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密毛桃葉珊瑚根

    拼音注音Mì Máo Táo Yè Shān Hú Gēn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山茱萸科植物密毛桃葉珊瑚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ucuba himalaica Hook.f.et Thoms.var.pilosissima Fang et Soong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凈,切片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0-1300m的林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密毛桃葉珊瑚,常綠小喬木或灌木。當(dāng)年生枝被柔毛;老枝具白色皮孔。葉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,長10-15(-20)cm,寬3-5.5cm,先端銳尖或急尖,尖尾長1-1.5cm,基部楔形或闊楔形,下面密被短柔毛及硬毛,沿葉脈較密,邊緣具稀疏鋸齒。雄花序長約12cm。果序長2-3cm,果近于橢圓形,長約1.5cm,直徑5-7mm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辛;性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通絡(luò)止痛。主腰腿疼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(《宣明論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消積滯,止瀉痢?!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,敗毒。破瘰疬痰核?!皬?fù)方治瀉痢:巴豆皮、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、擋蛇劍、獨(dú)行千里(《嶺南草藥志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全年可采。洗凈,切片,曬干。性味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“辛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,有粘稠性,透明,微具螢光。有辛灼的香氣。性味辛,熱,有毒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治中風(fēng)痰厥,氣厥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。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、疏松的淡黃色粉末,顯油性。貯藏置陰涼干燥處。炮制取凈巴豆仁,照制霜法(附錄Ⅱ D)制霜,或取仁碾細(xì)后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別名睬甲哈烏(藏名)出處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來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。8~9月采挖,切段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。分布陜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