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扁豆子、苜蓿草、野苜蓿
豆科花苜蓿Trigonella ruthenica L.,以全草入藥。
東北、華北、內(nèi)蒙古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。
清熱解毒,止咳,止血。藏醫(yī)配其他藥物治療發(fā)燒,肺熱咳嗽,赤痢。外用消炎止血。
奇爾克、納林-胡岑格(蒙名),布斯項(xiàng)(藏名)。
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
為豆科植物花苜蓿的全草。6~7月采,洗凈,去殘葉、須根,晾干。
生于沙地、渠邊、路旁、田埂、山坡。分布遼寧、吉林、甘肅、陜西、青海、內(nèi)蒙古、四川等地。
花苜蓿,又名:扁豆子、野苜蓿。
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30~100厘米。主根較粗長。莖、枝四棱形,有白色柔毛。葉具3小葉,中間小葉卵形、狹卵形或倒卵形,長5~12毫米,寬3~7毫米,先端圓形或截形,微凹或有小尖頭,邊緣有鋸齒,側(cè)生小葉略??;葉柄長約5毫米,有白色柔毛;托葉披針形。總狀花序腋生,長12~20毫米,有花3~8朵;花?。换üiL約1毫米;萼簡鐘狀,長約4毫米,萼齒三角形,被白色柔毛;花冠黃色,有紫紋。莢果扁平,矩圓形,長7~10毫米,寬約5毫米,表面有橫紋,先端短尖。種子2~4個,矩形。黃褐色。
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"苦,寒。"
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"退燒,消炎,止血。內(nèi)服治肺熱咳嗽,赤痢。外用消炎,止血。"
內(nèi)服:煎湯。外用:熬膏涂。
奇爾克、納林-胡岑格、布斯項(xiàng)、扁豆子,野苜蓿。
出自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。
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花苜蓿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igonella ruthenica L.[Medicago ruthenica Ledeb.]
采收和儲藏:6-7月采收全草,洗凈,除去殘葉、須根,晾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沙地、渠邊、路旁、田埂、山坡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。
花苜蓿 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主根粗壯。莖上升或直立,四棱形,有白色柔毛。三出復(fù)葉;頂生小葉片卵形、狹卵形或倒卵形,長5-12mm,寬3-7mm;先端圓形或截形,微凹或有小尖頭,邊緣有鋸齒,側(cè)生小葉較小,葉柄長約5mm,有白色柔毛;托葉披針形,基部具牙齒或裂片,有伏毛??偁罨ㄐ蚰z生,長12-20mm,有花3-8朵,花小,花梗短,約1mm;花萼鐘狀,長約3mm,萼齒三角形,被白柔毛,花冠蝶形,黃色,具紫紋,旗瓣長圓狀倒卵形,先端微缺,翼瓣近長圓形,朱端圓而寬,基部具長爪和耳,龍骨瓣較短;雄蕊二體。莢果扁平,長圓形,長7-10mm,寬約5mm,表面有網(wǎng)紋,頂部有彎曲的短喙。種子2-6顆,黃褐色。花期7-8月,果期8-10月。
性狀鑒別 全草長20-80cm。主根粗壯,須根多已除去。莖多分枝,具四棱,有稀疏的類白色短柔毛。三出復(fù)葉;托葉披針形,基部有牙齒或裂片,有伏毛;小葉3,多皺縮或脫落,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,長0.5-1.5cm,寬1.5-4mm,邊緣具鋸齒,葉脈明顯,有短柄。氣微,味淡。
肝;肺;胃;大腸經(jīng)
苦;寒
清熱解毒;止咳;止血。主發(fā)熱;咳嗽;痢疾;外傷出血
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熬膏涂。
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退燒,消炎,止血。內(nèi)服治肺熱咳嗽,赤痢。外用消炎,止血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扁豆子、苜蓿草、野苜蓿
來源豆科花苜蓿Trigonella ruthenica L.,以全草入藥。
生境分布東北、華北、內(nèi)蒙古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。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止咳,止血。藏醫(yī)配其他藥物治療發(fā)燒,肺熱咳嗽,赤痢。外用消炎止血。
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花苜蓿拼音注音Huā Mù Xu別名奇爾克、納林-胡岑格(蒙名),布斯項(xiàng)(藏名)。
出處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
來源為豆科植物花苜蓿的全草。6~7月采,洗凈,去殘葉、須根,晾干。
生境分布生于沙地、渠邊、路旁、田埂、山坡。分布遼寧、吉林、甘肅、陜西、青海、內(nèi)蒙古、四川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花苜蓿,又名:扁豆子、野苜蓿。
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30~100厘米。主根較粗長。莖、枝四棱形,有白色柔毛。葉具3小葉,中間小葉卵形、狹卵形或倒卵形,長5~12毫米,寬3~7毫米,先端圓形或截形,微凹或有小尖頭,邊緣有鋸齒,側(cè)生小葉略??;葉柄長約5毫米,有白色柔毛;托葉披針形。總狀花序腋生,長12~20毫米,有花3~8朵;花?。换üiL約1毫米;萼簡鐘狀,長約4毫米,萼齒三角形,被白色柔毛;花冠黃色,有紫紋。莢果扁平,矩圓形,長7~10毫米,寬約5毫米,表面有橫紋,先端短尖。種子2~4個,矩形。黃褐色。
性味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"退燒,消炎,止血。內(nèi)服治肺熱咳嗽,赤痢。外用消炎,止血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。外用:熬膏涂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花苜蓿拼音注音Huā Mù Xu別名奇爾克、納林-胡岑格、布斯項(xiàng)、扁豆子,野苜蓿。
英文名Herb of Russian Fenugreek出處出自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花苜蓿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igonella ruthenica L.[Medicago ruthenica Ledeb.]
采收和儲藏:6-7月采收全草,洗凈,除去殘葉、須根,晾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沙地、渠邊、路旁、田埂、山坡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。
原形態(tài)花苜蓿 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主根粗壯。莖上升或直立,四棱形,有白色柔毛。三出復(fù)葉;頂生小葉片卵形、狹卵形或倒卵形,長5-12mm,寬3-7mm;先端圓形或截形,微凹或有小尖頭,邊緣有鋸齒,側(cè)生小葉較小,葉柄長約5mm,有白色柔毛;托葉披針形,基部具牙齒或裂片,有伏毛??偁罨ㄐ蚰z生,長12-20mm,有花3-8朵,花小,花梗短,約1mm;花萼鐘狀,長約3mm,萼齒三角形,被白柔毛,花冠蝶形,黃色,具紫紋,旗瓣長圓狀倒卵形,先端微缺,翼瓣近長圓形,朱端圓而寬,基部具長爪和耳,龍骨瓣較短;雄蕊二體。莢果扁平,長圓形,長7-10mm,寬約5mm,表面有網(wǎng)紋,頂部有彎曲的短喙。種子2-6顆,黃褐色。花期7-8月,果期8-10月。
性狀性狀鑒別 全草長20-80cm。主根粗壯,須根多已除去。莖多分枝,具四棱,有稀疏的類白色短柔毛。三出復(fù)葉;托葉披針形,基部有牙齒或裂片,有伏毛;小葉3,多皺縮或脫落,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,長0.5-1.5cm,寬1.5-4mm,邊緣具鋸齒,葉脈明顯,有短柄。氣微,味淡。
歸經(jīng)肝;肺;胃;大腸經(jīng)
性味苦;寒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;止咳;止血。主發(fā)熱;咳嗽;痢疾;外傷出血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熬膏涂。
各家論述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退燒,消炎,止血。內(nèi)服治肺熱咳嗽,赤痢。外用消炎,止血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