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茾、馬帚(《爾雅》),三葉草(《滇南本草》),封草(《質(zhì)問本草》),菌串子(《分類草藥性》),野雞草、白馬鞭、趙公鞭、野辟汗草、鐵線八草(《國產(chǎn)牧草植物》),蛇倒退、蛇退草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千里光、胡蠅翼、半天雷、狐貍咀、蝗蟲串、閉門草、暗草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公母草、鐵馬鞭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,退燒草、小種夜關(guān)門、蛇脫殼、一枝箭、一炷香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,胡流串,千里及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,蛇垮皮(《四川中藥志》),風(fēng)交尾、化食草(《湖南藥物志》),白關(guān)門草、光門竹、夜合草(《閩東本
《分類草藥性》
為豆科植物截葉鐵掃帚的全草或帶根全草。9~10月采收,鮮用或曬干用。
生于山坡、荒地或路邊。分布東北、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等地。
截葉鐵掃帚,又名:絹毛胡枝子、小葉胡枝子。
直立小灌木,高達(dá)1米。枝細(xì)長,薄被微柔毛。3出復(fù)葉互生,密集,葉柄極短,長不及2毫米;小葉極小,線狀楔形,長4~10毫米,先端鈍或截形,有小銳尖,在中部以下漸狹,上面通常近禿凈,下面被灰色絲毛。花1~4朵生于葉腋,具極短的柄;小苞片卵形;萼長3~4毫米,深5裂,裂片線狀錐尖,被柔毛;花冠蝶形,黃白色,有紫斑,生于下部花束的,常無花瓣;旗瓣橢圓形,有爪,龍骨瓣不甚彎曲;雄蕊10,2體;雌蕊1,子房上位,花柱內(nèi)曲,柱頭小,頂生。莢果細(xì)小,無柄,長約3毫米,薄被絲毛?;ㄆ?~9月。果期10月。
含蒎立醇、黃酮類、酚性成分、鞣質(zhì)以及β-谷甾醇。
①止咳作用
小鼠口服煎劑及從夜關(guān)門中分離出的咳寧醇0.5克生藥、"707"(主要為黃酮類化合物)5毫克或"607"(主要是酚性物質(zhì),也有少量黃酮類和酸性物質(zhì))10毫克,均有顯著的止咳作用(氨水噴霧引咳法)。作用強(qiáng)度約與每鼠服可待因2毫克相當(dāng)。但用電刺激麻醉貓喉上神經(jīng)引咳法并不能證明咳寧醇及"707"有止咳作用,因之其止咳作用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所致。小鼠口服β-谷甾醇500毫克/公斤,有顯著的鎮(zhèn)咳作用。
②祛痰作用
小鼠口服咳寧醇、"707"或"607"75毫克時均無明顯祛痰作用(酚紅法),但臨床應(yīng)用確有一定的消痰或祛痰作用。
③平喘作用
豚鼠腹腔注射"707"100~200毫克/公斤有明顯的平喘作用(組織胺噴霧法),咳寧醇200毫克/公斤時效果不明顯。豚鼠離體氣管試驗表明"707"有抗組織胺作用;有明顯的氨茶堿樣舒張氣管平滑肌的作用,作用時間與氨茶堿相比則較緩慢而持久。
④對子宮的作用
根的乙醇提取物對各種有孕動物和經(jīng)已烯雌酚敏化的離體子宮有選擇性興奮作用,對各種未孕動物的離體子宮無明顯作用。
⑤抗菌作用
體外試驗證明全草煎劑在6.25~25%以上濃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雙球菌、甲鏈球菌及卡他球菌均有抑菌作用,"707"每毫升含5毫克以上,對白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含10毫克以上對甲鏈球菌有抑制作用??葘幋技?607"對上述各種細(xì)菌均無抑制作用。
《閩東本草》:"入肺、肝、腎三經(jīng)。"
苦辛,涼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微溫,味辛微苦。"
②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苦辛,微寒。"
③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溫,味淡,無毒。"
④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:"辛微苦,平。"
補(bǔ)肝腎,益肺陰,散瘀消腫。治遺精,遺尿,白濁,白帶,哮喘,胃痛,勞傷,小兒疳積,瀉痢,跌打損傷,視力減退,目赤,乳癰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瘡瘍腫毒,散瘡癰。"
②《質(zhì)問本草》:"治跌打損傷,煎之而蒸,能散瘀血。"
③《分類草藥性》:"治紅崩,白帶,痢癥。。
④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益肝,明目,利尿,解熱。"
⑤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治刀傷,收脫肛,療黃疸,舒筋活血。"
