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罌粟嫩苗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罌粟嫩苗拼音注音Yīnɡ Sù Nèn Miáo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罌粟科植物罌粟嫩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物形態(tài)詳"罄粟"條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含那可汀、可待因、嗎啡及罌粟堿。

    性味

    《綱目》:"甘,平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綱目》:"作蔬食,除熱潤燥,開胃厚腸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罌粟嫩苗拼音注音Yīnɡ Sù Nèn Miáo英文名seedling of Opium poppy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罌粟科植物罌粟Papaver somniferum L.的初生莖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apaver somniferum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2-3月采摘,洗凈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罌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30-60cm,栽培者可達1.5m。無毛,或在植物體下部與總花梗上具極少的剛毛,有乳狀液計。根通常單生,垂直。莖直立,不分枝,無毛,具白粉。葉互生,無托葉;莖下部的葉有短柄,上部的葉無柄,抱于莖上;葉片長5-30cm,寬3-20cm,朱端漸尖或鈍,基部心形,葉脈明顯,略突起,邊緣為不整齊的波狀鋸齒,兩面無毛,被白粉成灰綠色?;▎我?,頂生,常下垂,具長柄,花梗長可達25cm,無毛或稀具極流的剛毛;萼片2,長橢圓形或闊印形,綠色,邊緣膜質(zhì),早落;花瓣4,有時為重瓣,近圓形或近扇形,長4-7cm,寬3-7cm,邊緣淺波狀或各種分裂,白色、粉紅色、紅色至紫色;雄蕊多數(shù),生于子房的周圍,花絲纖細,白色,花藥黃色,2室縱裂;雌蕊1,于房長方卵圓形,無毛,l室,胚珠多數(shù),著生于倒膜胎座上,無花柱,柱頭5-18枚,輻射狀排列,成扁盤狀。蒴果球形或長圓狀橢圓形,長4-7cm,直徑4-5cm,無毛,成熟時外皮黃褐色或淡褐色,孔裂。種子多數(shù),細小,腎形,直徑0.5-1cm,表面粗蜂窩狀,灰褐色?;ㄆ?-6月,果期6-8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罌粟根芽的愈傷組織中含有去甲血根堿(norsanguinarine),6-丙酮基-二氫血根堿(6-acetonyl-dihydro-san-guinarine),血根堿(sanguinarine),二氫血根堿(dihydrosan-guinarine),氧化血根堿(oxysanguinarine),原阿片堿(protopine),隱品堿(cryptopine),木蘭堿(magnoflorine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除熱潤燥;開胃厚腸。主瀉痢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6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綱目》:作蔬食,除熱潤燥,開胃厚腸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薜荔拼音注音Bì Lì別名木蓮藤(《日華子本草》),辟萼(《質(zhì)問本草》),石壁蓮(《植物名匯》),木瓜藤、膨泡樹、餅泡樹、壁石虎、木壁蓮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》),爬墻虎、風不動(《中國藥植志》),彭蜂藤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石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Lì Guǒ別名王不留行[廣西、廣東]、涼粉果、爬墻虎、木饅頭、木蓮、絡(luò)石藤、風不動來源??崎艑僦参镛道驠icus pumila L.,以花序托(俗稱果實)入藥。(其不育枝為絡(luò)石藤一種,參閱“絡(luò)石藤”項下)。花序托成熟后采摘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薜荔根拼音注音Bì Lì Gēn出處《福建中草藥》來源為??浦参镛道蟮母?。隨時可采。曬干備用。性味苦,平。功能主治祛風除濕,舒筋通絡(luò)。治頭痛眩暈,關(guān)節(jié)風濕痛,產(chǎn)后風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Lì Zhī來源藥材基源: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Ficus pumila L.采收和儲藏:隨時可采。割破莖皮,待乳汁流出后收集。也可取自葉中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曠野樹上或村邊殘墻破壁上或石灰?guī)r山坡上。資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ànɡ別名圓蚌來源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蚌科圓蚌Anodonta pacifica (Heude),以肉、貝殼入藥。生境分布四川。性味甘、咸,涼。功能主治肉:除濕,明目。主治崩漏,帶下,痔瘡腫痛。用量4~6兩。殼:化痰消積。治反胃嘔吐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