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蘇黃耆

    拼音注音Sū Huánɡ Qí別名

    土黃芪、獻(xiàn)干糧、狗干糧(《陜西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江蘇植藥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錦葵科植物圓葉錦葵。春、秋采挖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多生于路旁荒地,間有栽培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。根深而粗大。莖匐生,略具粗毛。葉互生;圓腎臟形,長2~4厘米,寬4~7厘米,具5~7鈍淺裂,邊緣具鈍齒;葉柄長5~14厘米?;ò咨驕\藍(lán)色,徑約1.5厘米,蔟生于葉腋,花梗細(xì)長,具細(xì)毛;小苞片3,披針形;萼5裂,廣卵形,花瓣5,倒心臟形,較萼片長1倍,基部具細(xì)毛。雄蕊多數(shù),結(jié)成一圓柱體,花藥著生于頂端;子房多室,花柱與心皮數(shù)相等,柱頭線形。果實(shí)扁球形,直徑約6毫米,心皮背部密被細(xì)毛,皺紋不顯?;ㄆ?~5月。果熟期7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脂肪油(中含油酸、硬脂酸和棕櫚酸)、蠟(主為廿八烷)、植物甾醇、硝酸鉀、氯化鉀、硫酸鈣、阿拉伯糖、粘液質(zhì)、樹脂和焦油狀物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根的提取物在體外可抑制結(jié)核桿菌。根、子、葉皆含多量粘液質(zhì),可作潤滑、緩和刺激劑,用于粘膜炎癥。

    性味

    《陜西中草藥》:"味甘,性溫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江蘇植藥志》:"催乳。"

    ②《陜西中草藥》:"補(bǔ)中益氣,托瘡毒,利尿,通乳。治虛勞,貧血,肺結(jié)核,脫肛,子宮脫垂,腎炎水腫,糖尿病,瘡腫不易外透,乳汁不足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燉肉,1~2兩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貧血:土黃芪一兩,菠菜根一兩,燉羊肉吃。

    ②下奶:土黃芪一兩,豬蹄二個(gè)。燉熟加白糖吃。

    ③治瘡腫不易外透:土黃芪一兩。燉雞肉吃。(選方出《陜西中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ì Bāo Nán Shé Ténɡ Yè來源藥材基源:為衛(wèi)矛科植物刺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.的葉。0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elastrns flagellaris Rupr.采收和儲(chǔ)藏:春、夏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Bāo Nán Shé Ténɡ Guǒ來源藥材基源:為衛(wèi)矛科植物刺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.的果實(shí)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alastrus flagellaris Rupr.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后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Chá Měi Dēnɡ Mù別名皮胡椒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衛(wèi)矛科植物廣西刺茶的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aytenus variabilis(Loes.)C.Y.Cheng f.inermis C.Y.Cheng et W.L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薔薇果(東北)出處《黑龍江中藥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實(shí)。果實(shí)在將成熟時(shí)摘下,立刻曬干,干后除去花萼,或把新鮮果實(shí)切成兩半,除去果核,再行干燥。生境分布生于林緣開闊地及河岸邊,山坡灌叢間及雜林中。分布黑龍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 Gēn別名野玫瑰根(《吉林醫(yī)藥資料》(1):32,1971)出處《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。功能主治《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“治經(jīng)血不止,刺莓果根六錢,水煎加雞蛋同服。“臨床應(yīng)用防治細(xì)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