⑥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虛弱遺尿,男子白濁,女子白帶,陰虛氣弱,通乳汁,療疳疾。"
⑦《湖南藥物志》:"清熱,收斂,祛風(fēng),殺蟲。治疝氣。"
⑧《閩東本草》:"潤肺,養(yǎng)陰,益肝,滋腎。治夜盲,盜汗,遺精,腰痛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(鮮者1~2兩);或燉肉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搗敷。
①治遺精:退燒草一兩。燉豬肉服,早晚各服一次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②治老人腎虛遺尿:夜關(guān)門、竹筍子、黑豆、糯米、胡椒。共燉豬小肚子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③治糖尿?。航厝~鐵掃帚鮮全草四兩,酌加雞肉,水燉服;另用鐵莧菜干全草一至二兩,水煎代茶飲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④治大小人流尿:夜關(guān)門,煮綠殼鴨蛋食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⑤治慢性白濁:夜關(guān)門、夢花根、白蘚皮。燉五花肉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⑥治潰瘍?。簽跛幦X,截葉鐵掃帚三錢,仙鶴草一兩。水煎,每日一劑,分二次眼。忌辛辣刺激食物。(《單方驗方調(diào)查資料選編》)
⑦治胃痛,腎炎水腫:鐵掃帚三至五錢(大劑可用一兩)。水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
⑧治勞傷脫力:鐵掃帚根一至二兩。水煎,蜂蜜沖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⑨治神經(jīng)衰弱,白帶過多:鐵掃帚全草或根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⑩治小兒面目發(fā)黃:射干一錢,魚鰍串根三錢,退燒草三錢。以上各藥,均用干的,淘米水煨服。每天三次,一次服藥水一至二兩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⑾治疳瀉:鐵掃帚全草,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⑿治小兒疳積:鮮夜關(guān)門三至五錢。和未沾水的雞肝燉服,連服三至五次。
⒀治小兒疝氣:千里光干的全草五至九錢,瘦豬肉四兩。水煎服。
⒁治痢疾:鮮夜關(guān)門根三至四兩。水煎服。(⑿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⒂治脫肛:干退燒草三兩。燉豬臟頭半斤服,每天早晚各服一次,每次二兩,連湯服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⒃治產(chǎn)后關(guān)節(jié)痛風(fēng):鮮夜關(guān)門根四兩,豬蹄八兩。酒四兩,酌加水煎服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⒄治視力減退:夜關(guān)門全草八兩,車前草一兩五錢,青葙子、天竺子、當(dāng)歸各五錢,枸杞根、菟絲子、女貞子各一兩。煎服。(蘇醫(yī)《中草藥手冊》)
⒅治肝熱迫眼,赤腫疼痛:鮮夜關(guān)門八錢至一兩。酌加冰糖,沖開水,燉一小時,飯后服,日兩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⒆治打傷致小便不通,小腹脹痛:夜關(guān)門一兩,積雪草五錢。酌加水煎,日服二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⒇治刀傷:退燒草,口嚼,敷刀傷處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(21)治乳腫痛:夜關(guān)門沖爛,酒炒,包腫痛處。(《四川中藥圭))
(22)治犬咬、蛇蟲傷,風(fēng)熱,濕毒:鐵掃帚五錢至一兩。水煎,內(nèi)服并外洗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①治療慢性氣管炎
