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艾煎丸

    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}卷九:艾煎丸處方

    人參 川芎 菖蒲各30克(節(jié)密,炒)熟艾120克(糯米飲調(diào)作餅,焙干)食茱萸(湯洗)當歸各22克 白芍藥 熟干地黃各45克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煮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營衛(wèi),固經(jīng)脈。婦人崩漏,小腹?jié)M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50丸,酒、飲任下。

    摘錄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}卷九方出《千金》卷十,名見《三因》卷十:艾煎丸別名

    千金丸

    處方

    三月生艾1束(搗取汁,銅器中煎如漆,密封之),大黃6銖,黃連6銖,凝水石6銖,栝樓根6銖,苦參6銖,亭藶6銖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以艾煎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風疸,小便或黃或白,灑灑寒熱,好臥不欲動;舉身皆黃,其脈陽浮陰弱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千金丸(《普濟方》卷一九六)。

    有熱,加苦參;渴,加栝樓;小便澀,加葶藶;小便多,加凝水石;小便白,加黃連;大便難,加大黃,所加并倍之。

    摘錄方出《千金》卷十,名見《三因》卷十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五:艾煎丸處方

    艾葉(米醋浸1宿,炒焦)1兩,陳橘皮(去白)1兩,高良姜(挫,炒)1兩,干姜(炒)1兩,赤芍藥1兩,白芍藥1兩,吳茱萸(湯洗7遍,炒)1兩,蓬莪術(shù)(煨,切)1兩,龍骨1兩,牡蠣(煅)1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末,醋煮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婦人血海虛冷,月候過多,崩漏帶下,腹脅(疒丂)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50丸,空心、食前煎艾葉湯送下。

    摘錄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五《三因》卷十八:艾煎丸處方

    食茱萸(湯洗)7錢半,當歸7錢半,熟地黃1兩半,白芍藥1兩半,石菖蒲(炒)1兩,川芎1兩,人參1兩,熟艾4兩(用糯米飲調(diào)作餅,焙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酒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常服補營衛(wèi)、固經(jīng)脈。主崩傷淋瀝,小腸滿痛;婦人室女經(jīng)候不調(diào),臍腹冷痛,腹常脹滿,至晚則增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《得效》本方用法:用縮砂、香附湯送下。

    摘錄《三因》卷十八《雞峰》卷十六:艾煎丸處方

    艾青5兩,干姜2兩,附子1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末,醋煮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常服補血臟,解勞倦,止疼痛,消脹滿,厚肌肉。主沖任久虛,血海冷憊,臍腹疼痛,月候不勻,四肢怠墮,百節(jié)酸疼,飲食進退,下臟虛鳴,及妊娠不牢,赤白帶下,面色萎黃,口淡無味,胸膈滿悶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20丸,空心醋湯送下。

    摘錄《雞峰》卷十六《中藏經(jīng)·附錄》:艾煎丸處方

    威靈仙1兩,良姜1兩,金毛狗脊1兩(去黃毛),熟艾2兩(糯米糊和,曬干為末;一法用米醋熬,焙干,亦可為末),赤芍藥1兩,附子半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以藥一半同醋煮面糊和余一半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婦人經(jīng)水不止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10丸,食前空心溫酒下。

    摘錄《中藏經(jīng)·附錄》《圣惠》卷四十三:艾煎丸處方

    熟艾1斤(末),木香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兩,厚樸(去粗皮,涂生姜汁炙令香熟)1兩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1兩,川椒(去目及閉合者,微炒去汗)1兩,山茱萸1兩,干姜(炮裂,銼)1兩,柏子仁1兩,吳茱萸(湯浸7遍,焙干,微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術(shù)1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藥除熟艾外,余并為末,入桃仁和研令勻,用釅醋5升,熬艾末成膏,入諸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久心痛,積年不愈,及冷氣積塊,少思飲食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3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    摘錄《圣惠》卷四十三《普濟方》卷三二八引《經(jīng)驗良方》:艾煎丸處方

    香附子4兩,艾葉4兩,蔓荊子2兩,神曲2兩,枳殼(去瓤)2兩,當歸2兩,茱萸1兩,蓬莪術(shù)1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用醋1大碗,慢火煮香附、艾葉,以醋盡為度,揀去艾葉,加糯米糊捻作餅子,曬干,同前藥為末,醋煮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婦人諸疾,腹痛,赤白帶下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20丸,食前米飲、醋湯任下。

    摘錄《普濟方》卷三二八引《經(jīng)驗良方》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古今錄驗》:艾煎丸處方

    白艾1束,薏苡根1把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卒食不消,欲成癥積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藥合煮,汁成如飴。取半升1服之,使刺吐宿食。

    摘錄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古今錄驗》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五引《衛(wèi)生家寶》:艾煎丸處方

    艾葉(去梗)1斤,干姜半斤,當歸4兩(洗),白芍藥半斤,熟干地黃4兩(洗),附子2個(炮,去皮尖,切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藥各切細,用米醋5升煮干,取出焙干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婦人產(chǎn)后,血海虛弱,面無顏色,腹痛,身體倦怠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30-50丸,食前酒送下。

    注意

    忌生冷物。

    摘錄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五引《衛(wèi)生家寶》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:艾煎丸處方

    吳茱萸(湯泡7次,炒)1兩,當歸(去蘆,酒浸,微炒)1兩,干姜(炮,洗)1兩,厚樸(去粗皮,姜制,炙)1兩,陳橘皮(去白)1兩,茴香(淘去沙,炒)1兩,牡蠣(煅)1兩,官桂(去粗皮)1兩,禹余糧石(煅,米醋淬7次,別研)4兩,艾葉(米泔水浸,炒)4兩,香附子2兩(去毛,炒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末,醋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婦人虛羸,子宮久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50丸,空心艾醋湯送下。

