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楠木皮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楠木皮拼音注音Nán Mù Pí出處

    《海藥本草》

    來(lái)源

    為樟科植物楠木樹皮。

    性味

    《海藥本草》:"味苦,溫,無(wú)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海藥本草》:"主霍亂吐瀉,小兒吐乳,暖胃正氣,并宜煎服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楠木皮拼音注音Nán Mù Pí英文名Nanmu Bark出處

    出自《海藥本草》

    來(lái)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樟科植物楠木的樹皮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hoebe nanmu (Oliv.) Gamble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剝,洗凈,切段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四川、湖北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楠木常綠喬木,高達(dá)30m。小枝細(xì)長(zhǎng),幼時(shí)有茸毛或細(xì)毛,以后逐漸脫落。葉革質(zhì),闊披針形或倒卵形,長(zhǎng)4-8cm,寬2-5cm,先端突尖,基部楔形,上面光滑,下面有灰色或褐色茸毛,沿主脈及側(cè)脈處尤為顯著。聚傘花序腋生,花形小,色綠;花被盤狀,裂片6,先端尖形。漿果卵圓形,黑色,長(zhǎng)1.3cm;果梗有細(xì)毛,頂端膨大。果期9-10月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辛;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暖胃和中降逆。主霍亂吐瀉轉(zhuǎn)筋;胃冷葉逆;足腫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15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海藥本草》:主霍亂吐瀉,小兒吐乳, 暖胃正氣,并宜煎服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樗木葉(《唐本草》)出處《綱目》來(lái)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葉。性味①《唐本草》:“味苦,有毒。“②《綱目》:“苦,溫,有小毒?!肮δ苤髦巍短票静荨罚骸爸飨疮徑?,風(fēng)疽。水煮葉汁用之?!罢洝吨兴幋筠o典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別名食茱萸、木滿天星、海桐皮[浙江誤稱]來(lái)源蕓香科花椒屬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. et Zucc.,以根、樹皮、果實(shí)和葉入藥。根春秋采挖;樹皮5月采收曬干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處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來(lái)源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樹皮。立夏前后,剝?nèi)淦?,曬干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浙江、福建等地。性狀干燥樹皮呈板狀或卷曲,厚1.5~2毫米。外表青灰色或淡灰褐色,多皺縮淺槽紋,布有不規(guī)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樗白皮拼音注音Chū Bái Pí?jiǎng)e名樗皮(《日華子本草》),臭椿皮(《滇南本草》),苦椿皮(《陜西中藥志》)。出處《藥性論》來(lái)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內(nèi)皮。春季采收,挖取樹根,刮去外面粗皮,以木棒輕輕捶之,使皮部與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ū Jī別名紅娘子、灰花蛾來(lái)源藥材基源:為蠟蟬科動(dòng)物樗雞的成蟲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Lycorma delicatula White采收和儲(chǔ)藏:7-8月捕捉,捕后蒸死或烤死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多九棲于樗、榆、刺槐、女貞及多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