用夜關(guān)門全草2兩(鮮草3兩),加水煎1~2小時,濃縮至100毫升,加白糖適量。每次50毫升,日服2次。10天為一療程。可視病情連服3~4個療程,兩個療程間停藥5天。治療427例,總有效率(包括臨床痊愈或近期控制,以及顯效和好轉(zhuǎn))在80%以上,不論對單純型殘喘息型均有效,病情輕的療效略優(yōu)于重的。夜關(guān)門對于止咳、化痰的效果較顯著,平喘次之;40%左右的病人在治療3~5天后出現(xiàn)療效,部分病例在10天后顯效。副作用不常見,少數(shù)病例出現(xiàn)頭暈、胃不適,或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失眠、口腔粘膜潰爛、多尿等現(xiàn)象,一般不需停藥,3~5天可自行消失。也可以采用夜關(guān)門復(fù)方,但其療效與夜關(guān)門單方似無明顯差異。復(fù)方有兩個:1號方是夜關(guān)門2兩,天門冬、百部各6錢;2號方是夜關(guān)門2兩,棉花根、崗梅各1兩。煎法、服法、療程與單方同。據(jù)臨床觀察,夜關(guān)門單方多療程長期用藥,特別是通過發(fā)病季節(jié)的預(yù)防性用藥,可使一部分病例獲得遠(yuǎn)期治愈。此外,從夜關(guān)門中提出兩個有效單體-咳寧醇和β-谷甾醇,及兩個有效部分-"707"、"607",均曾分別在臨床試用,發(fā)現(xiàn)對止咳、祛痰、平喘都具有速效,多數(shù)在服藥4天內(nèi)顯效??葘幋家枣?zhèn)咳,祛痰效果較明顯,副作用有口干、喉干,唇干等,對心、腎及血液系統(tǒng)無損害作用,但對肝功能是否有一定影響,尚待繼續(xù)觀察;目前己制成片劑,每片60毫克,每次服1片,每日3次。β-谷甾醇亦以鎮(zhèn)咳祛痰作用較好,平喘較差,副作用輕微;每片80毫克,每次1片,日服3次?!瘇707"對咳、痰、喘均有較好作用,以鎮(zhèn)咳、平喘的效果較好,副作用不明顯;每片含量80毫克,每次1片,日服3次。"607"裝入膠囊,每粒300毫克,日服3次,每次1粒,均以10天為一療程。
②治療毒蛇咬傷
取夜關(guān)門及假花生各等量,曬干研粉,加少量淀粉壓片,每片含生藥0.3克。用溫開水送服或研碎后灌服,每次15~20片,每天2~3次。亦可在患者囟門部剃去銅錢大小一塊頭發(fā),局部消毒后用針沿皮下挑刺,使微出血,然后取藥片15~20片壓碎,用溫開水調(diào)成糊狀敷于囟門,包扎固定,每日換藥1~2次,保持濕潤。如有發(fā)熱、惡心、嘔吐,可加獨(dú)活3錢,水煎分2次服。用上法共治療竹葉青蛇咬傷34例,眼鏡蛇咬傷12例,金錢豹咬傷3例,海蛇咬傷1例,蝰蛇咬傷1例,不明蛇種咬傷5例,共56例,無1例死亡,全部治愈。
③治療急性胃炎、痢疾
取夜關(guān)門的根、莖、葉(干品)100克,洗凈切碎,加水1200毫升,文火煎煮濃縮至200毫升過濾;成人每服50毫升,3~4小時1次,必要時日夜連續(xù)服用。兒童、老年人或體弱者可酌情減量。療程1~7日,必要時可延長至2~4周。系統(tǒng)觀察50例,結(jié)果21例在治療1~3日內(nèi)、25例在4~6日內(nèi)癥狀消失或顯著好轉(zhuǎn)。
鐵掃帚、封草、野雞草、菌串子、小首蓿、順暈、掐不齊、千里光、胡蠅翼、半天雷、狐貍嘴、蝗蟲串、閉門草、暗草公母草、鐵馬鞭、退燒草、蛇垮皮、鳳交尾、化食草、三葉公母草、陰陽草、小葉米篩柴、大力王、關(guān)門草、馬尾草、夜閉草、火魚草、石青蓬、穿魚串、串魚草、鐵桿蒿、蛇藥草。
出自《分類草藥性》
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鐵掃帚的全草或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spedeza juncea(L.f.)Pers.var. sericea(Thunb.)Maxim.[Hedysarum junceum L.f.;Lespedeza sericea(Thunb.)Miq.;L.cuneata(Dum.Cours.)G.Don]
采收和儲藏:播種當(dāng)年9-10月結(jié)果盛期收獲1次(留種的可稍遲)。齊地割起,煉去雜質(zhì),曬干,或洗凈鮮用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低山坡路邊及空曠地雜草叢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陜西等地。
鐵掃帚直 立小灌木,高30-100cm。上部有堅韌細(xì)長的分枝。葉互生,三出復(fù)葉;葉柄長約1cm,具柔毛;托葉條形,有3脈;葉片倒披針形,長10-35mm,寬2-5mm,先端截形或微凹,有短尖,基都狹楔形,上面有少數(shù)短毛,下面密被白色柔毛?;▎紊?,或2-4朵叢生葉腋,幾無花梗;小苞片2,狹卵形;花萼淺杯狀,具5裂,齒披針形,被柔毛;花冠碟形,白色,有紫斑,旗瓣中央紫紅色,倒卵形,頂端圓鈍,基部具爪,翼瓣斜長橢圓形,龍骨瓣頂端鈍而偏斜,一側(cè)基部下延成耳,均具爪;雄蕊10,二體;雌蕊線形,花柱細(xì)長,彎曲,柱頭頭狀,子房外有細(xì)毛。莢果斜卵圓形,長寬各約2mm,表面有白色絹毛或近無毛。種子腎圓形,成熟時赭褐色?;ㄆ?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物學(xué)特性 適應(yīng)性較強(qiáng),高山和平壩都可生長,常野生在路邊、河邊和山坡的向陽處,一般排水良好的土壤都可栽培。
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。3-4月播種,整地開1.3m寬的高畦,按行窩距各33cm開窩點(diǎn)播,每窩種子約20粒,施人畜糞水后,蓋火灰。在苗高5cm時勻苗、補(bǔ)苗,每窩留苗4-5株。
田間管理 第2年后,每年在4、6、10月都要中除、追肥1次,肥料可用人畜糞水。約4年后,根蔸衰老,要換地另種。
性狀鑒別 根細(xì)長,條狀,多分枝。莖枝細(xì)長,被微柔毛。三出復(fù)葉互生,密集,多卷曲皺縮,完整小葉線狀楔形,長1-2.5cm;葉端鈍或截形,有小銳尖,在中部以下漸狹;上面無毛,下面被灰色絲毛。短總狀花序腋生,花萼鐘形,蝶形花冠淡黃白色至黃棕色,心部帶紅紫色。莢果卵形,稍斜,長約3mm,棕色,先端有喙。氣微,味苦。
