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貓耳朵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貓耳朵草拼音注音Māo ěr Duo Cǎo別名

    草蚱螞蓮、土知母、毛芨蕨、龍頭鳳尾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(bào)告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裸子蕨科植物金毛裸蕨全草根莖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石面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臺灣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。根狀莖粗短,斜升,密被氏線形棕色鱗片。葉近生;葉柄高7~15厘米,褐黑色,有光澤,被糠秕狀鱗片;1次羽狀復(fù)葉,長15~30厘米,寬3~4厘米;頂端羽片最大,兩側(cè)羽片7~14對,互生,羽片卵圓形至卵圓狀矩圓形,全緣,先端鈍,中部羽片長2~2.5厘米,寬7~12毫米;下部羽片剖、柄,上部的無柄;葉厚紙質(zhì),兩面密被細(xì)長銹毛,尤以下面為多;葉脈扇狀。孢子囊群沿側(cè)脈著生,隱沒于銹毛內(nèi):囊群蓋缺如。

    性味

    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:"根莖,味辛微苦,性涼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(bào)告》:"全草,治胃氣痛。"

    ②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:"根莖,消炎,退熱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傷寒高熱:草蚱螞蓮根莖一至三錢,水煎服。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貓耳朵草拼音注音Māo ěr Duo Cǎo別名

    草蚱螞蓮、土知母、毛芨蕨、龍頭鳳尾、象牙七、聯(lián)公七

    英文名root or all-grass of Golden Hair Gymnopteris出處

    出自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(bào)告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裸子蕨科植物金毛裸蕨的全草或根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Gymnopteris vestita (Wall.ex Presl)Underw.[Grammitis vestita Wal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或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800-3900m的巖壁或灌木叢中巖石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云南、四川、臺灣、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30-50cm。根狀莖粗短,斜升,密被長線形棕色鱗片。葉近生;葉柄高7-15cm,褐黑色,有光澤,被糠秕狀鱗片;1次羽狀復(fù)葉,長15-30cm,寬3-4cm;頂端羽片最大,兩側(cè)羽片7-14對,互生,羽片卵圓形至卵圓狀矩圓形,全緣,先端鈍,中部羽片長2-2.5cm,寬7-12mm;下部羽片有小柄,上部的無柄;葉厚紙質(zhì),兩面密被細(xì)長銹毛,尤以下面為多;葉脈扇狀,孢子囊群沿側(cè)脈著生,隱沒于銹毛內(nèi);囊群蓋缺如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莖粗短,密生長線形鱗片;須根長達(dá)15cm,棕黑色,彎曲,纖細(xì)而堅(jiān)韌。葉柄長7-15cm,棕色至棕黑色,有光澤,被有淡棕色鱗片,基部鱗片較多;葉片厚紙質(zhì),單數(shù)一回羽狀,長15-20cm,寬3-7cm,先端羽片較大,兩側(cè)羽片7-14對,下部羽片近對生,有短柄,向上漸成互生,無柄;羽片卵圓形至矩狀卵形,長1.5-2.5cm,寬5-12mm,全緣,上面中脈可見粗毛,背面有較密的淺棕色長毛;葉脈扇狀。孢子囊群近球形,沿側(cè)脈著生,被柔毛覆蓋。氣微,味辛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辛;苦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行氣止痛。主傷寒高熱;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;胃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9g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傷寒高熱:草蚱螞蓮根莖一至三錢,水煎服。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(bào)告》:全草,治胃氣痛。

    2.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:根莖,消炎,退熱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駁骨丹拼音注音Bó Gǔ Dān別名小駁骨、細(xì)葉駁骨蘭、臭黃藤來源為爵床科裹籬樵屬植物裹籬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[Justicia gendarussa L. F.]以全株入藥。全年可采,洗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駁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別名小功勞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出處《廣西藥植名錄》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花葉九節(jié)木的全株。全年可采。洗凈,切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雜木林中陰濕處,及山坡下部。分布云南、廣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矮小常綠灌木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鲃魚拼音注音Bà Yú出處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來源為鯉科動(dòng)物鋸倒刺鲃的肉。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,棲息于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。食物主要為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。產(chǎn)卵期約在4月間。分布云南元江流域、西江上游及海南。原形態(tài)鋸倒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鱉卵拼音注音Biē Luǎn出處《本草蒙筌》來源為鱉科動(dòng)物中華鱉的卵。性味《醫(yī)林纂要》:“咸,寒?!肮δ苤髦微佟侗静菝审堋罚骸胞}淹煮吞,補(bǔ)陰虛亦驗(yàn)?!阿凇毒V目》:“鹽藏煨食,止小兒下痢?!阿邸夺t(yī)林纂要》:“治久瀉久痢。“摘錄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鱉頭拼音注音Biē Tóu別名鱉首(《中藥志》)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鱉科動(dòng)物中華鱉的頭。加工鱉甲時(shí),割下鱉頭,洗凈曬干。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地區(qū)均產(chǎn)。性狀干燥的鱉頭,略呈長圓柱形,吻端尖,頸部向上彎曲,約成90度角。外表呈灰棕色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