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老龍皮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老龍皮拼音注音Lǎo Lónɡ Pí別名

    石龍皮、石龍衣、癩肚皮、蛇皮苔、石花

    來源

    地衣類牛皮葉科肺衣屬植物網(wǎng)肺衣Lobaria retigera Trevis.,以葉狀體入藥。四季可采,洗凈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微苦、淡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健脾利水,祛風(fēng)止癢。用于消化不良,小兒疳積,腎炎水腫,腹水,皮膚瘙癢;外用治燒燙傷,瘡瘍腫毒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3~5錢,外用適量,研粉撒布或油調(diào)敷患處。

    備注

    (1)珊瑚芽肺衣Lobaria isidiosa Wain.,陜西亦作老龍皮用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老龍皮拼音注音Lǎo Lónɡ Pí別名

    石龍皮、石龍衣

    出處

    《陜西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牛皮葉科植物肺衣全體。全年可采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樹干或林下巖石上。分布陜西、四川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肺衣,又名:兜衣。

    地衣植物。體大形,葉狀,長約20厘米,凸凹不平,如網(wǎng)狀,邊緣分裂,裂片如鹿角狀,先端平截,上面濕潤時(shí)鮮綠色,干燥時(shí)黃褐色或褐色,下面白色,凹內(nèi)密生黃褐或黑褐色茸毛。子器亦褐色,皿狀,直徑1~3毫米;雄器小,黑點(diǎn)狀,生于上面裂片邊緣和凸出部棱線上。

    性味

    淡微苦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健脾利水,祛風(fēng)止癢,消炎。治消化不良,小兒疳積,蛔蟲癥,腹脹,腎炎水腫,燙火傷,皮膚瘙庠,無名腫毒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浮腫,腹內(nèi)脹痛:老龍皮五錢,楤木根皮,天蓬草各三錢,太白米一錢,枇杷芋二錢,冬瓜皮四錢,水煎服。

    ②治少腹脹痛:老龍皮、紅石耳各三錢,魚腥草二錢,枇杷芋一錢,空心蘿卜一個(gè),水煎服。

    ③治燙火傷:老龍皮適量,研細(xì)粉,或燒灰研粉,香油或菜油調(diào)敷。

    ④治無名腫毒:老龍皮、雄黃、明礬各一錢,冰片五分,菜油調(diào)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老龍皮拼音注音Lǎo Lónɡ Pí別名

    老龍七、石龍皮、石龍衣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陜西中草藥志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牛皮葉科植物肺衣、裂芽肺衣,平滑南肺衣、肺衣、網(wǎng)肺衣等的地衣體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1.Lobaria kurokavae Yoshim.2.Lobaria isidiosa(Muell.-Arg.)Wain.3.Lobaria meridionalis Wain. Ver.subplana(Asah.) Yoshim.4.Lobaria pulmonaria Hoffm.5.Lobaria retigera Trev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四季可采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山區(qū)的樹干基部、樹皮表面、巖石表面或土表,成片結(jié)成群落。春、夏、秋季均可見。

    2.生于林區(qū)樹干上或石壁和巖石表面。

    3.多生于山區(qū)林木的樹干上。

    4.生于針葉樹的樹樁基部或樹干上,也見于巖石表面的苔蘚叢中。習(xí)見種。

    5.生于樹干基部的干上或蘚類叢中。習(xí)見于較干燥的松林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光肺衣 分布于東北及內(nèi)蒙古、陜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  2.裂芽肺衣 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湖南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3.分布于吉林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等地。

    4.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華東、中南和西南地區(qū)。

    5.分布于東北、西北、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地區(qū)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光肺衣 地衣體中型至大型,葉狀,直徑18cm,薄而有韌性。背面具明顯的凹凸,形成網(wǎng)肋狀不平,周邊具不規(guī)則的鹿角狀伸展,間有不規(guī)則分叉。共生的藻類是藍(lán)藻。背面潮濕時(shí)呈褐橄欖色、綠橄欖色,光滑而微具光澤。腹面色澤呈黑褐色,有狀假根。子囊盤多數(shù),生于地衣體上表面網(wǎng)狀脊上或邊緣上,圓盤狀。