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:上表皮細(xì)胞垂周壁平直或稍彎曲,氣孔甚多,平軸式,或不定式,偶見非腺毛。下表皮細(xì)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或稍彎曲,可見氣孔;非腺毛較多,長90-500μm,直徑8-18μm,壁疣密,細(xì)小,基部為1-2個短細(xì)胞。葉脈處可見眾多草酸鈣方晶。
毒性: 小鼠口服咳寧醇10g/kg、 6075g/kg、7072.5g/kg或靜脈注射咳寧醇6.25g/kg,觀察3天,均無死亡。
種子中含兒茶精(catechin),表兒茶精(epicatechin),黎豆胺(stizolamin)。莖含木質(zhì)素(lignin),鞣毛,多聚酚類和縮合鞣質(zhì)。
葉中含木質(zhì)素,鞣質(zhì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1-三十烷醇(triacontan-1-ol),槲皮素(quercetin),山柰酚(kaempferol),松醇(pinitol),(bian)蓄甙(avicularin),胡桃甙(juglanin),三葉豆甙(trifolin),異牡荊素(isovitexin),異葒草(isoorientin),6,8-二-C-葡萄糖基芹菜素(vicenin-Ⅱ),6,8-二-C葡萄糖基木犀草素(lucenin-2),多聚酚類和縮合鞣質(zhì)。
根中含大豆皂醇(soyasapogenol)B。
夜關(guān)門中還含有截葉鐵掃帚酸鉀(potassium lespedezate),異截葉鐵掃帚酸鉀(potassium isolespedezate),松腦(pine camphor)。
1.止咳作用: 小鼠口服煎劑及從夜關(guān)門中分離出的咳寧醇0.5g生藥、707(主要為黃酮類化合物)5mg或607(主要是酚性物質(zhì),也有少量黃酮類和酸性物質(zhì))10mg,均有顯著的止咳作用(氨水噴霧引咳法)。作用強(qiáng)度約與每鼠服可待因2mg相當(dāng)。但用電刺激麻醉貓喉上神經(jīng)引咳法并不能證明咳寧醇及707有止咳作用,因之其止咳作用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所致。小鼠口服β-谷甾醇500mg/kg,有顯著的鎮(zhèn)咳作用。
2.祛痰作用: 小鼠口服咳寧醇、707或607 75mg時均無明顯祛痰作用(酚紅法),但臨床應(yīng)用確有一定的消痰或祛痰作用。
3.平喘作用: 豚鼠腹腔注射707 100-200mg/kg有明顯的平喘作用(組織胺噴霧法),咳寧醇200mg/kg時效果不明顯。豚鼠離體氣管試驗表明707有抗組織胺作用,有明顯的氨茶堿樣舒張氣管平滑肌的作用,作用時間與氨茶堿相比則較緩慢而持久。
4.對子宮的作用: 根的乙醇提取物對各種有孕動物和經(jīng)已烯雌酚敏化的離體子宮有選擇性興奮作用,對各種未孕動物的離體子宮無明顯作用。
5.抗菌作用: 體外試驗證明全草煎劑在6.25-25%以上濃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雙球菌、甲鏈球菌及卡他球菌均有抑菌作用,707每毫升含5mg以上,對白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含10mg以上對甲鏈球菌有抑制作用。咳寧醇及607對上述各種細(xì)菌均無抑制作用。
肺;肝;腎經(jīng)
苦、澀、涼
咳嗽兼表寒者慎服。
補(bǔ)腎澀精;健脾利濕;補(bǔ)充痰止咳;清熱解毒。主腎虛;遺精;遺尿;尿頻;白濁;帶下;泄瀉;痢疾;水腫;小兒疳積;咳嗽氣喘;跌打損傷;目赤腫痛;癰瘡腫毒;毒蟲咬傷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鮮品30-60g;或燉肉。外用:適量,煎水熏洗,或搗敷。
1.《滇南本草》:治瘡瘍腫毒,散瘡癰。
2.《質(zhì)問本草》:治跌打損傷,煎之而蒸,能散瘀血。
3.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紅崩,白帶,痢癥。
4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益肝,明目,利尿,解熱。
5.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治刀傷,收脫肛,療黃疸,舒筋活血。
6.《四川中藥志》:治虛弱遺尿,男子白濁,女子白帶,陰虛氣弱,通乳汁,療疳疾。
7.《湖南藥物志》:清熱,收斂,祛風(fēng),殺蟲。治疝氣。
