是“秋乏”,秋乏是一種自然現(xiàn)象。由于處暑節(jié)氣正處于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。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,尤其是睡眠要充足,因為只有這樣,才能適應“秋乏”。
那么,在處暑之后,什么樣的睡眠方式最有利于身體健康呢?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: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?!币簿褪钦f,秋季的睡眠規(guī)律要與雞同步。古人認為,人在秋天的養(yǎng)生就要學雞一樣,到了酉時(19~21時)就該上床睡覺了。
而早起是幾點起呢?古人將雞鳴作為時間標志,所以雞叫之后起床即為早起,所謂“聞雞起舞”,說的就是聞雞叫如聽到鬧鐘響,立即翻身起床,或鍛煉,或干活,毫不懈怠。雞鳴相當于幾點呢?“三更燈火五更雞,正是男兒立志時。”五更相當于凌晨5~6點,五更雞是指5點鐘左右雞就開始叫了,這個時候起床即為早起。
另外中醫(yī)也講時差,生活在北京的人按北京時間,生活在烏魯木齊的人就不要再按北京時間來遵守了。養(yǎng)生的根本準則是人與天的融合順應,人會變,大自然的規(guī)律不變。
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由于處暑過后夜里較涼,為了保護陽氣,晚上睡覺應關好門窗,腹部蓋薄被,防止脾胃受涼。
處暑至,秋燥來
少辛增酸防秋燥
中醫(yī)認為: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?!睘槭裁匆谇锒B(yǎng)陰呢?這好比一株干渴的鮮花,春夏養(yǎng)陰猶如中午澆花,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(fā)掉一大半,而秋冬養(yǎng)陰就好比傍晚澆花,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(fā),還可兼得晨露滋養(yǎng)。所以秋冬養(yǎng)陰效果最好。而具體到處暑時節(jié)該如何來養(yǎng)陰呢?在中醫(yī)看來,此時一定要多吃些能滋陰潤燥的食物,如銀耳、藕、菠菜、鴨蛋、蜂蜜等,以防止燥邪傷害人體的陰液。
另外,秋季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養(yǎng)陰法則,叫“少辛增酸”。意思就是,用增酸的方式來收斂過旺的肺氣,用少辛的方式來減少肺氣的耗散。
“少辛增酸”的效果如何?宋朝劉義慶所著《世說新語·假譎》中有一則人人都知道的“望梅止渴”的故事。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?說明酸性食物具有非常強的滋陰效果,通過吃酸性食物,便能夠緩解我們身體的“旱情”,甚至還沒有吃到嘴里,潤燥的效果就已經(jīng)出來了。所以,處暑時節(jié)應多吃酸味水果,而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,則要少吃或不吃了。
而少辛的原因,同樣是為了減少肺氣的耗散。大家都知道,吃過于辛辣的食物會導致人體發(fā)汗,這是因為味辛的東西都有發(fā)散作用,能調動人體肺部的陽氣通過汗液從體內發(fā)泄出來,隨后身體便涼了。所以,處暑之后不應吃辣椒、花椒、生姜等辛熱食物,更不宜吃燒烤食物,以免加重秋燥的癥狀。
在處暑時節(jié),常見的酸味水果除了稍晚一些的山楂外,最常見的莫過于葡萄了。但葡萄屬寒性水果,一次不宜吃得太多。一般認為:成人每天不要超過200克,而孩子一天別超過50克。當然,葡萄并非是人人皆宜,尤其是胃酸過多、痰熱咳嗽、胸悶咳喘者,不宜多吃,不僅僅是葡萄,其他酸性太大的食物也應少吃。
除了酸味食物和水果外,處暑時節(jié)還應多吃一些時令果蔬。新鮮的黃瓜、西紅柿、冬瓜、梨、荸薺、甘蔗、大棗、銀耳、百合、蜂蜜和湯、粥等。這些都是天然的潤燥食物,都具有與葡萄同樣的功能,搭配食用效果更佳。
除此之外,您也可以嘗試“一咸一甜”兩個簡單的方法。水在人體內容易流失,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少量鹽,少量多次飲用,就會減少水分流失。另外,蜂蜜具有潤肺、養(yǎng)肺的作用,同樣是對付秋燥的法寶。“朝朝鹽水,晚晚蜜湯”這句話,講的就是秋季養(yǎng)生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