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大葉狼豆柴

    拼音注音Dà Yè Lánɡ Dòu Chái出處

    《貴州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梯氏木藍(lán)。夏、秋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地路旁。分布貴州、廣東、廣西,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小灌木,高1~2米;嫩枝有短柔毛。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互生,小葉13~17枚;小葉對生,有短柄,矩形,長2.5~4厘米,寬1~1.6厘米,先端圓,有凸尖,基部狹或圓,全緣,下面密被白色柔毛??偁罨ㄐ蛞干?,花多數(shù),密集成穗狀,花冠紫色,外面有絨毛。莢果近圓筒形,長約4厘米,有平貼的白色短柔毛。

    性味

    性涼,味甘苦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軟堅(jiān)。治痞塊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搗爛,加醋少量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別名魚眼木、鵲飯樹來源大戟科白飯樹屬植物白飯樹Fluggea virosa (Roxb. ex Willd.)Baill.[F. microcarpa Bl.],以全株入藥。隨用隨采,多鮮用。性味苦、微澀,涼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處《生草藥性備要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白飯樹的枝葉。生境分布生于溪旁、路邊、灌木叢中。分布廣西、湖南,貴州,廣東、臺(tái)灣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白飯樹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又名:金柑藤,魚骨菜,白魚眼、魚眼木、白火炭、白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飯樹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別名薏米蘊(yùn)(《嶺南采藥錄》),魚眼報(bào)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。出處《南寧市藥物志》來源為大戟料植物白飯樹的根,隨時(shí)可采,洗凈,切片,曬干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飯樹葉“條。化學(xué)成分樹皮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別名云藊豆、四季豆、龍爪豆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唐豇、隱元豆(《植物學(xué)大辭典》),云豆、六月鮮、龍骨豆、二生豆、三生豆、唐豆(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·豆科》),白豆、粉豆(《陸川本草》)。出處《陸川本草》來源為豆科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首烏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別名山東何首烏、泰山何首烏來源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戟葉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.,以塊根入藥。4~5月或10~11月菜塊根,曬干。性味苦、甘、澀,微溫。功能主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