8.《閩東本草》:潤肺,養(yǎng)陰,益肝,滋腎。治夜盲,盜汗,遺精,腰痛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茾、馬帚(《爾雅》),三葉草(《滇南本草》),封草(《質(zhì)問本草》),菌串子(《分類草藥性》),野雞草、白馬鞭、趙公鞭、野辟汗草、鐵線八草(《國產(chǎn)牧草植物》),蛇倒退、蛇退草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千里光、胡蠅翼、半天雷、狐貍咀、蝗蟲串、閉門草、暗草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公母草、鐵馬鞭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,退燒草、小種夜關(guān)門、蛇脫殼、一枝箭、一炷香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,胡流串,千里及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,蛇垮皮(《四川中藥志》),風(fēng)交尾、化食草(《湖南藥物志》),白關(guān)門草、光門竹、夜合草(《閩東本
出處《分類草藥性》
來源為豆科植物截葉鐵掃帚的全草或帶根全草。9~10月采收,鮮用或曬干用。
生境分布生于山坡、荒地或路邊。分布東北、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截葉鐵掃帚,又名:絹毛胡枝子、小葉胡枝子。
直立小灌木,高達(dá)1米。枝細(xì)長,薄被微柔毛。3出復(fù)葉互生,密集,葉柄極短,長不及2毫米;小葉極小,線狀楔形,長4~10毫米,先端鈍或截形,有小銳尖,在中部以下漸狹,上面通常近禿凈,下面被灰色絲毛。花1~4朵生于葉腋,具極短的柄;小苞片卵形;萼長3~4毫米,深5裂,裂片線狀錐尖,被柔毛;花冠蝶形,黃白色,有紫斑,生于下部花束的,常無花瓣;旗瓣橢圓形,有爪,龍骨瓣不甚彎曲;雄蕊10,2體;雌蕊1,子房上位,花柱內(nèi)曲,柱頭小,頂生。莢果細(xì)小,無柄,長約3毫米,薄被絲毛?;ㄆ?~9月。果期10月。
化學(xué)成分含蒎立醇、黃酮類、酚性成分、鞣質(zhì)以及β-谷甾醇。
藥理作用①止咳作用
小鼠口服煎劑及從夜關(guān)門中分離出的咳寧醇0.5克生藥、"707"(主要為黃酮類化合物)5毫克或"607"(主要是酚性物質(zhì),也有少量黃酮類和酸性物質(zhì))10毫克,均有顯著的止咳作用(氨水噴霧引咳法)。作用強(qiáng)度約與每鼠服可待因2毫克相當(dāng)。但用電刺激麻醉貓喉上神經(jīng)引咳法并不能證明咳寧醇及"707"有止咳作用,因之其止咳作用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所致。小鼠口服β-谷甾醇500毫克/公斤,有顯著的鎮(zhèn)咳作用。
②祛痰作用
小鼠口服咳寧醇、"707"或"607"75毫克時均無明顯祛痰作用(酚紅法),但臨床應(yīng)用確有一定的消痰或祛痰作用。
③平喘作用
豚鼠腹腔注射"707"100~200毫克/公斤有明顯的平喘作用(組織胺噴霧法),咳寧醇200毫克/公斤時效果不明顯。豚鼠離體氣管試驗表明"707"有抗組織胺作用;有明顯的氨茶堿樣舒張氣管平滑肌的作用,作用時間與氨茶堿相比則較緩慢而持久。
④對子宮的作用
根的乙醇提取物對各種有孕動物和經(jīng)已烯雌酚敏化的離體子宮有選擇性興奮作用,對各種未孕動物的離體子宮無明顯作用。
⑤抗菌作用
體外試驗證明全草煎劑在6.25~25%以上濃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雙球菌、甲鏈球菌及卡他球菌均有抑菌作用,"707"每毫升含5毫克以上,對白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含10毫克以上對甲鏈球菌有抑制作用??葘幋技?607"對上述各種細(xì)菌均無抑制作用。
歸經(jīng)《閩東本草》:"入肺、肝、腎三經(jīng)。"
性味苦辛,涼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微溫,味辛微苦。"
②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苦辛,微寒。"
③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溫,味淡,無毒。"
④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:"辛微苦,平。"
功能主治補(bǔ)肝腎,益肺陰,散瘀消腫。治遺精,遺尿,白濁,白帶,哮喘,胃痛,勞傷,小兒疳積,瀉痢,跌打損傷,視力減退,目赤,乳癰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瘡瘍腫毒,散瘡癰。"
②《質(zhì)問本草》:"治跌打損傷,煎之而蒸,能散瘀血。"
③《分類草藥性》:"治紅崩,白帶,痢癥。。
④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益肝,明目,利尿,解熱。"
⑤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治刀傷,收脫肛,療黃疸,舒筋活血。"
⑥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虛弱遺尿,男子白濁,女子白帶,陰虛氣弱,通乳汁,療疳疾。"
⑦《湖南藥物志》:"清熱,收斂,祛風(fēng),殺蟲。治疝氣。"
