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紅藥子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紅藥子拼音注音Hónɡ Yào Zǐ別名

    紅要子、白藥子[西北]、金蕎仁

    來源

    為蓼科翼蓼屬植物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 Damm. et Diels,以塊根入藥。秋季采挖,除去莖葉及須根,洗凈切片曬干。

    注意

    2~5錢;外用適量,搗爛敷患處,或研粉用油調(diào)涂患處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酸、苦、澀,涼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清熱,解毒,止血,止痛。用于腸炎,痢疾,腰腿痛,便血,崩漏;外用治燒燙傷,瘡癤,狂犬咬傷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紅藥子拼音注音Hónɡ Yào Zǐ別名

    紅藥、赤藥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朱砂七、黃藥子、朱砂蓮、猴血七、血三七、毛葫蘆(《陜西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蓼科植物毛脈蓼塊根。全年可采,挖出后,除去莖葉、須根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坡路旁、溝邊、灘地及亂石堆中分布我國西北、東北和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。產(chǎn)陜西、甘肅、河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蔓性草本。根狀莖膨大成塊狀,木質(zhì)。莖細長,中空,綠紫色,先端分枝。托葉鞘膜質(zhì),褐色,近乎透明。葉互生;葉柄長0.5~5厘米,上面具溝,下面具粘質(zhì)乳頭狀突起或具微小纖毛;葉片長圓狀橢圓形,長6~11厘米,寬3~6厘米,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;花具明顯小梗;花被白色或淡紫色,5裂,外側(cè)裂片中脈具翅;雄蕊8;子房三棱狀,柱頭3,盾狀。小堅果三棱形,黑紫色,為擴大的膜質(zhì)翅的花被所包?;ㄆ谙募尽?/p>性狀

    干燥塊根,外皮棕褐色,緊貼,不易剝離。根頭部常有殘莖疤痕,堅硬,不易破碎。商品常橫切成塊,徑3~6厘米,厚0.8~2.5厘米。斷面凹凸不平,土黃色或黃棕色,鮮根斷面橘紅色或粉紅色;有時呈現(xiàn)如何首烏之異形維管束,并有細條狀淡黃色紋理。味微香而不苦,嚼之唾液染成黃色,粉末遇堿液立顯紫紅色反應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其中所含之朱砂蓮甲素(即大黃素)、朱砂蓮乙素用試管法雙倍順序稀釋,最后滴入菌液轉(zhuǎn)種平板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、綠膿桿菌、弗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。朱砂蓮水浸液對多種呼吸道及腸道病毒有廣譜的抗病毒作用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微澀,性涼。

    注意

    孕婦慎用。(性味以下出《陜西中草藥》)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生用:抗菌消炎,順氣活血,涼血止血,鎮(zhèn)靜解痙,止痛,止瀉,促進潰瘍愈合;鹽制者補腎,醋制者止血,堿制者健胃。治扁桃體炎,腸炎,胃炎,潰瘍病,菌痢,膽道蛔蟲癥,外傷感染,蜂窩織炎,癰癤,膿痂疹,泌尿系感染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崩漏,外傷出血,吐血,衄血,便血,跌打損傷,風濕腰腿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生品0.5~2錢(制品3~4錢);或泡酒、研粉沖服。外用:研粉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產(chǎn)后血運,四肢冰冷,唇青腹脹,昏迷:紅藥子一兩,頭紅花一錢。水二盞,煎一盞服,大小便利。血自下也。(《禹講師經(jīng)驗方》)

    ②治急性胃痛:朱砂七(生品)二錢。研粉,酒沖服。

    ③治急性菌?。褐焐捌撸ㄉ费蟹郏┟看纹叻?。溫開水沖服,每日三至四次,可連服七日。

    ④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氣血積塊及腹痛:朱砂七(醋煮透)三至四錢。水煎服。

    ⑤治崩漏:朱砂七(醋炒)三至四慎,水煎服。

    ⑥治吐血、衄血、便血:朱砂七、白茅根、構(gòu)白皮、地骨皮各四錢。黃酒煎服。(②方以下出《陜西中草藥》)

    臨床應用

    ①治療急性菌痢

    將朱砂蓮制威片劑,每片0.25克。成人每次0.5~1克,第1、2天每4小時服1次,以后每日4次。治療110例,治愈61例,好轉(zhuǎn)33例,無效16例。體溫一般于24小時內(nèi)恢復正常。膿血便在2~3天后減少或消失。最快的服藥3天,一般7天可獲痊愈。細菌培養(yǎng)22例,陽性9例,復查8例,7例于6天轉(zhuǎn)陰,1例于9天轉(zhuǎn)陰。個別病人愈后有復發(fā)。在痊愈的61例患者中,25例仍有輕摩的腹痛感。服藥期間未發(fā)現(xiàn)副作用。

    ②治療上呼吸道感染

    服朱砂蓮粉或片,每次2克,每日4次;或10%煎液每次20毫升,每日4次。治療32例,顯效16例,有效14例,無效2例。另有用朱砂蓮甲素(每片0.2克),每次1片,日服4次,每次與碳酸氫鈉0.5克同服。治療肺炎、支氣管炎、扁桃體炎共24例,均有效果。

