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毛薯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毛薯拼音注音Máo Shǔ別名

    參薯、黎洞薯、大薯、薯子(《廣州植物志》),腳板薯、雞窩薯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紅毛薯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南寧市藥物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薯蕷科植物參薯塊莖。冬初挖掘,洗去泥土備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栽培或野生。分布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纏繞草本。塊莖肉質,長達60厘米,形狀和顏色多種。莖銳四方形或有4狹翅,平滑無毛。葉對生;葉腋內常有零余子;葉片心狀卵形至心狀長圓形,裂片近圓形,長8~16厘米。寬5~8厘米,先端銳漸尖,基部心形,有脈7~9條。雄花序腋生,狹圓錐形,長20~30厘米;花淡綠色,互生于"Z"字形、叢生而為總狀花序式的短穗狀花序上,長1~1.5毫米;雌花序為簡單的穗狀花序。蒴果革質,橢圓形,有3翅?;ㄆ?~8月。果期8~9月。

    性味

    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甘,平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塊莖能促進潰瘍的肉芽生長。并有收水生肌,使瘡面結疤作用。研末治湯火傷及面部爛瘡。配豬腱肉服,治眼珠突出,俗稱螃蟹眼。"

    ②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補脾肺,澀精氣,消腫,止痛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毛薯拼音注音Máo Shǔ別名

    黎洞薯、大薯、薯子、腳板薯、雞窩薯、去餅山藥

    英文名Rhizome of Winged Yam出處

    出自《南寧市藥物志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薯蕷科植物參薯的塊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ioscorea alata L.[D.alata L. var.purpurea (Roxb.)M.Pouch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冬初挖掘塊莖,洗去泥土;或放在缸內,蓋沙貯藏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常有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參薯,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。野生者塊莖多為長圓柱形;栽培者塊莖變異較大,呈長圓柱形、圓錐形、球形、扁圓形而重疊,或有分支。莖右旋,無毛,通常有四條狹翅,基部有時有刺。單葉,在莖下部的互生,中部以上的對生;葉柄綠色或帶紫紅色,長4-15cm;葉片綠色或帶紫紅色,紙質,卵形至卵圓形,長6-20cm,寬4-13cm,先端短漸尖、尾尖或凸尖,基部心形、深心形至箭形,有時為戟形,兩耳鈍,兩面無毛;葉腋內有大小不等的珠芽,珠芽多為球形、卵形或倒卵形。雌雄異株;雄花序為穗狀花序,長1.5-4cm,通常2至數個簇生或單生于花序軸上排列成圓錐花序,花序軸明顯地呈“之”字狀曲折,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,內輪倒卵形,雄蕊6;雌花序為穗狀花序,1-3個著生于葉腋,雌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,內輪為倒卵狀長圓形,較小而厚,退化雄蕊6,子房下位,花柱3,分離。蒴果三棱狀扁圓形,長1.5-2.5cm,寬2.5-4.5cm。種子四周有膜質翅?;ㄆ?1月至翌年1月,果期12月至翌年1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呈不規(guī)則圓柱形,長7-14cm,直徑2-4cm,表面淺棕黃色至棕黃色,有縱皺紋,常有未除盡的栓皮痕跡,質堅實,斷面淡黃色,散有少量淡棕色小點。無臭,味甜微酸,有粘性。 顯微鑒別 塊莖橫切面:外皮已除去,薄壁組織中散有含草酸鈣針晶束的粘液細胞,以皮層為多,粘液細胞長徑86-120μm,草酸鈣針晶長約100μm,中柱鞘有石細胞組成的環(huán)層,石細胞直徑13-34μm,內含草酸鈣方晶。后生木質部導管直徑約35μm。薄壁細胞內充滿淀粉粒,淀粉粒類圓形、卵圓形、不規(guī)則形,大粒層紋明顯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塊莖含花色甙(anthocyanin),已分離出矢車菊素-3-O-葡萄糖甙(cyanidin-3-O-glucoside),矢車菊素3,5-O-二葡萄糖甙(cyanidin-3,5-O-diglucoside),矢車菊素-3-O-龍膽二糖甙(cyanidin-3-O-gentiobioside),矢車菊素-3-O-(4″-O-芥子酰)-龍膽二糖甙[cyanidin-3-O-(4″-O-sinapoyl)-gentiobioside],芍藥花素-3-O-(4″-O-芥子酰)-龍膽二糖甙[peonidin-3-O-(4″-O-sinapoyl)-gentiobioside],參薯素(alatanin)A、B、C,原矢車菊素(procyanidin)B1、B3等。又含粘液質(mucilage)0.9%,其中碳水化合物部分有甘露糖(mannose),木糖(xylose)和少量的鼠李糖(rhamnose);蛋白質部分含有的主要氨基酸為天冬氨酸(asparticacid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丙氨酸(alanine),絲氨酸(serine),甘氨酸(glycine),精氨酸(arginine);礦物質有鐵、鋅、銅、鈷、鉻。還含脂肪,其中主要脂肪酸是油酸(ole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以及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亞麻酸(linolenicacid),反式巴豆油酸(crotonic acid);酚性成分兒茶精(catechin)及DL-多巴(DL-dopa);植物甾醇(phytosterol)成分有膽甾醇(chole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巖藻甾醇(fucosterol)。另含硫胺素(thiamine),核黃素(riboflavin),煙酸(nicotinic acid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新鮮塊莖據云有毒,可致麻醉;煮或炒熟后即無毒,可供食用。

    歸經

    脾;肺;腎經

    性味

    甘;微澀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健脾止瀉;益肺滋腎;解毒斂瘡。主脾虛泄瀉;腎虛遺精;帶下;小便頻數;虛勞咳嗽;消渴;瘡瘍潰爛;湯火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9-1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研末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塊莖能促進潰瘍的肉芽生長。并有收水生肌,使瘡面結疤作用。研末治湯火傷及面部爛瘡。配豬腱肉服,治眼珠突出,俗稱螃蟹眼。

    2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補脾肺,澀精氣,消腫,止痛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Guì Mù Gēn別名將軍樹根來源藥材基源:為??浦参锇坠鹉镜母@≈参飫游锏V物名:1.Artocarpus hypargyraus Hance.2.Artpcapus nitidus Trec.subsp.lingna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Huà Pí別名刻因托斯(維名)。出處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來源為樺木科植物疣枝樺的樹皮。采伐樹木時剝皮,曬干,生用或炒炭用。生境分布生于河灘、山谷或針葉林緣。分布新疆北部。原形態(tài)疣枝樺,又名:疣樺。落葉喬木。樹皮灰白色,由數層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梅拼音注音Bái Méi別名鹽梅(《尚書》),霜梅(《綱目》),白霜梅(《本草便讀》)。出處《本草經集注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實,經鹽漬而成。性味酸澀咸,平。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“暖,無毒。“②《綱目》:“酸咸,平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Méi Huā別名綠萼梅(《綱目拾遺》),綠梅花(《藥材學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花蕾。1~2月間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,攤置席上,曬干。雨天可用炭火烘干。性狀干燥花蕾,呈圓球形,直徑4~8毫米,基部常帶有小梗。苞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Duàn來源椴樹科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.,以樹皮、根。生境分布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。功能主治癆傷初起:樹皮或根半斤,水煎,加紅糖,沖黃酒或白酒,早晚飯前分服。久咳:根7~8錢,曬干蜜炙,水煎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