⑧《閩東本草》:"潤肺,養(yǎng)陰,益肝,滋腎。治夜盲,盜汗,遺精,腰痛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(鮮者1~2兩);或燉肉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搗敷。
復(fù)方①治遺精:退燒草一兩。燉豬肉服,早晚各服一次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②治老人腎虛遺尿:夜關(guān)門、竹筍子、黑豆、糯米、胡椒。共燉豬小肚子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③治糖尿?。航厝~鐵掃帚鮮全草四兩,酌加雞肉,水燉服;另用鐵莧菜干全草一至二兩,水煎代茶飲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④治大小人流尿:夜關(guān)門,煮綠殼鴨蛋食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⑤治慢性白濁:夜關(guān)門、夢花根、白蘚皮。燉五花肉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⑥治潰瘍?。簽跛幦X,截葉鐵掃帚三錢,仙鶴草一兩。水煎,每日一劑,分二次眼。忌辛辣刺激食物。(《單方驗方調(diào)查資料選編》)
⑦治胃痛,腎炎水腫:鐵掃帚三至五錢(大劑可用一兩)。水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
⑧治勞傷脫力:鐵掃帚根一至二兩。水煎,蜂蜜沖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⑨治神經(jīng)衰弱,白帶過多:鐵掃帚全草或根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⑩治小兒面目發(fā)黃:射干一錢,魚鰍串根三錢,退燒草三錢。以上各藥,均用干的,淘米水煨服。每天三次,一次服藥水一至二兩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⑾治疳瀉:鐵掃帚全草,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⑿治小兒疳積:鮮夜關(guān)門三至五錢。和未沾水的雞肝燉服,連服三至五次。
⒀治小兒疝氣:千里光干的全草五至九錢,瘦豬肉四兩。水煎服。
⒁治痢疾:鮮夜關(guān)門根三至四兩。水煎服。(⑿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⒂治脫肛:干退燒草三兩。燉豬臟頭半斤服,每天早晚各服一次,每次二兩,連湯服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⒃治產(chǎn)后關(guān)節(jié)痛風(fēng):鮮夜關(guān)門根四兩,豬蹄八兩。酒四兩,酌加水煎服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⒄治視力減退:夜關(guān)門全草八兩,車前草一兩五錢,青葙子、天竺子、當(dāng)歸各五錢,枸杞根、菟絲子、女貞子各一兩。煎服。(蘇醫(yī)《中草藥手冊》)
⒅治肝熱迫眼,赤腫疼痛:鮮夜關(guān)門八錢至一兩。酌加冰糖,沖開水,燉一小時,飯后服,日兩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⒆治打傷致小便不通,小腹脹痛:夜關(guān)門一兩,積雪草五錢。酌加水煎,日服二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⒇治刀傷:退燒草,口嚼,敷刀傷處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(21)治乳腫痛:夜關(guān)門沖爛,酒炒,包腫痛處。(《四川中藥圭))
(22)治犬咬、蛇蟲傷,風(fēng)熱,濕毒:鐵掃帚五錢至一兩。水煎,內(nèi)服并外洗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臨床應(yīng)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
用夜關(guān)門全草2兩(鮮草3兩),加水煎1~2小時,濃縮至100毫升,加白糖適量。每次50毫升,日服2次。10天為一療程。可視病情連服3~4個療程,兩個療程間停藥5天。治療427例,總有效率(包括臨床痊愈或近期控制,以及顯效和好轉(zhuǎn))在80%以上,不論對單純型殘喘息型均有效,病情輕的療效略優(yōu)于重的。夜關(guān)門對于止咳、化痰的效果較顯著,平喘次之;40%左右的病人在治療3~5天后出現(xiàn)療效,部分病例在10天后顯效。副作用不常見,少數(shù)病例出現(xiàn)頭暈、胃不適,或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失眠、口腔粘膜潰爛、多尿等現(xiàn)象,一般不需停藥,3~5天可自行消失。也可以采用夜關(guān)門復(fù)方,但其療效與夜關(guān)門單方似無明顯差異。