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河南省安陽市中醫(yī)院的馮業(yè)賀醫(yī)師自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用胃苓散制成散劑,并隨證加味治療小兒急性腹瀉154例,并設西藥治療154例對照觀察,取得了較好的療效。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》2005年第40卷第2期中對此作了報道。
將308例該病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54例。治療組用胃苓散(茯苓、肉桂、豬苓、澤瀉、厚樸、蒼術、陳皮)為基礎,風寒型加香蘇散(藿香、蘇葉、白芷);濕熱型加止痢散(黃連、黃柏、梔子、白頭翁);傷食型加消導散(麥芽、陳皮、山楂、神曲)……共研粗末備用。劑量:6個月以內(nèi)0.5~1.5g,6個月~1歲每次1.5~3g。1歲以后每加1歲劑量增加1.5~3g。每次加水40~100ml,浸泡1~2分鐘,煎1~2分鐘,去渣溫服。每日2次,3天為1療程。伴脫水或腹瀉較劇者配合口服ORS液每日500~1000ml。對照組口服頭孢氨芐10~12.5mg/kg/次,思密達1~2g,乳酸菌素0.2~0.8g,每日3次,服藥時3種藥物各間隔1小時。有脫水或腹瀉較劇者配合口服ORS液。經(jīng)1個療程治療后,治療組痊愈97例,好轉47例,治愈率62.99%,總有效率93.51%。對照組痊愈78例,好轉52例,治愈率50.65%,總有效率84.42%。兩組治愈率、總有效率對比,均具有顯著性差異,P <0.05。
胃苓散出自《丹溪心法》的胃苓湯去姜、棗,研粗末而成,具有健脾和中利濕的功效。不論何種原因泄瀉,終屬脾失運化、水濕內(nèi)停,水谷精微并走大腸而成,故古人有“無濕不成瀉”、“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”之明訓。據(jù)此,馮業(yè)賀醫(yī)師以胃苓散為基礎再結合不同病因而配合其他散劑治療小兒腹瀉,取得了滿意的療效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河南省安陽市中醫(yī)院的馮業(yè)賀醫(yī)師自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用胃苓散制成散劑,并隨證加味治療小兒急性腹瀉154例,并設西藥治療154例對照觀察,取得了較好的療效。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》2005年第40卷第2期中對此作了報道。
將308例該病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54例。治療組用胃苓散(茯苓、肉桂、豬苓、澤瀉、厚樸、蒼術、陳皮)為基礎,風寒型加香蘇散(藿香、蘇葉、白芷);濕熱型加止痢散(黃連、黃柏、梔子、白頭翁);傷食型加消導散(麥芽、陳皮、山楂、神曲)……共研粗末備用。劑量:6個月以內(nèi)0.5~1.5g,6個月~1歲每次1.5~3g。1歲以后每加1歲劑量增加1.5~3g。每次加水40~100ml,浸泡1~2分鐘,煎1~2分鐘,去渣溫服。每日2次,3天為1療程。伴脫水或腹瀉較劇者配合口服ORS液每日500~1000ml。對照組口服頭孢氨芐10~12.5mg/kg/次,思密達1~2g,乳酸菌素0.2~0.8g,每日3次,服藥時3種藥物各間隔1小時。有脫水或腹瀉較劇者配合口服ORS液。經(jīng)1個療程治療后,治療組痊愈97例,好轉47例,治愈率62.99%,總有效率93.51%。對照組痊愈78例,好轉52例,治愈率50.65%,總有效率84.42%。兩組治愈率、總有效率對比,均具有顯著性差異,P <0.05。
胃苓散出自《丹溪心法》的胃苓湯去姜、棗,研粗末而成,具有健脾和中利濕的功效。不論何種原因泄瀉,終屬脾失運化、水濕內(nèi)停,水谷精微并走大腸而成,故古人有“無濕不成瀉”、“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”之明訓。據(jù)此,馮業(yè)賀醫(yī)師以胃苓散為基礎再結合不同病因而配合其他散劑治療小兒腹瀉,取得了滿意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