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刺蜜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蜜拼音注音Cì Mì別名

    羊刺蜜(《北史》),草蜜、給敦羅(《本草拾遺》),刺糖、駱駝刺糖(《新疆藥材》),陽塔克西克爾(維名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駱駝刺葉中分泌液凝結(jié)而成的糖粒。夏季采收,以布鋪地,敲打枝葉,糖粒便脫落。并去凈枝葉雜質(zhì)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新疆、內(nèi)蒙古等地。產(chǎn)新疆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駱駝刺,又名:羊刺(《北史》)。

    有刺落葉灌木。枝無毛或近無毛,灰綠色;針刺密生,與枝幾成直角,長1.2~2.5厘米。葉單生于刺和枝的基部,寬倒卵形,長1.5~3厘米,先端鈍圓,全緣,硬革質(zhì),兩面有平鋪短毛;托葉小,脫落性??偁罨ㄐ蛞干?;總花梗刺狀,具1~7朵花,花紅色,長8~10毫米;花梗短,基部有1苞片,萼基部有2苞片;萼鐘狀,長2~5毫米,萼齒5,無毛;花冠伸出于萼外,旗瓣倒卵形,龍骨瓣先端稍鈍;雄蕊9與1成2組;子房線形,無柄,花柱絲狀,內(nèi)彎,柱頭頭狀。莢果串珠狀,鐮形,不開裂,長可至2.5厘米,種子1~5粒?;ㄆ?~7月。

    性狀

    糖粒呈圓球形的小顆粒,黃白色,有粘性,味甜。以色黃白、無枝葉泥砂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花期采集的地上部分(干)含維生素C-110毫克%、胡蘿卜素10毫克%,維生素K、少量維生素B1、熊果酸0.30%、黃烷醇0.23%。干根含維生素C-80毫克%、胡蘿卜素8毫克%、熊果酸0.75%。

    本品預(yù)試含生物堿。

    性味

    甘酸,平。

    ①《本草拾遺》:"味甘,無毒。"

    ②《綱目》:"甘,平,無毒。"

    ③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:"甘酸,溫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骨蒸煩渴,血痢,腹瀉,腹痛,頭痛。

    ①《本草拾遺》:"主骨熱,痰嗽,痢暴下血,開胃,止渴,除煩。"

    ②《新疆藥材》:"療痢疾,腹瀉,腹痛。"

    ③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:"滋補(bǔ)強(qiáng)壯,澀腸,止痛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研末,3~5錢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痢疾,腹瀉,腹痛:刺糖三錢,為末,沖服。(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②治頑固性頭痛:刺糖二克,駱駝蓬草一克,駱駝蹄草二克。共研粉末,日服三次,每次一至二克。(《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刺蜜拼音注音Cì Mì別名

    羊刺蜜、草蜜、給勃羅、刺糖、駱駝刺糖。

    英文名Alhagi-Honey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。

    1.《本草拾遺》:刺蜜,生交河沙中。草頭有刺,上有毛,毛中生蜜。一名草蜜。

    2.《本草綱目》:按李延壽《北史》云,高昌有草,名羊刺,其上生蜜,味甚甘美。杰公云,南平城羊刺無葉,其蜜色白而味甘;鹽城羊刺葉大,其蜜色青而味薄也。高昌即交河,今為火州。

    3.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:鮮駱駝刺子,壓汁涂牙,能治牙痛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駱駝刺Alhagi pseudalhagi Desv.葉中分泌液凝結(jié)而成的糖粒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lhagi pseudalhagi Desv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季有糖粒時,在植株下鋪布,敲打植株,糖顆粒即落下,收集糖粒除去雜質(zhì)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沙漠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、內(nèi)蒙古、甘肅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駱駝刺 半灌木,高60-130cm。枝無毛或近無毛,灰綠色;針刺密生,刺長1.2-2.5cm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3-10mm,被貼生柔生托葉小,脫落;葉片以背面向上,以表面向下生長,寬倒卵形或近圓形,長0.5-2cm,寬0.4-1.5cm,先端圓形或微凹,基部楔圓形,兩面被貼生短柔毛??偁罨ㄐ蛞干?,總花梗刺狀,長1.5-4cm,花數(shù)朵;花萼鐘狀,萼齒三角形,極短,無毛或有疏毛;花冠紫色,旗瓣有短爪,長約8mm,翼瓣長約5mm,龍骨瓣較旗瓣略短,較翼瓣長;雄蕊10,(9)+1,二體;子房無毛,無柄。莢果念珠狀,長2.5cm,彎曲,不開裂。種子1-5顆?;ㄆ?-7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本品呈顆粒狀,直徑1-5mm,我表淡黃色至棕黃色,略具粘性,氣微,味甜。?;煊性参锏男〈碳暗孤研胃镔|(zhì)的小葉片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花期采集的地上部分(干)含維生素C110mg%、胡蘿卜素10mg%、維生素K、少量維生素B1.熊果酸0.30%、黃烷醇(Flavanol)0.23%。干根含維生素C80mg%、胡蘿卜素6mg%、熊果酸0.75%。本品預(yù)試含生物堿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 取本品1g,加水10ml,振搖5min,濾過,濾液照下太方法試驗:(1)取濾液1ml,加堿性酒石酸銅試液4-5滴,在沸水浴上加熱3-5min,溶液產(chǎn)生橙紅色沉淀。

    (2)紙色譜 色譜濾紙Whatman No.1取上述濾液點樣,以果糖作對照。用正丁醇-冰醋酸-水(4:1:5),取上層15ml,加甲醇3ml作為展開劑;展距15cm;用2.5%a-萘酚硫酸乙醇試液顯色,顯3個藍(lán)色斑點,其中上方1斑點與果糖相對應(yīng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肺;脾;小腸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酸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收斂澀腸;止痛。主痢疾;腹瀉;脘腹脹痛;骨蒸煩渴;頭痛;牙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拾遺》:主骨熱,痰嗽,痢暴下血,開胃,止渴,除煩。

    2.《新疆藥材》:療痢疾,腹瀉,腹痛。

    3.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:滋補(bǔ)強(qiáng)壯,澀腸,止痛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茅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Gēn別名絲茅草、茅草、白茅草、茅草根英文名RHIZOMA IMPERATAE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. var. major (Nees)C. 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茅花拼音注音Bái Máo Huā別名營花(《唐本草》),茅盔花、茅針花(《江蘇植藥志》)。出處《日華子本草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。4~5月花盛開前采收。摘下帶莖的花穗,曬干。生境分布主產(chǎn)江蘇、浙江。其他各地亦有。性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茅針拼音注音Bái Máo Zhēn別名茅苗(《本經(jīng)》),茅筍、茅針(《本草拾遺》),茅錐(劉禹錫《傳信方》),茅蜜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,茅荑、茅揠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茅芽(《醫(yī)學(xué)衷中參西錄》)。出處《本草拾遺》來源為禾本科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Jīnɡ Yā Cōnɡ別名豬尾巴、羊奶子、倒扎草、筆管草、水風(fēng)、茅草細(xì)辛、獨腳茅草來源菊科鴉蔥屬植物白莖鴉蔥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,以根入藥。秋季采收,除去須根,洗凈曬干或蒸后曬干。性味甘、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Cǎo別名倒生草、白花草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白草的根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.[Pen-nisetum ongolicum Franch.;P.flacci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