復(fù)方有兩個:1號方是夜關(guān)門2兩,天門冬、百部各6錢;2號方是夜關(guān)門2兩,棉花根、崗梅各1兩。煎法、服法、療程與單方同。據(jù)臨床觀察,夜關(guān)門單方多療程長期用藥,特別是通過發(fā)病季節(jié)的預(yù)防性用藥,可使一部分病例獲得遠(yuǎn)期治愈。此外,從夜關(guān)門中提出兩個有效單體-咳寧醇和β-谷甾醇,及兩個有效部分-"707"、"607",均曾分別在臨床試用,發(fā)現(xiàn)對止咳、祛痰、平喘都具有速效,多數(shù)在服藥4天內(nèi)顯效??葘幋家枣?zhèn)咳,祛痰效果較明顯,副作用有口干、喉干,唇干等,對心、腎及血液系統(tǒng)無損害作用,但對肝功能是否有一定影響,尚待繼續(xù)觀察;目前己制成片劑,每片60毫克,每次服1片,每日3次。β-谷甾醇亦以鎮(zhèn)咳祛痰作用較好,平喘較差,副作用輕微;每片80毫克,每次1片,日服3次?!瘇707"對咳、痰、喘均有較好作用,以鎮(zhèn)咳、平喘的效果較好,副作用不明顯;每片含量80毫克,每次1片,日服3次。"607"裝入膠囊,每粒300毫克,日服3次,每次1粒,均以10天為一療程。
②治療毒蛇咬傷
取夜關(guān)門及假花生各等量,曬干研粉,加少量淀粉壓片,每片含生藥0.3克。用溫開水送服或研碎后灌服,每次15~20片,每天2~3次。亦可在患者囟門部剃去銅錢大小一塊頭發(fā),局部消毒后用針沿皮下挑刺,使微出血,然后取藥片15~20片壓碎,用溫開水調(diào)成糊狀敷于囟門,包扎固定,每日換藥1~2次,保持濕潤。如有發(fā)熱、惡心、嘔吐,可加獨(dú)活3錢,水煎分2次服。用上法共治療竹葉青蛇咬傷34例,眼鏡蛇咬傷12例,金錢豹咬傷3例,海蛇咬傷1例,蝰蛇咬傷1例,不明蛇種咬傷5例,共56例,無1例死亡,全部治愈。
③治療急性胃炎、痢疾
取夜關(guān)門的根、莖、葉(干品)100克,洗凈切碎,加水1200毫升,文火煎煮濃縮至200毫升過濾;成人每服50毫升,3~4小時1次,必要時日夜連續(xù)服用。兒童、老年人或體弱者可酌情減量。療程1~7日,必要時可延長至2~4周。系統(tǒng)觀察50例,結(jié)果21例在治療1~3日內(nèi)、25例在4~6日內(nèi)癥狀消失或顯著好轉(zhuǎn)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夜關(guān)門拼音注音Yè Guān Mén別名鐵掃帚、封草、野雞草、菌串子、小首蓿、順暈、掐不齊、千里光、胡蠅翼、半天雷、狐貍嘴、蝗蟲串、閉門草、暗草公母草、鐵馬鞭、退燒草、蛇垮皮、鳳交尾、化食草、三葉公母草、陰陽草、小葉米篩柴、大力王、關(guān)門草、馬尾草、夜閉草、火魚草、石青蓬、穿魚串、串魚草、鐵桿蒿、蛇藥草。
英文名Crneate Lespedeza, Herb of Cuneate Lespedeza出處出自《分類草藥性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鐵掃帚的全草或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spedeza juncea(L.f.)Pers.var. sericea(Thunb.)Maxim.[Hedysarum junceum L.f.;Lespedeza sericea(Thunb.)Miq.;L.cuneata(Dum.Cours.)G.Don]
采收和儲藏:播種當(dāng)年9-10月結(jié)果盛期收獲1次(留種的可稍遲)。齊地割起,煉去雜質(zhì),曬干,或洗凈鮮用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低山坡路邊及空曠地雜草叢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陜西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鐵掃帚直 立小灌木,高30-100cm。上部有堅韌細(xì)長的分枝。葉互生,三出復(fù)葉;葉柄長約1cm,具柔毛;托葉條形,有3脈;葉片倒披針形,長10-35mm,寬2-5mm,先端截形或微凹,有短尖,基都狹楔形,上面有少數(shù)短毛,下面密被白色柔毛?;▎紊?,或2-4朵叢生葉腋,幾無花梗;小苞片2,狹卵形;花萼淺杯狀,具5裂,齒披針形,被柔毛;花冠碟形,白色,有紫斑,旗瓣中央紫紅色,倒卵形,頂端圓鈍,基部具爪,翼瓣斜長橢圓形,龍骨瓣頂端鈍而偏斜,一側(cè)基部下延成耳,均具爪;雄蕊10,二體;雌蕊線形,花柱細(xì)長,彎曲,柱頭頭狀,子房外有細(xì)毛。莢果斜卵圓形,長寬各約2mm,表面有白色絹毛或近無毛。種子腎圓形,成熟時赭褐色?;ㄆ?-9月,果期9-11月。
栽培生物學(xué)特性 適應(yīng)性較強(qiáng),高山和平壩都可生長,常野生在路邊、河邊和山坡的向陽處,一般排水良好的土壤都可栽培。
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。3-4月播種,整地開1.3m寬的高畦,按行窩距各33cm開窩點(diǎn)播,每窩種子約20粒,施人畜糞水后,蓋火灰。在苗高5cm時勻苗、補(bǔ)苗,每窩留苗4-5株。
田間管理 第2年后,每年在4、6、10月都要中除、追肥1次,肥料可用人畜糞水。約4年后,根蔸衰老,要換地另種。
