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白茅根

    《中國藥典》:白茅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Gēn別名

    絲茅草、茅草、白茅草、茅草根

    英文名RHIZOMA IMPERATAE來源

   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. var. major (Nees)C. E. Hubb. 的干燥根莖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洗凈,曬干,除去須根及膜質(zhì)葉鞘,捆成小把。

    性狀

    本品呈長圓柱形,長30~60cm,直徑0.2~0.4cm。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,微有光澤,具縱皺紋,節(jié)明顯,稍突起,節(jié)間長短不等,通常長1.5~3cm。體輕,質(zhì)略脆,斷面皮部白色,多有裂隙,放射狀排列,中柱淡黃色,易與皮部剝離。無臭,味微甜。

    炮制

    白茅根:洗凈,微潤,切段,干燥,除去碎屑。茅根炭:取凈白茅根段,照炒炭法(附錄Ⅱ D)炒至焦褐色。

    鑒別

    (1) 取本品粗粉5g,加苯30ml,加熱回流 1小時(shí),濾過。取濾液5ml,蒸干,殘?jiān)哟佐?ml 使溶解,再加硫酸1~2滴,即顯紅色,后漸變成紫紅色、藍(lán)紫色,最后變?yōu)槲劬G色。

    (2) 取本品粗粉1g,加水10ml,煮沸5~10 分鐘,濾過,濾液濃縮成1ml,加堿性酒石酸銅試液1ml,置水浴中加熱,生成棕紅色沉淀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歸肺、胃、膀胱經(jīng)。

    性味

    甘,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涼血止血,清熱利尿。用于血熱吐血,衄血,尿血,熱病煩渴,黃疸,水腫,熱淋澀痛;急性腎炎水腫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9~30g,鮮品30~60g。

    摘錄《中國藥典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茅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Gēn別名

    茅根、蘭根、茹根(《本經(jīng)》),地菅、地筋、兼杜(《別錄》),白花茅根(《日華子本草》),地節(jié)根(《青海藥材》),茅草根(《江蘇植藥志》),堅(jiān)草根、甜草根(《河北藥材》),絲毛草根(《中藥志》),寒草根(《閩東本草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禾本科植物白茅根莖。春、秋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,洗凈、曬干后,揉去須根及膜質(zhì)葉鞘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多生長于路旁、山坡、草地上。分布幾遍全國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產(chǎn)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白茅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,又名:白茅菅(陶弘景),絲茅(《綱目》),萬根草(《鐵嶺縣志》),茅草。多年生草本。根莖密生鱗片。稈叢生,直立,高30~90厘米,具2~3節(jié),節(jié)上有長4~10毫米的柔毛。葉多叢集基部;葉鞘無毛,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,老時(shí)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;葉舌干膜質(zhì),鈍頭,長約1毫米;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,先端漸尖,基部漸狹,根生葉長,幾與植株相等,莖生葉較短。圓錐花序柱狀,長5~20厘米,寬1.5~3厘米,分枝短縮密集;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,長3~4毫米,基部密生長10~15毫米之絲狀柔毛,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;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,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(zhì)外,余均膜質(zhì),邊緣具纖毛,背面疏生絲狀柔毛,第一穎較狹,具3~4脈,第二穎較寬,具4~6脈;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,長約1.5毫米,先端鈍,內(nèi)稃缺如;第二外稃披針形,長1.2毫米,先端尖,兩側(cè)略呈細(xì)齒狀;內(nèi)稃長約1.2毫米,寬約1.5毫米,先端截平,具尖鈍劃、不同的數(shù)齒;雄蕊2,花藥黃色,長約3毫米;柱頭2枚,深紫色。穎果?;ㄆ谙摹⑶锛?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的根莖,呈細(xì)長圓柱形,有時(shí)分枝,長短不一,通常長30~60厘米,直徑約1.5毫米,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,有淺棕黃色、微隆起的節(jié);節(jié)距約3厘米。質(zhì)輕而韌,不易折斷。斷面纖維性,中心黃白色,并有一小孔,外圈色白,充實(shí),或有無數(shù)空隙如車輪狀,外圈與中心極易剝離。氣微,味微甘。以粗肥、色白、無須根、味甜者為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多量蔗糖、葡萄糖,少量果糖、木糖及檸檬酸、草酸、蘋果酸等,又含21%的淀粉。另有報(bào)道,從本品分離出白頭翁素。

