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紅澤蘭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紅澤蘭拼音注音Hónɡ Zé Lán別名

    山澤蘭、澤蘭、垂序馬藍、擬馬藍

    來源

    爵床科紅澤蘭屬植物紅澤蘭Championella japonica (Thunb.) Brem.[Strobilanthes japonicus (Thunb.) Miq.]以全草入藥。夏秋采收,切段,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辛,溫。

    注意

    孕婦忌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通經(jīng),去瘀止痛。用于痛經(jīng),盆腔炎,產(chǎn)后腹痛,跌打損傷,風(fēng)濕骨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3~5錢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紅澤蘭拼音注音Hónɡ Zé Lán出處

    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爵床科植物垂序馬藍全草。7~9月間,可采割莖葉兩次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長于林邊、溝邊、屋旁等陰溫的地方。分布四川、湖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,高60~80厘米,莖叢生,四棱形,靠地的節(jié)上有不定根,上端多分枝,節(jié)間基部腫脹。葉對生,披針形,長3~4厘米,寬0.7~1厘米,先端鈍尖,基部狹楔形,邊緣有疏鈍鋸齒,兩面均無毛;葉柄短或近無柄,短穗狀花序由枝頂葉腋抽出,花淡紫色,徑約1.2厘米;萼片5枚,狹小,綠色;花冠漏斗狀,下部細長成筒,略彎,上部5裂片,先端圓形;雄蕊4,2強,著生于冠管上;雌蕊1,花柱細長,有毛,略露于管外?;ㄆ?~7月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全草全體呈紫黑色(鮮時紫紅色);莖四棱形,粗約3~5毫米,末端漸細小。表面棕褐色,有順向紋理,有節(jié),節(jié)間長約4~8厘米。分枝對生于節(jié)上。質(zhì)脆易斷,斷面中央有小空心。葉片多已皺縮或破碎,完整者呈披針形。微有清香氣。以全草少碎斷者為佳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"入肝、脾二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苦微辛,溫。

    ①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"性微溫,味苦。"

    ②成都《常用草藥治療手冊》:"性溫,味微辛。"

    注意

    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"無血滯者忌用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"消瘀行水,舒肝散郁。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產(chǎn)后淋漓腹痛,血暈,癥瘕癰腫,跌打損傷及身面浮腫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

    備注

    本品在四川西部作澤蘭用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紅澤蘭拼音注音Hónɡ Zé Lán別名

    水靈山、水連召、山澤藍

    英文名Herb of Japanese Conehead出處

    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爵床科植物垂序馬藍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trolanthes japonicus (Thu-nb.) Miq. [Chanpionella japonica (Thunb.) Bremek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林邊、溝邊等陰濕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垂序馬藍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,高60-80cm。莖叢生,呈四棱形,靠地的節(jié)上生不定根,節(jié)間基部腫脹;上部多分枝。葉對生;葉柄短或近無柄;葉片披針形,長3-4cm,寬0.7-1cm,先端鈍尖,基部狹楔形,兩面均無毛,邊緣疏鈍鋸齒。短穗狀花序由枝頂葉腋抽出;花淡紫色,直徑約1.2cm;萼片5;花冠漏斗狀,下部細長成筒,略彎,上部5裂片,先端圓形;雄蕊二強,著生于冠管上,花絲基部有膜相連,有1退化雄蕊殘跡。蒴果長7-10mm。種子4顆,有微毛?;ㄆ?-7月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歸肝;脾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辛;微苦;性微濕

    注意

    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無血滯者忌用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通經(jīng);化瘀行水。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痛經(jīng);經(jīng)閉;產(chǎn)后腹痛;癥瘕;身面浮腫;癰;腫打損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:消瘀行水,舒肝散郁。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產(chǎn)后淋漓腹痛,血暈,癥瘕癰腫,跌打損傷及身面浮腫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波棱瓜拼音注音Bō Lénɡ Guā別名色爾格美多(藏名)出處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波棱瓜的果實。9~10月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林下。分布我國西南及西藏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草質(zhì)藤本。莖細長,攀援。葉互生,心狀闊卵形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波棱瓜子拼音注音Bō Lénɡ Guā Zǐ別名色吉美多[藏語]來源葫蘆科波棱瓜子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 Wall.,以種子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柔肝。主治黃疸型傳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ō Yuán Jiǎ Liú Jué來源藥材基源:為水龍骨科植物波緣假瘤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hymatopsis engleri(Luerss.)H.Ito[Polypodium engleri Luerss.]采收和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ō Yuán Sǒnɡ Mù別名紅刺腦包、頂天刺、龍牙楤木、三百棒、紫紅傘英文名root of Undulateleaf Aralia, Undulate Arali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波緣楤木的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波羅蜜拼音注音Bō Luó Mì別名婆那娑、阿蔀亸(《酉陽雜俎》),曩伽結(jié)(《綱目》),優(yōu)珠曇、天婆羅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樹婆羅(《廣州植物志》),牛肚子果(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??浦参锬静_的果實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