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木姜子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木姜子拼音注音Mù Jiānɡ Zǐ別名

    山胡椒、木香子、木樟子、山姜子、山蒼子[貴州南部]

    來源

    為樟科木姜子屬植物木姜子Litsea pungens Hemsl.的果實,其也入藥。8~9月采果,曬干。夏秋采葉,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辛、苦,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行氣,健脾利濕,外用解毒。用于胸腹脹痛,消化不良,腹瀉,中暑吐瀉;外用治瘡瘍腫毒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果實3~5錢,水煎服,或3~5分,研粉吞服;外用鮮果、葉搗爛敷,或果實研粉調(diào)敷患處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木姜子拼音注音Mù Jiānɡ Zǐ出處

    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
    來源

    為樟科植物木姜子果實。8~9月間采取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長于溪旁、坡地或雜木林緣。分布浙江、江蘇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貴州、四川、云南、河南、甘肅、陜西、山西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木姜子,又名:山胡椒、臘梅柴、滑葉樹、山姜子。

    落葉小喬木,高3~7米?;ㄖ?xì)長。葉簇聚于枝端,紙質(zhì),披針形或倒披針形,長5~10厘米,初有絹絲狀短柔毛,后漸變?yōu)槠交?;葉柄有毛?;▎涡裕菩郛愔?;傘形花序,由8~12朵花組成,具短梗;花先于葉開放;總苞片表面有毛,早落;花黃色,花梗細(xì)小,長1~1.5厘米,有絹絲狀粗毛;花被6,倒卵形;花藥4室,瓣裂,全內(nèi)向,花絲僅于基部有細(xì)毛;雌花較大,有粗毛。核果球形,藍(lán)黑色,直徑約7~10毫米;果梗上部稍肥大?;ㄆ?~4月。果期8~9月。

    性味

    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性溫,味辛。"

    注意

    《重慶草藥》:"腸胃有熱者忌用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健脾,燥濕,調(diào)氣,消食。治胃寒腹痛,泄瀉,食滯飽脹。

    ①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健脾燥濕,助消化,外治瘡毒。"

    ②《重慶草藥》:"逐寒、鎮(zhèn)痛,健胃、消飽脹。治心胃冷氣痛,冷骨風(fēng),寒食擺子,痛經(jīng)。"

    ③《湖南藥物志》:"祛風(fēng),散寒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入散劑。外用:搗爛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感寒腹痛:木姜子四至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  ②治水瀉腹痛:木姜子研末,開水吞服一錢。

    ③治發(fā)痧氣痛:木姜子、青藤香、蜘蛛香各一錢。研末,酒吞服。

    ④治消化不良,胸腹脹:木姜子焙干,研末,每次吞服三至五分。(②方以下出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
    ⑤治關(guān)節(jié)痛:木姜子一兩,雄黃五錢,雞屎二兩。搗爛,炒熱,布包,揉擦痛處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  ⑥治疔瘡:木姜子搗絨外敷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
    備注

    此外,四川地區(qū)尚以同屬植物山雞椒及清香木姜子的果實作木姜子使用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木姜子拼音注音Mù Jiānɡ Zǐ別名

    山胡椒、木香子、木樟子、山姜子、木椒子、臘梅柴、大木姜、香桂子、猴香子、生姜材、黃花子、辣姜子

    英文名Fruit of Pungent Litse, Fruit of Fourflower Litse, Pungent Litse出處

    出自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樟科植物清香木姜子、毛葉木姜子和木姜子的果實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Litsea euosma W.W.Smith2.Litsea mollis Hemsl.[Litsea mollifolia Chun]3.Litsea pungens Hemsl.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季末采摘,陰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山地闊葉林中濕潤處。

    2.生于山坡灌叢中或常綠闊葉林緣或次生闊葉林中。

    3.生于溪旁和山地陽坡雜木林中或林緣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江西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  2.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西藏東部等地。