    根莖含甘露醇、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、檸檬酸、蘋果酸、薏苡素及蘆竹素、印白茅素等

    炮制

    干茅根:揀凈雜質(zhì),洗凈,微潤,切段,曬干,簸凈碎屑。茅根炭:取茅根段,置鍋內(nèi)用武火炒至黑色,噴灑清水,取出,曬干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入肺、胃、小腸經(jīng)。

    ①《滇南本草》:"入胃、小腸二經(jīng)。"

    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手少陰,足太陰、陽明。"

    ③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少陰、太陰,兼入足太陰、陽明經(jīng)。"

    ④《本草求真》:"入胃、肝。"

    性味

    甘、寒。

   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甘,寒。"

    ②《別錄》:"無毒。"

    ③《本草正》:"甘,涼。"

    ④《本草再新》:"味甘苦,性寒,無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脾胃虛寒,溲多不渴者忌服。

    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因寒發(fā)噦,中寒嘔吐,濕痰停飲發(fā)熱,并不得服。"

    ②《本草從新》:"吐血因于虛寒者,非所宜也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涼血,止血,清熱,利尿。治熱病煩渴,吐血,衄血,肺熱喘急,胃熱噦逆,淋病,小便不利,水腫,黃疸。

   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勞傷虛羸,補(bǔ)中益氣,除瘀血、血閉寒熱,利小便。"

    ②《別錄》:"下五淋,除客熱在腸胃,止渴,堅(jiān)筋,婦人崩中。"

    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主婦人月經(jīng)不勻,通血脈淋瀝。"

    ④《滇南本草》:"止吐血,衄血,治血淋,利小便,止婦人崩漏下血。"

    ⑤《綱目》:"止吐衄諸血,傷寒噦逆,肺熱喘急,水腫,黃疸,解酒毒。"

    ⑥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治胃反上氣,五淋疼熱及痘瘡干紫不起。"

    ⑦《動(dòng)植物民間藥》:"治腳氣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(鮮者1~2兩);搗汁或研末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吐血不止:白茅根一握。水煎服之。(《千金翼方》)

    ②治血熱鼻衄:白茅根汁一臺。飲之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    ③治鼻衄不止:茅根為末,米泔水服二錢?!妒セ莘健罚?/p>

    ④治喘:茅根一握(生用旋采),桑白皮等分。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食后。(《圣惠方》如神湯)

    ⑤治溫病有熱,飲水暴冷噦者:茅根、葛根(各切)半升。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稍溫飲之,啘止則停。(《小品方》茅根湯)

    ⑥治胃反,食即吐出,上氣:蘆根、茅根各二兩。細(xì)切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頓服之,得下,良。(《千金方》)

    ⑦治小便熱淋:白茅根四升。水一斗五升,煮取五升,適冷暖飲之,日三服。(《肘后方》)

    ⑧治小便出血:茅根一把。切,以水一大盞,煎至五分,去滓,溫溫頻服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⑨治勞傷溺血:茅根、干姜等分。入蜜一匙,水二鐘,煎一鐘,日一服。(《綱目》)

    ⑩治血尿:白茅根,車前子各一兩,白糖五錢。水煎服。(內(nèi)蒙古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

    ⑾治乳糜尿:鮮茅根半斤。加水2000毫升煎成約1200毫升,加糖適量。每日分三次內(nèi)服,或代茶飲,連服五至十五天為一療程。(《江蘇省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展覽資料選編》)

    ⑿治腎炎:白茅根一兩,一枝黃花一兩,葫蘆殼五錢,白酒藥一錢。水煎,分二次服,每日一劑,忌鹽。(《單方驗(yàn)方調(diào)查資料選編》)

    ⒀治陽虛不能化陰,小便不利,或有濕熱壅滯,以致小便不利,積成水腫:白茅根一斤。掘取鮮者,去凈皮與節(jié)間小根,細(xì)切,將茅根用水四大碗,煮一沸,移其鍋置爐旁,候十?dāng)?shù)分鐘,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,再煮一沸,移其鍋置爐旁,須臾視其根皆沉水底,其湯即成,去渣溫服,多半杯,日服五、六次,夜服兩、三次,使藥力相繼,周十二時(shí),小便自利。(《醫(yī)學(xué)衷中參西錄》白茅根湯)

