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水馬桑

   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水馬桑別名

    粗糠樹、千羊白、白馬桑

    來源

    忍冬科水馬桑Weigela japonica Thunb. var. sinica (Rehd.) Bailey,以根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華東、華中、華南、西南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(bǔ)虛弱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根3~5錢,燉雞蛋或豬肉吃。

    摘錄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水馬桑拼音注音Shuǐ Mǎ Sānɡ別名

    白馬桑、水吞骨

    出處

    《新修本草》載有楊櫨木,云:"生籬垣間,一名空疏,所在皆有。"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載半邊月,云:"生廬山,小樹枝,攢生梢頭,葉似繡球花葉而窄,粗紋極類。春開五瓣短筩子花,外白內(nèi)紅,似杏花而尖,多蕊。"觀其附圖為子房下位,合瓣花,葉對(duì)生,結(jié)合產(chǎn)地、生境描述及《新修本草》所載枝葉臨床功用,上述所指應(yīng)為本種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忍冬科植物半邊月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Weigela japonica Thunb. Var. sinica (Rehd.) Bailey [Dieruilla japonica (Thunb.) DC.var. sinica Rehd.]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、冬季采挖,洗凈切片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450-1800m的山坡林下、山頂灌叢和溝邊等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半邊月 灌葉灌木,高達(dá)6m;葉柄長(zhǎng)0.5-1.5cm,有毛;葉長(zhǎng)卵形至卵狀橢圓形,稀倒卵形,長(zhǎng)5-15cm,寬3-8cm,先端漸尖至長(zhǎng)漸尖,基部寬楔形至圓形,邊緣具鋸齒,上面深綠色,疏生短柔毛,脈上毛較密,下面淺綠色,密被短柔毛。單花或具3朵花的聚傘花序,生于短枝的葉腋或頂端;萼筒長(zhǎng)10-12mm,裂片5,條形,長(zhǎng)5-10mm,被柔毛;花冠白色或淡紅色,花開后逐漸變紅色,漏斗狀鐘形,長(zhǎng)2.5-3.5cm,通常有毛,筒基部呈狹筒形,中部以上突然擴(kuò)大,裂片5;雄蕊5,著生近花冠中部,花絲白色,花藥黃褐色;花柱細(xì)長(zhǎng),柱頭盤形,伸出花冠外。蒴果長(zhǎng)圓柱形,長(zhǎng)1.5-2cm,先端有短柄狀喙,疏生柔毛。種子具狹翅?;ㄆ?-6月,果期6-7月。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益氣;健脾。主所虛食少;消化不良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燉雞蛋或豬肉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樹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?jiǎng)e名白楊皮(《分類草藥性》)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根皮。春季采挖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楊樹皮“條。性味苦,平。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“性澀,微苦?!阿凇?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?jiǎng)e名白楊皮(《梅師集驗(yàn)方》)。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陜西、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山楊,又名:大葉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松塔拼音注音Bái Sōnɡ Tǎ別名松塔、松球、松果、槨樹核桃(《山西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山西中草藥》來源為松科植物白皮松的球果。春、秋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區(qū),喜光。分布于山西、河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北部和湖北西......
  • 《中國(guó)藥典》:白果拼音注音Bái Guǒ別名白果仁英文名SEMEN GINKGO來源本品為銀杏科植物銀杏(白果樹、公孫樹)Ginkgo biloba L.的干燥成熟種子。秋季種子成熟時(shí)采收,除去肉質(zhì)外種皮,洗凈,稍蒸或略煮后,烘干。性狀本品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果葉拼音注音Bái Guǒ Yè出處《品匯精要》來源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葉片。性狀干燥葉片,大多折疊或已破碎,完整者呈扇形。上緣有不規(guī)則波狀缺刻,有時(shí)中間凹入,基部楔形,葉脈為射出數(shù)回二分又平行脈,細(xì)而密,光滑無毛,易縱向撕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