    3.分布于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清香木姜子 落葉小喬木,高10m。幼枝有短柔毛;頂芽圓錐形,外被黃褐色柔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1.5cm;葉片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,長7-14cm,寬2.5-5cm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略圓,上面深綠色,無毛,下面粉綠色,被疏柔毛,中脈稍密。雌雄異株;傘形花序腋生,常4個簇生于短枝上,每一花序有花4-6朵,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;花被裂片6,黃綠色或黃白色,橢圓形,長約2mm;能育雄蕊9,花絲有灰黃色柔毛,花藥4室,皆內(nèi)向瓣裂。果球形,直徑5-7mm,先端具小尖頭,成熟時黑色;果柄長4mm,果托不增大,有稀疏短柔毛。花期2-3月,果期9月。

    2.毛葉木姜子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達(dá)4m。幼枝灰褐色,密被短柔毛,老時脫落;頂芽圓錐形,鱗片外面有柔毛。葉互生或聚生于枝頂;葉柄被白色柔毛;葉片長圓形橢圓形,長4-12cm,寬2-4.8cm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上面暗綠色,無毛,僅中脈疏被柔毛,下面綠白色,密被白色柔毛。傘形花序腋生,常2-3個簇生于短枝上;花單性雌雄異株,每一花序有花4-6朵,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;花被裂片6,黃色,寬倒卵形;能育雄蕊9,花絲有柔毛;退化雌蕊無。果球形,直徑約5mm,果托很小,成熟時藍(lán)黑色,果梗長5-8mm,有稀疏短柔毛?;ㄆ?-4月,果期9-10月。

    3.木姜子,落葉小喬木,高3-7m?;ㄖ?xì)長。葉簇聚于枝端,紙質(zhì),披針形或倒披針形,長5-10cm,初有絹絲狀短柔毛,后漸變?yōu)槠交?;葉柄有毛。花單性,雌雄異株;傘形花序,由8-12朵花組成,具短梗;花先于葉開放;總苞片表面有毛,早落;花黃色,花梗細(xì)小,長1-1.5cm,有絹絲狀粗毛;花被6,倒卵形;花藥4室,瓣裂,全內(nèi)向,花絲僅于基部有細(xì)毛;雌花較大,有粗毛。核果球形,藍(lán)黑色,直徑約7-10mm;果梗上部稍肥大?;ㄆ?-4月。果期8-9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果實類圓球形,直徑4-5mm。外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,有網(wǎng)狀皺紋,先端鈍圓,基部可見果柄脫落的圓形疤痕,少數(shù)殘留宿萼及折斷提醒柄。除去果皮,可見硬脆的果核,表面暗棕褐色。質(zhì)堅脆,有光澤,外有一隆起縱橫紋。破開后,內(nèi)含種子1粒,胚具子葉2片,黃色,富油性。氣蓄謀香,味辛辣,微苦而麻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1.清香木姜子 鮮果含揮發(fā)油2.5%-3%,主成分為檸檬醛-a(citral-a)即是牻牛兒醛(geranial),檸檬醛-b(citral-b)即是橙花醛(neral),共80.5%,檸檬烯(limonene)5.1%,香茅醛(citronellal)3.9%,芳樟醇(linalool)2.8%,牻牛兒醇(geraniol)1.9%等。種仁含油57.7%,主成分為月桂酸(lauric acid)占85.6%,還含癸酸(capric acid)7.5%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2.8%,油酸(oleic acid)2.6%,亞油酸(linoleic acid)1.1%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0.3%,十四碳烯酸(tetradecenoic acid)0.1%等。

    2.毛葉木姜子 果含揮發(fā)油3%-5%,脂肪油25%。

    3.木姜子 干果含揮發(fā)油約2%-6%,主要成分為檸檬醛(citral),牻牛兒醇(geraniol),檸檬烯(limonene)等。種仁含油55.4%,主成分為月桂酸(lauric acid)39.5%,癸酸(capric acid)41.7%,還含十二碳烯酸(dodecenoic acid)8.1%,癸烯酸(decenoic acid)2.7%,十四碳烯酸(tetradecenoic acid)1.0%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1.0%,油酸(oleic acid)1.7%,亞油酸(linoleic acid)2.9%,辛酸(caprylic acid)0.1%等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平喘作用 離體氣管平滑肌試驗表明,山蒼子油(毛葉木姜子果實提取的揮發(fā)油)10μl/ml能松馳豚鼠正常氣管平滑肌及乙酰膽堿或組胺致痙的氣管平滑肌。預(yù)先加入揮發(fā)油可阻斷乙酰膽堿及組胺引起的收縮。用含1μl/ml揮發(fā)油的Locke液灌流,第3分鐘開始就能增加正常豚鼠離體肺灌流量,給豚鼠灌胃300μl/kg,腹腔注射170μl/kg,對5%乙酰膽堿噴霧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有明顯的保護(hù)作用。大鼠被動皮膚過敏試驗,豚鼠過敏性休克和豚鼠離體回腸過敏性收縮試驗等,其揮發(fā)油均呈明顯抗過敏作用,同時對慢反應(yīng)物質(zhì)所致豚鼠腸段收縮變有明顯的拮抗作用。表明其平喘作用除擴(kuò)張支氣管,還與抗過敏介質(zhì)的形成和釋放有關(guān)。