    ⒁治卒大腹水?。喊酌└淮蟀?,小豆三升。水三升,煮干,去茅根食豆,水隨小便下。(《補(bǔ)缺肘后方》)

    ⒂治黃疸、谷疸、酒疸、女疸、勞疸、黃汗:生茅根一把。細(xì)切,以豬肉一斤,合作羹,盡啜食之。(《補(bǔ)缺肘后方》)

    ⒃治血熱經(jīng)枯而閉:茅根、牛膝、生地黃,童便。煎服。(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)

    ⒄解曼陀羅中毒:白茅根一兩,甘蔗一斤。搗爛,榨汁,用一個(gè)椰子水煎服。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

    ⒅溫病熱噦(胃有伏熱,令人胸滿,引起氣逆,氣逆發(fā)聲稱為噦)。用茅根、葛根、葛根各半斤,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。每服一杯,溫水送下。噦止即停服。

    ⒆反胃,食肉即吐。用茅根、蘆根各二兩,加水四升,煮成二升,一次服下。

    ⒇肺熱氣喘。用生茅根一把,口咬細(xì),加水二碗,煮成一碗,飯后溫服。三服病愈。此方名"如神湯"。

    (21)體虛水腫(小便不利,但飲水很多)。用白茅根一大把,小豆三升,加水三升煮干。去茅食品。水隨小便排出。

    (22)五種黃病(黃疸、谷疸、酒疸、女疸、勞疸。身體微胖,汗出如黃汁)。用生茅根一把,切細(xì),和豬肉一斤同煨湯吃。

    (23)小便熱淋。用白茅根四升,加水一斗五升,煮成五升,溫服。一天服一次。

    (24)勞傷尿血。用茅根、干姜等分,加蜜一匙,水二杯,煎成一杯服下。一天服一次。

    (25)鼻血不止。用茅根研細(xì),每服二錢,淘米水送下。

    (26)吐血不止。用白茅根一把,水煎服。

    (27)竹木入肉。用白茅根燒過研末,調(diào)豬油涂傷處。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①治療急性腎炎

    有較好效果,可以縮短病程。據(jù)數(shù)十例的觀察,服藥后通常在1~5天內(nèi)小便即顯著增多,每日可達(dá)1500~3000毫升左右。隨之水腫即漸消失,高血壓及尿檢變化亦漸好轉(zhuǎn)而趨正常。據(jù)部分病例統(tǒng)計(jì),水腫消失時(shí)間平均約4~5天或1周左右;血壓恢復(fù)正常時(shí)間在5~20天,平均7~9天;尿檢變化平均消失時(shí)間,自11天至26.4天不等。用于慢性腎炎亦有利尿消腫及一定的降壓作用。但對肝臟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腫,則無利尿消腫作用或作用不顯著。因此有人推測,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于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,從而使腎血流量及腎濾過率增加而產(chǎn)生利尿效果;同時(shí)腎缺血改善,腎素產(chǎn)生減少,使血壓恢復(fù)正常。故對急性腎炎療效良好,慢性腎炎療效較差,而對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腫幾不奏效。服藥期間除個(gè)別有輕微頭暈或惡心外,未見不良反應(yīng)。用法:一般以白茅根(干品)半斤,洗凈切碎,水煎,每日2~3次分服。連服1~2周或至痊愈。亦有配合大薊、小薊、生地或麻黃組成復(fù)方治療。服藥同時(shí),須注意臥床休息,限制水、鹽的攝入,保暖。必要時(shí)可適當(dāng)加用其它藥物控制并發(fā)癥及感染病灶等

    ②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

    用白茅根(干品)2兩,水煎,每日兩次分服。治療28例,結(jié)果臨床治愈(45天內(nèi)主要癥狀、體征消失,肝功能恢復(fù)正常)21例,好轉(zhuǎn)(臨床癥狀好轉(zhuǎn),45天內(nèi)各項(xiàng)肝功能的數(shù)值下降超過半數(shù),或45天后完全恢復(fù)正常)7例。治療后,主要癥狀大多在10天內(nèi)消失,肝脾腫大在20天左右消失;谷丙轉(zhuǎn)氨酶經(jīng)45天后有80%的患者降至正常,黃疸指數(shù)平均20.15天全轉(zhuǎn)正常。未見副作用。