    2.裂芽肺衣 葉狀體呈不規(guī)則瓣裂,直徑6-11cm。背面呈赭褐色,瓣緣微顯淡紅色,微有網(wǎng)肋突起,表面微有光澤。生有扁平的鱗葉狀裂芽。共生藻為藍(lán)藻。

    3.平滑南肺衣 地衣體大型,直徑10-20cm。葉狀體呈不規(guī)則淺裂,裂瓣闊可達(dá)1.6cm,末端較鈍,腋圓。背面網(wǎng)脊明顯而平整,縱向脊長于橫向脊,裂片前端密被白色霜粉。無粉芽,多少有針狀或珊瑚狀裂芽。腹面近灰白色,密生茸毛,在較狹窄而凸起的裸出部分呈微紅褐色。共生藻為綠藻。

    4.肺衣 地衣葉狀體大型,直徑10-25cm。中央葉狀體完整,周圍呈掌狀開裂,背面灰綠色,網(wǎng)目凸凹極明顯,近中外緣有白色突起的粉芽,圓形,徑1-1.5mm。腹面量深褐色,密生茸毛。子囊棒狀,孢子8枚,具三橫隔。

    5.網(wǎng)肺衣 葉狀體中型至大型,直徑8-15cm,較薄,周圍不規(guī)則延伸,葉狀體邊緣多呈波狀,裂瓣不明顯,近緣外有時(shí)呈蟲蝕狀孔洞。背面灰褐色、橄欖綠色。網(wǎng)目較小,共生藻為藍(lán)藻。腹面淡黃褐色,有密毛茸。粉芽呈顆粒狀,突起于裂片的末端,白色,上仰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地衣體葉狀,長約20cm,凹凸不平成網(wǎng)狀,邊緣分裂,裂片鹿角狀。上表面黃褐色或褐色,下表面白色,凹陷內(nèi)密生褐色茸毛。子囊盤皿狀,赤褐色或黑色,生于表面裂片邊緣和棱線上。氣微、味淡。

    理化鑒別 取本品髓部,加5%-10%氫氧化鉀試液,光肺衣、網(wǎng)肺衣無變化,裂芽肺衣呈黃色至紅色,平滑南肺衣呈黃色,肺衣呈血紅色;髓部加新制2%-5%對(duì)苯二胺乙醇液,光肺衣、網(wǎng)肺衣無變化,裂芽肺衣呈黃至橘紅色,平滑南肺衣、肺衣呈黃色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淡;微苦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消食健脾;利水消腫;祛風(fēng)止癢。主消化不良;小兒疳積;腹脹;水腫;皮膚瘙癢;無名腫毒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研細(xì)粉或燒存性研粉調(diào)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別名紫威靈來源菊科白腳威靈Vernonia squarrosa (D. Don) Less. var. orientalis Kitam.[V. teres auct. non DC.]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、貴州。性味苦、辛,微寒。功能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ù Jǐn Jī別名箐雞肉英文名Lady Amherst pheasant出處始載于《中國藥用動(dòng)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雉科動(dòng)物白腹錦雞的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hrvsolophus amherstiae (Leadu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芍拼音注音Bái Sháo別名芍藥英文名RADIX PAEONIAE ALBA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. 的干燥根。夏、秋二季采挖,洗凈,除去頭尾及細(xì)根,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芥拼音注音Bái Jiè別名胡芥(《蜀本草》),蜀芥(《綱目》)。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莖葉。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多有栽培。原形態(tài)一年或二年生草本。莖較粗壯,高達(dá)1米,全體被稀疏粗毛。葉互生;莖基部的葉具長柄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芥子拼音注音Bái Jiè Zǐ別名辣菜子(《中藥志》)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。夏末、秋初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割取全株,曬干后,打下種子,除去雜質(zhì)。生境分布主產(chǎn)安徽、河南、山東、四川、河北、陜西、山西等地。以安徽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