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風(fēng)箱樹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風(fēng)箱樹根拼音注音Fēnɡ Xiānɡ Shù Gēn別名

    水楊梅蔃(《本草求原》),楊梅樹根(《福建中醫(yī)驗(yàn)方》),水楊梅根(《嶺南草藥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茜草科植物風(fēng)箱樹根皮。全年可采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涼。

    ①《本草求原》:"苦澀。"

    ②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淡,平,無毒。"

    ③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苦,涼。"

    注意

    《嶺南草藥志》:"孕婦忌服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化濕,散瘀消腫。治感冒發(fā)熱,咳嗽,咽喉腫痛,腸炎,菌痢,癰腫,跌打瘀痛。

    ①《本草求原》:"煎水含,止牙痛,若連腮腫,為末調(diào)搽。"

    ②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清熱解毒。治肺熱咳嗽。"

    ③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清熱利濕,收斂止瀉,祛痰止咳。治感冒發(fā)燒,咽喉腫痛,腸炎,菌痢,咳嗽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含漱、研末撒或調(diào)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跌打積瘀作痛:水楊梅干根二兩,浸酒一斤,外擦患處,并內(nèi)服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
    ②治瘡腫:楊梅樹根四兩,浸酒半斤,以棉花浸貼,勿令干燥,未成即消,已成即潰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
    ③治甲狀腺腫:楊梅樹根二至四兩,荔枝干五個(gè)。清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醫(yī)驗(yàn)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風(fēng)箱樹根拼音注音Fēnɡ Xiānɡ Shù Gēn別名

    水楊梅蔃、楊梅樹根、水楊梅根、八卦風(fēng)、黃被棒

   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Butterbush出處

    出自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風(fēng)箱樹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ephalanthus occidentalis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可采。挖出后洗凈泥土、雜物、鮮用或切片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略蔭蔽處或灌叢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和臺灣省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灌木小喬木,高1-4m。小枝幼時(shí)被柔毛,略扁,近四歌功頌德柱形,成長圓柱形,褐色,無毛。葉對生或3葉輪生;葉柄長5-10mm;托葉三角形,長約4mm,常具1黑色腺體;葉薄革質(zhì);葉片橢圓形、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,長10-15cm,寬2-5.5cm,先端急尖,漸尖或鈍,基部圓,上面無毛或沿中脈被柔毛,下面脈上毛較密,側(cè)脈10-12對,近邊緣連結(jié)。頭狀花序球形,單生或總狀花序式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,盛開時(shí)直徑3-3.5cm;總花梗長2.5-6cm;小苞片剛毛狀或線狀匙形;萼管長1-1.5mm,先端4深裂,理解口處具1黑色腺體;冠白色,冠管長7-12mm,花冠裂口處亦有1黑色腺體;雄蕊4;花柱長線形,長12-15mm,外露,柱頭棒錘形,萌果倒圓錐形,長4-6mm,先端具宿萼;種子具翅。花期秋末冬初(海南省為春末夏初)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,稍扭曲,我分枝,大小不等。表面灰黃色,有縱溝紋,栓皮易脫落。體輕,質(zhì)韌,不易折斷,斷而纖維性,皮部黃棕色,木部棕黃色。氣微味微苦,涼。

   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:木栓層為5-10列木栓細(xì)胞。皮層較窄。韌皮部發(fā)達(dá),有單個(gè)纖維散在,尤以近形成層處為多纖維壁厚,微木化,層紋明顯。形成層明顯。木質(zhì)部導(dǎo)管單個(gè)散在或2-4相聚,木射線多為1列細(xì)胞,偶有2列,具單紋孔。髓部細(xì)胞類圓形,壁厚,木化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根含甙(glycoside)和生物堿(alkaloid)[1]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10ml,冷浸過夜濾過。取濾1ml,蒸干,殘?jiān)颖姿?ml溶解,再加醋酐1ml,濃硫酸1滴,顏色由黃就紅直至污綠色。(檢查甾類)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涼

    注意

    《嶺南草藥志》:孕婦忌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濕;散瘀消腫。主感冒發(fā)熱;咳嗽;咽喉腫痛;肝炎;尿路感染;盆腔炎;睪丸炎;風(fēng)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;癰腫;跌打損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0-60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煎水含漱、研末撒或調(diào)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求原》:煎水含,止牙痛,若連腮腫,為末調(diào)搽。

    2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清熱解毒。治肺熱咳嗽。

    3.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清熱利濕,收斂止瀉,祛痰止咳。治感冒發(fā)燒,咽喉腫痛,腸炎,菌痢,咳嗽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垂絲海棠拼音注音Chuí Sī Hǎi Tánɡ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垂絲海棠的花。2月采收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我國西南部,現(xiàn)已廣為栽培。原形態(tài)喬木,高達(dá)5米,樹冠疏散。小枝幼時(shí)紫色,初有毛,后脫落。葉卵形、橢圓形,或橢圓狀卵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垂果南芥拼音注音Chuí Guǒ Nán Jiè來源十字花科垂果南芥Arabis pendula L.,以果實(shí)入藥。生境分布內(nèi)蒙古、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西南。性味辛,平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消腫。主治瘡瘍腫毒。用法用量1~3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uí Guǒ Dà Suàn Jiè出處據(jù)《晶珠本草》記載:垂果大蒜芥可治肉毒癥和騷熱病。原植物果莢同側(cè)懸垂是其特征?!缎螒B(tài)比喻》記載:垂果大蒜芥生長在旱灘、田邊地頭。葉像蘿卜葉;根細(xì);莖單一,分枝多,枝頭開黃花;果莢長,狀如松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uí Liǔ別名柳樹、清明柳、吊楊柳、線柳、倒垂柳、青龍須[根名]來源楊柳科柳屬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 L.,以枝、葉、樹皮、根皮、須根等入藥。枝、葉夏季采,須根、根皮、樹皮四季可采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清熱解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uí Zhū Huā別名白客馬葉來源安息香科垂珠花Styrax dasyantha Perk.,以葉入藥。生境分布貴州等省。性味甘、苦,寒。功能主治止咳潤肺。主治咳嗽,肺燥。用法用量3~5錢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