    此外,白茅根曾用于治療高血壓病,配合仙鶴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,均有一定效果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白茅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Gēn別名

    茅根、蘭根、茹根、地菅、地筋、兼杜、白茅菅、白花茅根、絲茅、萬根草、茅草根、地節(jié)根、堅(jiān)草根、甜草根、絲毛草根、寒草根

    英文名Lalang Grass Rhizome, Rhizome of Lalang Grass出處

    出自1.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。

    2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茅根,今處處有之。春生芽,布地如針,俗間謂之茅針,亦可啖,甚益小兒。夏生白花,茸茸然,至秋而枯,其根至潔白,亦甚甘美,六月采根用。

    3.《綱目》:茅有數(shù)種,夏花者為茅,秋花者為菅,二物功用相近,而名謂不同,《詩》云,白華菅兮,白茅束兮是也?!秳e錄》不分茅、菅乃二種,謂茅根一名地菅,一名地筋,而有名未用,又出地筋,一名菅根。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,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Imperata cylindrica (L.) Beauv.var.major(Nees)C.E.Hubb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和鱗片狀的葉鞘,洗凈,鮮用或扎把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路旁向陽干草地或山坡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陜西、甘肅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白茅,多年生草本。高20-100cm。根莖白色,匍匐橫走,密被鱗片。稈從生,直產(chǎn),圓柱形,光滑無毛,基部被多數(shù)老葉及殘留的葉鞘。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;根出葉長幾與植株相等;莖生葉較短,寬3-8mm,葉鞘褐色,無毛,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,具短葉舌。圓錐花序緊縮呈穗狀,頂生,圓筒狀,長5-20cm,寬1-2.5cm;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,成對排列在花序軸上,其中一小穗具較長的梗,另一小穗的梗較短;花兩性,每小穗具1花,基部被白色絲狀柔毛;兩穎相等或第1穎稍短而狹,具3-4脈,第2穎較寬,具4-6脈;稃膜質(zhì),無毛,第1外稃卵狀長圓形,內(nèi)稃短,第2外稃披針形,與內(nèi)稃等長;雄蕊2,花藥黃色,長約3mm;雌蕊1,具較長的花柱,柱頭羽毛狀。穎果橢圓形,暗褐色,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長柔毛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,喜陽耐旱,宜選一般坡地或平地栽培。 栽培技術(shù) 用根莖繁殖。春季,挖取白茅地下根莖,按行株距30cm×30cm栽種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莖長圓柱形,有時(shí)分枝,長短不一,直徑2-4mm。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,有光澤,具縱皺紋,環(huán)節(jié)明顯,節(jié)上殘留灰棕色鱗葉及細(xì)根,節(jié)間長1-3cm。體輕,質(zhì)韌,折斷面纖維性,黃白色,多具放射狀裂隙,有時(shí)中心可見一小孔。氣微,味微甜。 以條粗、色白、味甜者為佳。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:表皮為1列類方形小細(xì)胞,有的含硅質(zhì)塊。皮層較寬,最外為1-4列纖維,壁厚,木化;葉跡維管不10余個(gè),環(huán)列,有限外韌型,具束鞘纖維,其旁常有裂隙;內(nèi)皮層細(xì)胞內(nèi)壁增厚,有的有硅質(zhì)塊。中柱內(nèi)散有多數(shù)維管束,有限外韌型,近中柱鞘的維管束小而密,由纖維相連成環(huán)。中央常成空洞。 粉末特征:黃白色。①表皮細(xì)胞平行排列,每縱行列多為1個(gè)長細(xì)胞與2個(gè)短細(xì)胞(1個(gè)木栓細(xì)胞及1個(gè)硅細(xì)胞)相間排列,偶見1個(gè)短細(xì)胞介于2個(gè)長細(xì)胞之間。②內(nèi)皮層細(xì)胞長方形,一側(cè)壁甚薄,另一側(cè)壁增厚,層紋及孔溝明顯,壁上有硅質(zhì)塊。③中柱鞘厚壁細(xì)胞類長方形;根莖莖節(jié)處中柱鞘細(xì)胞呈石細(xì)胞狀。④下皮纖維常具橫隔。此外,有木纖維。