    ③其他

    某些地區(qū)應用本品治療胃脘痛、瘡毒、外傷感染等癥。用量:1~2錢,水煎服;或配成20~30%軟膏、1%水溶液供外用。副作用有腹脹、惡心、嘔吐,手麻等,停藥后即可消失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紅藥子拼音注音Hónɡ Yào Zǐ別名

    紅藥、赤藥、朱砂七、黃藥子、朱砂蓮、猴血七、血三七、毛葫蘆、雄黃連、醫(yī)饅頭、散血蛋、雞血蓮、點血、血

    英文名Ciliatenerve Knotweed Root, Root of Ciliatenerve Knotweed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毛脈蓼的塊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gonum ciliinerve ( Nakai) Ohwi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除去莖葉、須根、洗凈、切片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路邊、灘地或亂石石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西北和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毛脈蓼,多年生蔓性草本。根狀莖膨大成塊狀,木質(zhì)。莖細長,中空,綠紫色,先端分枝。托葉鞘膜質(zhì),褐色,近乎透明。葉互生;葉柄長0.5-5cm,上面具溝,下面具粘質(zhì)乳頭狀突起或具微小纖毛;葉片長圓狀橢圓形,長6-11cm,寬3-6cm,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;花具明顯小梗;花被白色或淡紫色,5裂,外側(cè)裂片中脈具翅;雄蕊8,子房三棱狀,柱頭3,盾狀。小堅果三棱形,黑紫色,為擴大的膜質(zhì)翅的花被所包。花期夏季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,塊根呈不規(guī)則塊狀,或略呈圓柱形,長8-15cm,或更長,直徑3-7cm,表面棕黃色,或略呈圓柱形,長8-15cm,或更長,直徑3-7cm,表面棕黃色。根頭部有多數(shù)莖基呈疙瘩狀。質(zhì)極堅硬,難折斷,剖面深黃色。根頭部有多數(shù)莖基呈疙瘩狀。質(zhì)極堅硬,難折斷,剖面深黃色。木質(zhì)深淺黃色呈環(huán)狀,近髓部另有分散的淺黃色木質(zhì)部束。氣微,味苦。

    顯微鑒別,塊根切面:木栓層為10數(shù)列深棕色木栓細胞。栓內(nèi)層為4-5列細胞;皮層較薄。韌皮部寬廣,韌皮束呈條狀,稍彎曲,由木纖維圍繞成束,略呈二輪排列。 髓部有異型維管束。及20-60μm;并含淀粉粒,長圓形、近三角形,直徑4-12μm,臍點裂縫狀或呈“十”字狀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毛脈蓼塊根中含有大黃素(emodin),大黃素甲醚(physcion),大黃素-8-β-D-葡萄糖甙(蒽甙B)(emodin-8-β-D-glucopyranoside,anthraglycoside B)和大黃素甲醚-8-β-D吡喃葡萄糖甙(蒽甙A)(physcion-8-β-D-glucopyranoside,anthraglycoside A),還含有鞣質(zhì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小鼠灌服煎劑175g/kg,有明顯的止咳及祛痰作用;根煎劑在離體家兔回腸試驗表現(xiàn)有明顯的抗乙酰膽堿作用;試管試驗只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有輕度抑制作用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(1)取本品粉末0.5g,加乙醇適量回流提取2h,分取乙醇提取液3ml,置不同試管中:1.加2%氫氧化鈉液1ml,顯櫻紅色。2.滴加1%三氯化鐵,顯暗棕色。

    (2)取上述乙醇提取液滴于濾紙上,置熒光燈(254)下觀察,顯淡紅色熒光。

    (3)薄層色譜,方法與結(jié)果參見“蕎麥七”條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大腸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微澀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涼血;活血。主呼吸道感染;扁桃體炎;急性菌??;急性腸炎;泌尿系統(tǒng)感染;多種出血;跌打損傷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風濕痹痛;熱毒瘡瘍;燒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5g;研粉,1-2g。外用:適量,研粉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Xiān Máo別名細葉刺參、刺參來源藥材基源:為川續(xù)科植物大花刺參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orina nepalensis D.Don var.delavayi(Franch.)C.H.Hsing[M.delavayi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側(cè)耳拼音注音Bái Cè ěr別名白耳菜、叫天雞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光板、金苦板(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),蒼耳七,金錢燈塔草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出處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白須草的帶根全草。全年可采。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僵蠶拼音注音Bái Jiānɡ Cán別名僵蠶(《千金方》),天蟲(《藥材資料匯編》),僵蟲(《河北藥材》)。出處《本經(jīng)》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蟲。收集病死的僵蠶,倒入石灰中拌勻,吸去水分,曬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克馬葉拼音注音Bái Kè Mǎ Yè出處《貴州民間藥物》來源為安息香料植物垂珠花的葉。夏、秋采收。生境分布多生于山中陽坡雜林中。分布河南、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垂珠花,又名:白花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ā Jiǎo Lián別名血絲金盆、鬼臼、九臼來源藥材基源:為小檗科植物貴州八角蓮的根及根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ysosma majorensis(Gagnep.)Ying[Podophyllum majorense 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