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老婆子針線

    拼音注音Lǎo Po Zǐ Zhēn Xiàn別名

    粘人裙(《中國藥植志》),毒蛆草(《中國土農(nóng)藥志》),一馬光(《陜西植藥調(diào)查》),一抹光、一掃光、小青(《貴州草藥》),藥蛆、麻荊芥(《中藥通報》3(6):250,1957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峨嵋藥植》

    來源

    為透骨草科植物透骨草全草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林下或林邊陰濕處。分布東北、華北及長江流域各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30~80厘米。莖四棱形,淡紫色,具倒生短毛及紫條紋,節(jié)部膨大。單葉對生;卵狀長橢圓形,長5~10厘米,寬4~7厘米,先端短尖或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具鈍圓鋸齒,兩面脈上有短毛;葉柄長0.5~3厘米。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長10~20厘米;苞片及小苞片鉆狀;花疏生,有短柄;萼筒狀,具5棱,長3~6毫米,上唇3齒呈芒狀鉤,下唇2齒較短,無芒;花冠筒狀,粉紅色或白色,長約5毫米,裂為唇形,上唇2淺裂,下唇3裂;雄蕊4,2強,著生于花冠筒部;子房上位,1室,花柱頂生,柱頭2裂。瘦果包于宿萼內(nèi),長8~10毫米。花期6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根含木脂體成分透骨草靈-Ⅱ及有殺蟲作用的乙酸透骨草醇酯等。

    性味

    《貴州草藥》:"根:性涼,味苦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解毒殺蟲。治疥瘡,黃水瘡,瘡毒感染發(fā)熱。

    ①《峨嵋藥植》:"搽治瘡毒。"

    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"解毒清熱,治黃水瘡,疥瘡及蟲瘡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搗敷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內(nèi)服:根:煎湯,0.5~1兩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瘡毒:老婆子針線搗爛,加豬油及花椒粉末調(diào)搽。(《峨嵋藥植》)

    ②治黃水瘡:老婆子針線、黃蔗葉.搗絨,涂。

    ③治疥瘡:老婆子針線、花椒、木鱉子、冰片、黃柏、硫黃。共為末,麻油調(diào)涂。

    ④治蟲瘡:老婆子針線、雄黃、花椒、硫黃。共研細,調(diào)豬油搽。(②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藥志》)

    ⑤治瘡毒發(fā)燒:一抹光根五錢至一兩,煎水服。(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Dù Juān Huā別名白花杜鵑、白映山紅來源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白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. Don,以根及花入藥。秋末采根,夏初采花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辛、酸,溫。功能主治止咳,固精,止帶。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葉拼音注音Bái Yánɡ Yè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葉。功能主治《綱目》:“治齲齒,煎水含漱。又治骨疽久發(fā),骨從中出,頻搗敷之?!皬?fù)方治臆瘡?fù)龋喊讞钚氯~,用手指打數(shù)十下,使葉熟軟,以背面貼患處,每個瘡面貼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枝。功能主治《綱目》:“消腹痛,治吻瘡。“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浸酒。外用:燒汁涂。復(fù)方①治腹脹滿堅如石,積年不損者:白楊東南枝,去蒼皮,護風(fēng)細銼五升,熬令黃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別名響葉楊出處《云南中草藥選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團葉楊的皮及葉。秋季采集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向陽的山坡疏林中。分布于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喬木,高5~10米。樹皮灰白色,枝圓棒狀,棕色或灰棕色,幼時有柔毛。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樹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別名白楊皮(《分類草藥性》)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根皮。春季采挖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楊樹皮“條。性味苦,平。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“性澀,微苦。“②《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