    毒性

    家兔灌服煎劑25g/kg,36小時(shí)后活動(dòng)受抑制,運(yùn)動(dòng)遲緩,呼吸增快,但很快恢復(fù)。靜脈注射10-15g/kg,則出現(xiàn)呼吸增快,運(yùn)動(dòng)受抑制。1小時(shí)后逐漸恢復(fù),劑量增加至25g/kg,6小時(shí)后死亡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根莖含蘆竹素(arundoin),印白茅素(cylindrin),薏苡素(coixol),羊齒烯醇(fernenol),西米杜鵑醇(simiarenol),異山柑子萜醇(isoarborinol),白頭翁素(anemonin);還含甾醇類:豆甾醇(stigmast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osterol),糖類,多量蔗糖(sucros),葡萄糖(glucose)及少量果糖(fructose),木糖(sylose);簡單酸類:枸櫞酸(cittic acid)草酸(oxalic acid)及蘋果酸(malic acid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利尿作用:白茅根煎劑和水浸劑灌服,對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,給藥5-10天,利尿作用最為明顯,20天左右即不明顯。但所用劑量特別是動(dòng)物進(jìn)水量均不清楚,又無對照組,尚需進(jìn)一步研究。也有人認(rèn)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與其所含的豐富鉀鹽有關(guān)。

    2.止血作用:白茅根粉能明顯縮短兔血漿的復(fù)鈣時(shí)間。但白茅根含鈣較多,可能干擾實(shí)驗(yàn)結(jié)果。白茅根粉撒于犬或兔的股動(dòng)脈出血處,壓迫1-2分鐘,有止血作用。臨床用白茅根治療鼻衄。

    3.抗菌作用:白茅根煎劑在試管內(nèi)對福氏及宋內(nèi)氏痢疾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,但對志賀氏及舒氏痢疾桿菌卻無作用。

    4.對心肌86Rb攝取量的影響:白茅根水醇綜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對86Rb的攝取量增加。

    5.其他作用: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對骨骼肌的收縮及代謝有抑制作用。此外還有鎮(zhèn)靜、解熱鎮(zhèn)痛等作用。也有報(bào)道,白茅根無解熱作用。

    炮制

    1.干茅根:揀凈雜質(zhì),洗凈,微潤,切段,曬干,簸凈碎屑。

    2.茅根炭:取茅根段,置鍋內(nèi)用武火炒至黑色,噴灑清水,取出,曬干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粗粉5g,加苯30ml,加熱回流1h,濾過。取濾液1ml蒸干,殘?jiān)哟佐?ml溶解,再加濃硫酸1-2滴,顯紅色,漸變成紫色、藍(lán)紫,最后呈污綠色。(2)取本品粗粉1g,加水10ml煮沸5-10min,濾過。濾液濃縮成1ml,加新制的斐林試液1ml,置水浴中加熱,發(fā)生棕紅色沉淀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胃;心;膀胱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寒

    注意

    1.脾胃虛寒,溲多不渴者忌服。

    2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因寒發(fā)噦,中寒嘔吐,濕痰停飲發(fā)熱,并不得服。

    3.《本草從新》:吐血因于虛寒者,非所宜也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涼血止血;清熱生津;利尿通淋。主血熱出血;熱病煩渴;胃熱嘔逆;肺熱喘咳;小便淋瀝澀痛;水腫;黃疸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30g,鮮品30-60g;或搗汁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汁涂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經(jīng)》:主勞傷虛贏,補(bǔ)中益氣,除瘀血、血閉寒熱,利小便。

    2.《別錄》:下五淋,除客熱在腸胃,止渴,堅(jiān)筋,婦人崩中。

    3.《日華子本草》:主婦人月經(jīng)不勻,通血脈淋瀝。

    4.《滇南本草》:止吐血,衄血,治血淋,利小便,止婦人崩漏下血。

    5.《綱目》:白茅根,甘能除伏熱,利小便,故能止諸血、噦逆、喘急、消渴,治黃疸水腫,乃良物也。世人因微而忽之,惟事苦寒之劑,致傷沖和之氣,烏足知此哉?止吐衄諸血,傷寒噦逆,肺熱喘急,水腫,黃疸,解酒毒。

