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小建中湯

    明·方賢著《奇效良方》:小建中湯處方

    芍藥(三錢) 桂枝(二錢) 甘草(二錢) 膠飴(一雞子黃大)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傷寒陽脈澀,陰脈弦,腹中急痛,二三日心中悸而煩,自汗者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作一服,水二鐘,生姜五片,棗一枚,煎至一鐘,去滓,下膠飴,再煎化,不拘時服。

    摘錄明·方賢著《奇效良方》《傷寒論》:小建中湯處方

    桂枝9克(去皮)甘草6克(炙)大棗12枚(擘)芍藥18克 生姜9克(切)膠飴30克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中補虛,和里緩急。治虛勞里急,腹中時痛,喜得溫按,按之則痛減,舌淡苔白,或心中悸動,虛煩不寧,面色無華,或四肢酸疼,手足煩熱,咽干口燥。現(xiàn)用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、神經(jīng)衰弱、慢性肝炎等見有上述癥狀者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藥六味,以水7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去滓,加入飴糖,更上微火烊化,分二次溫服。

    注意

    嘔家、吐蛔、中滿者均忌用。

    備注

    本方為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組成。方中重用飴糖溫中補虛,和里緩急;桂枝溫陽散寒;芍藥和營益陰;炙甘草調中益氣。諸藥合用,共奏溫養(yǎng)中氣,平補陰陽,調和營衛(wèi)之功。

    摘錄《傷寒論》漢·《傷寒論》:小建中湯組成

    桂枝二錢(6克)、芍藥四錢(12克)、甘草一錢(3克)、生姜三片、大棗四枚、飴糖六錢(18克)。

    用法

    水煎服。

    功效

    溫中補虛,和里緩急。

    主治

    主治虛勞里急、腹痛喜按,或心中悸動、虛煩不寧、面色無華,或手足煩熱,咽干口燥,舌淡苔薄自,脈沉。

    臨床應用

   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、消化性潰瘍、腸易激綜合征、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等病癥。

    1.慢性萎縮性胃炎:應用加味小建中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65例,與胃復春片治療60例作對照,療程3個月,連續(xù)2個療程以臨樂癥狀、體征消失,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,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腺體萎縮、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恢復正?;蛳榕R床痊愈標準。結果:治療組總有效率89.23%,對照組68.33%。(《甘肅中醫(yī)》2010年第7期)

    2.消化性潰瘍:應用小建中膠囊治療消化性潰瘍315例,與仲景胃靈片治療60例作對照,療程4周,連續(xù)2個療程。以潰瘍元全消失,局部輕度充血,無明顯水腫為臨床痊愈標準。結果:治療組總有效率89.8%,對照組85.0%。(《中國中藥雜志》2003年第9期)

    3.腸易激綜合征:小建中湯聯(lián)合匹維溴銨治療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33例,與單用小建中湯治療31例、匹維溴銨治療29例作對照,療程5周。以癥狀全部消失,腸道功能正常,舌脈正常,隨診復查無異常為治愈標準。結果:治療組總有效率93.9%,對照組65.5%。(《云南中醫(yī)中藥雜志》2013年第6期)

    4.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:應用小建中合劑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45例,有感染的患兒配合常規(guī)抗感染治療,單純腹痛只服用小建中合劑,療程14日。以腹痛癥狀消失,B超檢查淋巴結不腫大為治愈標準。結果:治療總有效率95.56%。(《新中醫(yī)》2011年第1期)

    方解

    本方為溫中補虛之劑,方中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溫補中焦,緩急止痛;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,祛寒邪;酸甘之白芍養(yǎng)營陰,緩肝急,止腹痛;以生姜溫胃散寒,大棗補脾益氣;炙甘草益氣和中,調和諸藥。全方溫中補虛緩急之中,蘊有柔肝理脾,益陰和陽之意,用之可使中氣強健,陰陽氣血生化有源,故以“建中”名之。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;陰虛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。

    現(xiàn)代研究

   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慢性肝炎、神經(jīng)衰弱、再生障礙性貧血、慢性結腸炎、血管神經(jīng)性腹痛、再發(fā)性嘔吐、便秘、失眠、功能性發(fā)熱、小兒疳積、痛經(jīng)、先兆流產(chǎn)、崩漏、惡露不絕、產(chǎn)后癲狂、產(chǎn)后或術后腹痛等證屬中氣虛寒,陰陽氣血失調者的病癥。實驗研究表明,小建中湯具有保護胃腸黏膜、護肝利膽、擴血管、降壓、改善外周循環(huán)、調節(jié)免疫、抗炎、抗氧化、鎮(zhèn)靜、鎮(zhèn)痛、解熱、抗病原微生物等藥理作用。

    方歌

    小建中湯君飴糖,方含桂枝加芍湯,溫中補虛和緩急,虛勞里急腹痛康。

    摘錄漢·《傷寒論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處方黃連(去須)1兩半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研)14粒,膽礬(研)半豆許,鉛丹(研)半兩,膩粉1分。制法上藥再同研勻,入粟米粥和,以艾煙熏之,為丸如雞頭子大。功能主治赤目。用法用量每用1丸,以綿裹井花水浸,點眼。摘錄《圣濟總錄》卷一......
  • 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}卷九:艾煎丸處方人參 川芎 菖蒲各30克(節(jié)密,炒)熟艾120克(糯米飲調作餅,焙干)食茱萸(湯洗)當歸各22克 白芍藥 熟干地黃各45克制法上為末,煮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補營衛(wèi),固經(jīng)脈。婦人崩漏,小腹?jié)M痛。用......
  • 處方人參、川芎、菖蒲(節(jié).蜜炒),各一兩;熟艾(糯米飲調作餅.焙干)四兩,食茱萸(湯洗)、當歸,各七錢半;白芍藥、熟干地黃,各一兩半。炮制上為末,煮酒糊為圓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治崩傷淋瀝,小腸滿痛。常服補榮衛(wèi),固經(jīng)脈。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圓,......
  • 處方艾5分,茯神2錢,青桑葉1錢。功能主治心汗,別處無汗,獨心孔有汗,思慮多汗亦多。摘錄《嵩崖尊生》卷八......
  • 處方熟艾2兩,好醋2升,熟銅末1分,楸根白皮1兩半(無根,葉亦得),蕤仁1兩,黃連(去須)1兩,石鹽1兩。制法上藥研6味為末,放于醋中,煎取3合,去滓收汁于熟銅器中,入鯉魚膽、烏雞膽各1分,和勻,即以槐木去皮,闊3指,長1尺,向日中研藥,勿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