    2.抗心律失常作用 給小鼠灌胃毛葉木姜子油0.3ml/kg,連續(xù)3d,能明顯降低氯仿引起的心室顫動的發(fā)生率,變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心律失常,對氯化鋇所致大鼠的雙向性心動過速的心律失常迅速恢復(fù)為正常竇性心律,對烏頭堿引起心律失常的劑量及致死量有所提高,但統(tǒng)計學(xué)不顯著,對毒毛花苷G引起的心律失常無對抗作用。

    3.抗真菌作用 0.005%-0.01%木姜子油能抑制試管內(nèi)黃癬菌、斷發(fā)毛癬菌、絮狀表皮癬菌、石膏樣孢子菌等9種皮膚癬菌。0.033%-0.1%還能抑制白色念珠菌、新型隱球菌、孢子絲菌及幾種皮膚著色真菌(裴氏著色真菌、卡氏枝孢菌、茄病鐮刀霉、粉綠木霉等)。唯對曲菌抑菌力較弱,直到濃度加大到1%,才能抑制黃曲霉和煙曲霉。除抑菌作用外,木姜子油尚有一定程度的殺菌作用。初步認(rèn)為抑菌有效成分為檸檬醛等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辛;苦;性溫

    注意

    熱證忌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中行氣止痛;燥濕健脾消食;解毒消腫。主胃寒腹痛;暑濕吐瀉;食滯飽脹;痛經(jīng);疝痛;瘧疾;瘡瘍腫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10g;研粉每次1-1.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或研粉調(diào)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健脾燥濕,助消化,外治瘡毒。

    2.《重慶草藥》:逐寒、鎮(zhèn)痛,健胃、消飽脹。治心胃冷氣痛,冷骨風(fēng),寒食擺子,痛經(jīng)。腸胃有熱者忌用。

    3.《湖南藥物志》:祛風(fēng),散寒。治感寒腹痛;木姜子四至五錢。水煎服。治關(guān)節(jié)痛:木姜子一兩,雄黃五錢,雞屎二兩。搗爛,炒熱,布包,揉擦痛處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ò He Sù Yóu別名薄荷油英文名OLEUM MENTHAE DEMENTHOLATUM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. 的新鮮莖和葉經(jīng)水蒸氣蒸餾,再冷凍,部分脫腦加工得到的揮發(fā)油。性狀本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薄荷腦拼音注音Bò He Nǎo英文名MENTHOLUM來源本品為薄荷素油中得到的一種飽和的環(huán)狀醇。性狀本品為無色針狀或棱柱狀結(jié)晶或白色結(jié)晶性粉末;有薄荷的特殊香氣,味初灼熱后清涼;乙醇溶液顯中性反應(yīng)。本品在乙醇、氯仿、乙醚、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薄荷露拼音注音Bò He Lù出處《綱目拾遺》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鮮莖葉的蒸餾液。性味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辭典》:“辛,涼,無毒?!肮δ苤髦微佟督鹗纤幪罚骸扒鍥鼋鉄?。“②《綱目拾遺》:“涼膈,發(fā)汗?!阿邸吨袊t(yī)學(xué)大辭典》: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o Xuě Huǒ Rónɡ Cǎo別名火艾、小毛香、薄雪草來源菊科薄雪火絨草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.,以花入藥。生境分布陜西、甘肅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。性味微甘,淡。功能主治止咳。主治咳嗽。用法用量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o Xuě Cǎo別名小毛香、火絨草、小白頭翁、小毛草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薄雪火絨草的花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.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洗凈,晾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