    6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白茅根,《本經(jīng)》主治勞傷虛贏者,以甘寒能滋虛熱,而無傷犯胃氣之虞也。言補(bǔ)中益氣,胃熱去而中氣復(fù),是指客邪入傷中州,漸成虛贏而言,非勞傷本病所宜。治胃反上氣,五淋疼熱及痘瘡干紫不起。

    7.《動(dòng)植物民間藥》:治腳氣。

    8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勞傷虛贏,必內(nèi)熱,茅根甘能補(bǔ)脾,甘則雖寒而不犯胃。甘寒能除內(nèi)熱,故主勞傷虛贏。益脾所以補(bǔ)中,除熱所以益氣,甘能益血,血熱則瘀,瘀則閉,閉則寒熱作矣,寒涼血,甘益血,熱去則血和,和則瘀消而閉通,通則寒熱自止也。小便不利,由于內(nèi)熱也,熱解則便自利。淋者,血分虛熱所致也,涼血益血,則淋自愈,而腸胃之客熱自解,津液生而渴亦止矣。肝藏血而主筋,補(bǔ)血涼肝,則筋堅(jiān)矣。血熱則崩,涼血和血,則崩自愈矣。血熱則妄行,溢出上竅為吐、為咯、為鼻衄、齒衄,涼血和血,則諸證自除。益脾補(bǔ)中,利小便,故亦治水腫黃疸,而兼理傷寒噦逆也。

    9.《本草求原》:白茅根,和上下之陽,清脾胃伏熱,生肺津以涼血,為熱血妄行上下諸失血之要藥。

    10.《醫(yī)學(xué)衷中參西錄》:白茅根必用鮮者,其效方著。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,至生苗盛茂時(shí),味即不甘,用之亦有效驗(yàn),遠(yuǎn)勝干者。

    11.《本草正義》:白茅根,寒涼而味甚甘,能清血分之熱,而不傷干燥,又不粘膩,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,以主吐衄嘔血。泄降火逆,其效甚捷,故又主胃火噦逆嘔吐,肺熱氣逆喘滿。且甘寒而多脂液,雖降逆而異于苦燥,則又止渴生津,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,能療消谷燥渴。又能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,并主婦女血熱妄行,崩中淋帶。又通利小水,泄熱結(jié)之水腫,導(dǎo)瘀熱之黃疸,皆甘寒通泄之實(shí)效。然其甘寒之力,清泄肺胃,尤有專長,凡齒痛齦腫,牙疳口舌諸瘡,及肺熱郁窒之咽痛腐爛諸證,用以佐使,功效最著,而無流弊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īnɡ別名白毛藤、白草、毛千里光、毛風(fēng)藤、排風(fēng)藤、毛秀才、葫蘆草、金線綠毛龜來源本品為茄科茄屬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. [S. dulcamara L. var. lyratum (Thunb.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茅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Gēn別名絲茅草、茅草、白茅草、茅草根英文名RHIZOMA IMPERATAE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. var. major (Nees)C. 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茅花拼音注音Bái Máo Huā別名營花(《唐本草》),茅盔花、茅針花(《江蘇植藥志》)。出處《日華子本草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。4~5月花盛開前采收。摘下帶莖的花穗,曬干。生境分布主產(chǎn)江蘇、浙江。其他各地亦有。性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茅針拼音注音Bái Máo Zhēn別名茅苗(《本經(jīng)》),茅筍、茅針(《本草拾遺》),茅錐(劉禹錫《傳信方》),茅蜜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,茅荑、茅揠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茅芽(《醫(yī)學(xué)衷中參西錄》)。出處《本草拾遺》來源為禾本科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Jīnɡ Yā Cōnɡ別名豬尾巴、羊奶子、倒扎草、筆管草、水風(fēng)、茅草細(xì)辛、獨(dú)腳茅草來源菊科鴉蔥屬植物白莖鴉蔥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,以根入藥。秋季采收,除去須根,洗凈曬干或蒸后曬干。性味甘、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