性狀性狀鑒別 根細(xì)長,條狀,多分枝。莖枝細(xì)長,被微柔毛。三出復(fù)葉互生,密集,多卷曲皺縮,完整小葉線狀楔形,長1-2.5cm;葉端鈍或截形,有小銳尖,在中部以下漸狹;上面無毛,下面被灰色絲毛。短總狀花序腋生,花萼鐘形,蝶形花冠淡黃白色至黃棕色,心部帶紅紫色。莢果卵形,稍斜,長約3mm,棕色,先端有喙。氣微,味苦。
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:上表皮細(xì)胞垂周壁平直或稍彎曲,氣孔甚多,平軸式,或不定式,偶見非腺毛。下表皮細(xì)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或稍彎曲,可見氣孔;非腺毛較多,長90-500μm,直徑8-18μm,壁疣密,細(xì)小,基部為1-2個短細(xì)胞。葉脈處可見眾多草酸鈣方晶。
毒性毒性: 小鼠口服咳寧醇10g/kg、 6075g/kg、7072.5g/kg或靜脈注射咳寧醇6.25g/kg,觀察3天,均無死亡。
化學(xué)成分種子中含兒茶精(catechin),表兒茶精(epicatechin),黎豆胺(stizolamin)。莖含木質(zhì)素(lignin),鞣毛,多聚酚類和縮合鞣質(zhì)。
葉中含木質(zhì)素,鞣質(zhì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1-三十烷醇(triacontan-1-ol),槲皮素(quercetin),山柰酚(kaempferol),松醇(pinitol),(bian)蓄甙(avicularin),胡桃甙(juglanin),三葉豆甙(trifolin),異牡荊素(isovitexin),異葒草(isoorientin),6,8-二-C-葡萄糖基芹菜素(vicenin-Ⅱ),6,8-二-C葡萄糖基木犀草素(lucenin-2),多聚酚類和縮合鞣質(zhì)。
根中含大豆皂醇(soyasapogenol)B。
夜關(guān)門中還含有截葉鐵掃帚酸鉀(potassium lespedezate),異截葉鐵掃帚酸鉀(potassium isolespedezate),松腦(pine camphor)。
藥理作用1.止咳作用: 小鼠口服煎劑及從夜關(guān)門中分離出的咳寧醇0.5g生藥、707(主要為黃酮類化合物)5mg或607(主要是酚性物質(zhì),也有少量黃酮類和酸性物質(zhì))10mg,均有顯著的止咳作用(氨水噴霧引咳法)。作用強(qiáng)度約與每鼠服可待因2mg相當(dāng)。但用電刺激麻醉貓喉上神經(jīng)引咳法并不能證明咳寧醇及707有止咳作用,因之其止咳作用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所致。小鼠口服β-谷甾醇500mg/kg,有顯著的鎮(zhèn)咳作用。
2.祛痰作用: 小鼠口服咳寧醇、707或607 75mg時均無明顯祛痰作用(酚紅法),但臨床應(yīng)用確有一定的消痰或祛痰作用。
3.平喘作用: 豚鼠腹腔注射707 100-200mg/kg有明顯的平喘作用(組織胺噴霧法),咳寧醇200mg/kg時效果不明顯。豚鼠離體氣管試驗表明707有抗組織胺作用,有明顯的氨茶堿樣舒張氣管平滑肌的作用,作用時間與氨茶堿相比則較緩慢而持久。
4.對子宮的作用: 根的乙醇提取物對各種有孕動物和經(jīng)已烯雌酚敏化的離體子宮有選擇性興奮作用,對各種未孕動物的離體子宮無明顯作用。
5.抗菌作用: 體外試驗證明全草煎劑在6.25-25%以上濃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雙球菌、甲鏈球菌及卡他球菌均有抑菌作用,707每毫升含5mg以上,對白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含10mg以上對甲鏈球菌有抑制作用。咳寧醇及607對上述各種細(xì)菌均無抑制作用。
歸經(jīng)肺;肝;腎經(jīng)
性味苦、澀、涼
注意咳嗽兼表寒者慎服。
功能主治補(bǔ)腎澀精;健脾利濕;補(bǔ)充痰止咳;清熱解毒。主腎虛;遺精;遺尿;尿頻;白濁;帶下;泄瀉;痢疾;水腫;小兒疳積;咳嗽氣喘;跌打損傷;目赤腫痛;癰瘡腫毒;毒蟲咬傷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鮮品30-60g;或燉肉。外用:適量,煎水熏洗,或搗敷。
各家論述1.《滇南本草》:治瘡瘍腫毒,散瘡癰。
2.《質(zhì)問本草》:治跌打損傷,煎之而蒸,能散瘀血。
3.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紅崩,白帶,痢癥。
4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益肝,明目,利尿,解熱。
5.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治刀傷,收脫肛,療黃疸,舒筋活血。
6.《四川中藥志》:治虛弱遺尿,男子白濁,女子白帶,陰虛氣弱,通乳汁,療疳疾。
7.《湖南藥物志》:清熱,收斂,祛風(fēng),殺蟲。治疝氣。
8.《閩東本草》:潤肺,養(yǎng)陰,益肝,滋腎。治夜盲,盜汗,遺精,腰痛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