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牡蒿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牡蒿根拼音注音Mǔ Hāo Gēn出處

    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菊科植物牡蒿。

    性味

    性溫,味苦微甘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風濕痹痛,寒濕浮腫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風濕痹痛、頭痛:牡蒿根一兩。水煎服。

    ②治寒濕浮腫:牡蒿根一至二兩。用水一碗煎至半碗,沖黃酒二兩飲服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牡蒿根拼音注音Mǔ Hāo Gēn別名

    齊頭蒿根

    英文名Root of Japanese Wormwood出處

    出自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牡蒿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temisia japonica Thunb.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挖,除去泥土,洗凈,曬干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牡蒿 多年生草本,高50-150cm。根狀莖粗壯,常有若干條營養(yǎng)枝。莖直立,常叢生,上部有開展和直立的分枝,被微柔毛或近無毛。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,花期萎謝,長3-8cm,寬1-2.5cm,下部漸狹,有條形假托葉,上部有齒或淺裂;中部葉匙形,長2.5-4.5cm,寬0.5-2cm,上端有3-5枚淺裂片或深裂片,每裂片上端有2-3枚小鋸齒或無,近無毛或被微柔毛;上部葉近條形,三裂或不裂;苞片葉長橢圓形、披針形,先端不裂或偶有淺裂。頭狀花序多數(shù),卵球形或近于形,于分枝端排成復總狀,有有短梗及條形苞葉;總苞球形或長圓形,直徑1-2mm,無毛;總苞片3-4層,背面多少葉質,邊緣寬膜質;雌花3-8朵,能孕;內層為兩性花5-10條,不孕育。瘦果小,倒卵形,無毛?;ā⒐?-10月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微甘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;補虛;殺蟲栽瘧。主產后傷風感冒;風濕痹痛;勞傷乏力;虛腫;瘧疾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15-30g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ì Liǎo別名廊茵、急解素、蛇不鉆、貓舌草、紅火老鴉酸草來源蓼科蓼屬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(Meisn.)Franch. et Sav.,以全草入藥。夏秋采集,除去泥土曬干。性味酸、微辛,平。功能主治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刺藜拼音注音Cì Lí別名紅小掃帚苗、鐵掃帚苗、雞冠冠草、刺穗藜來源藜科藜屬植物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.[Teloxys aristata (L.) Moq.],以全草入藥。夏秋采收,洗凈切段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Mò Línɡ Cǎo別名刺參(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),降扯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。出處《新醫(yī)學雜志》9:31,1973來源為川續(xù)斷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。6~7月采收。同屬植物水蘇葉藦苓草的幼嫩全草,亦同等入藥。生境分布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蜜拼音注音Cì Mì別名羊刺蜜(《北史》),草蜜、給敦羅(《本草拾遺》),刺糖、駱駝刺糖(《新疆藥材》),陽塔克西克爾(維名)。出處《本草拾遺》來源為豆科植物駱駝刺葉中分泌液凝結而成的糖粒。夏季采收,以布鋪地,敲打枝葉,糖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刺血紅拼音注音Cì Xuè Hónɡ別名花葉假杜鵑來源爵床科刺血紅Barleria lupulina Lindl.,以全株入藥。生境分布廣東、廣西。性味辛、苦,溫。注意孕婦忌服。功能主治通經活絡,解毒消腫。主治毒蛇咬傷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