    摘錄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《百一》卷十八:艾煎丸處方

    伏道艾(揉去塵土,擇凈枝梗,取葉)5兩(先用大肥淮棗12兩,砂瓶內(nèi)水煮爛,去核,同艾葉1處搗爛如泥,捻成薄餅子,猛火焙干,乘熱急碾為末),大漢椒(去目、枝梗并合口者,取凈)5兩(以阿膠2兩,米醋3升,同椒于砂瓶內(nèi)煮極干,取出焙燥,碾為細末),當歸(去蘆及須,酒洗)1兩,白芍藥(真白者)1兩,熟干地黃(凈洗,漉去浮者,曬干,酒浸蒸曬,再入酒浸蒸5-7次,如糖,煎香美方可用)1兩,川芎1兩,白薇1兩,附子(大者,炮,去皮臍)1兩,卷柏(取青葉)1兩,澤蘭(去枝梗,取葉,上8味各焙干)1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8味同為細末,與前艾葉、椒末拌勻,米醋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婦人一切虛寒,胎前產(chǎn)后赤白帶下,或成血瘕。

    臨床應用

    產(chǎn)后腹痛,一婦人因產(chǎn)后虛寒,嘔惡不食,腹痛如割,時作寒熱,復出盜汗,瘦瘁骨立,臍腹之左結(jié)成硬塊,其大如掌,冰冷,雖盛暑此處獨無汗,每塊微動則痛不可忍,百藥不效。夢中人告以此方,服之數(shù)服,惡心、寒熱、盜汗輒止,盡一料遂平復,獨血塊如故。服至5-6料,其塊自融化如魚凍而出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50-70丸至100丸、200丸、空心、食前艾醋湯送下。

    摘錄《百一》卷十八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三引《蘭室秘藏》:艾煎丸別名

    艾附丸

    處方

    北艾葉2兩,大當歸2兩,香附子4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醋煮半日,焙干為末,再用醋煮糊為丸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婦人血虛氣滯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血氣刺痛,腹脅脹滿,頭暈惡心,經(jīng)閉、痛經(jīng),崩漏帶下,便血癥瘕;婦人諸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艾附丸(《醫(yī)方大成》卷九引《澹寮》)。

    摘錄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三引《蘭室秘藏》《銀海精微》卷上:艾煎丸處方

    好艾葉(醋蒸,焙干)、薄荷、當歸、地骨皮、晚蠶沙、糯米、秦艽、黃柏、桔梗、綿黃耆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去肺與大腸經(jīng)天廓之邪熱。主眵淚粘濃出而不絕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15丸,食后桑白皮湯送下,或薄荷湯送下。

    摘錄《銀海精微》卷上《邯鄲遺稿》卷一:艾煎丸處方

    吳茱萸(泡淡)、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石菖蒲、川芎、人參、艾葉、橘紅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糊為丸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血寒,經(jīng)水過期而來,或1-2月不至,或3-4月不行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口服。

    惡心嘔吐,加丁香、半夏、生姜。

    摘錄《邯鄲遺稿》卷一《眼科龍木集》:艾煎丸處方

    艾葉(醋炒)、肉蓯蓉、川牛膝(酒浸)、甘草、桑葉(向東者用)、山藥、牛膝(炒)、當歸各等分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迎風有淚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10丸,茶清調(diào)下。

    摘錄《眼科龍木集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處方當歸、沒藥、玄胡索、川芎、藁本、人參、白茯苓、牡丹皮、甘草、白芍藥、白術(shù)、熟干地黃、白芷、白薇各等分。功能主治婦人諸虛不足,心腹疼痛。用法用量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1丸,酒送下。摘錄《百一》卷十八......
  • 明·方賢著《奇效良方》:不換金丹處方荊芥穗、白僵蠶(炒)、天麻、甘草(炙)、防風,各一兩。川烏頭(生用)、白附子(生用)、羌活(去蘆)、細辛(去葉)、川芎、蝎稍(去毒.炒)、藿香,各半兩。薄荷,三兩。炮制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彈子大。功能主......
  • 別名不換金撥云丹處方大石蟹1個(照后制法),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大黃、細辛、桔梗、防風、荊芥、梔子、薄荷、羌活、烏藥、陳皮、枳殼、前胡、當歸、姜黃、木賊、菊花、干姜、桑白皮各等分。制法上將21味銼細,銅器用水3碗浸3日,用布濾去滓,卻將石蟹微......
  • 處方烏頭、附子、南星(各去皮臍)。制法上為末,用米飲漬絲瓜瓤,里外俱透,就于藥末中滾展,令人更揉搦勻遍,曬干收用。功能主治遍身風毒燥癢,爬不暇,隨手熱瘰癮疹,或藏頭小瘡,服一切藥不能卒效者。用法用量凡有燥癢,但以此瓤隨意輕重揩擦1過。他日再......
  • 《易簡方》:不換金散別名不換金正氣散、真方不換金正氣散處方藿香、厚樸、蒼術(shù)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等分。功能主治辟嵐氣,調(diào)和脾胃,美飲食。解散寒邪。主四時傷寒,瘴疫時氣,霍亂吐瀉,腸風便血;外傷濕邪,關節(jié)疼痛。久在卑濕,或為雨露所襲,身重腳弱,關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