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色爾格美多(藏名)
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
為葫蘆科植物波棱瓜的果實(shí)。9~10月采收,曬干。
生于林下。分布我國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草質(zhì)藤本。莖細(xì)長,攀援。葉互生,心狀闊卵形,掌狀淺裂,基部耳垂形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細(xì)鋸齒,上面綠色,下面淡綠色,兩面均有細(xì)毛;葉柄細(xì)長,有毛;腋生卷須2~3裂?;ù螅S色,單性異株;雄花序常2個生于一葉腋內(nèi),其1單花早落,另1個為總狀花序;雌花單生于一極短的花序柄上;萼管長柱形,裂齒5,線形;花瓣5,近離生;雄蕊3;子房長橢圓形,3室,每室有胚珠4~6顆。果闊長橢圓形,兩端均狹,有角3,有不規(guī)則波狀棱脊,果瓣3,由中軸分裂幾達(dá)基部。
性寒,味苦。
清熱解毒,柔肝。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,消化不良。
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
藥材基源:為葫蘆科植物波棱瓜的果實(shí)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erpetospermu pedunculo-sum(Ser.)C.B.Clarke
采收和儲藏:6-10月采收,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林下。
資源分布:分布我國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一年生攀緣草本。莖枝纖細(xì),有棱溝;初時具疏柔毛,最后變的無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4-10cm,具有莖枝一樣的毛被,后漸脫落;卷須2歧;葉片膜質(zhì),卵狀心形,長6-12cm,寬4-9cm,先端尾狀漸尖,基部心形,兩面均粗糙,初時被黃褐色長柔毛,后漸脫落;邊緣具細(xì)圓齒或有不規(guī)則的角,葉脈在葉背隆起,具長柔毛。雌雄異株;雄花通常單生或與同一總狀花序并生,花梗長10-16cm,具5-10朵花的總狀花序長12-40cm,有疏柔毛;花梗長2-6cm,疏生長柔毛;花萼筒部膨大成漏斗狀,下部成管狀,長2-2.5cm,裂片披針形;花冠黃色,裂片橢圓形,急尖,長2-2.2cm,寬1.2-1.3cm;雄蕊花絲絲狀;退化雌蕊近鉆形;雌花單生,花被與雄花同,有3枚退化雄蕊或無;子房長圓狀,3室。果實(shí)闊長圓形,三棱狀,被長柔毛,成熟時3瓣裂至近基部,里面纖維狀,長7-8cm,寬3-4cm,種子淡友色,長圓形,基部截形,具小尖頭,頂部不明顯3裂,長約12mm,寬5mm,厚2-3mm?;ā⒐?-10月。
味苦;性寒
瀉肝火;清膽熱。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;膽囊炎。
內(nèi)服:煎湯,3-9g;或入丸;散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色爾格美多(藏名)
出處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
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波棱瓜的果實(shí)。9~10月采收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于林下。分布我國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草質(zhì)藤本。莖細(xì)長,攀援。葉互生,心狀闊卵形,掌狀淺裂,基部耳垂形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細(xì)鋸齒,上面綠色,下面淡綠色,兩面均有細(xì)毛;葉柄細(xì)長,有毛;腋生卷須2~3裂?;ù螅S色,單性異株;雄花序常2個生于一葉腋內(nèi),其1單花早落,另1個為總狀花序;雌花單生于一極短的花序柄上;萼管長柱形,裂齒5,線形;花瓣5,近離生;雄蕊3;子房長橢圓形,3室,每室有胚珠4~6顆。果闊長橢圓形,兩端均狹,有角3,有不規(guī)則波狀棱脊,果瓣3,由中軸分裂幾達(dá)基部。
性味性寒,味苦。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柔肝。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,消化不良。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波棱瓜拼音注音Bō Lénɡ Guā英文名fruit of Pedunculate Herpetospermum出處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葫蘆科植物波棱瓜的果實(shí)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erpetospermu pedunculo-sum(Ser.)C.B.Clarke
采收和儲藏:6-10月采收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林下。
資源分布:分布我國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一年生攀緣草本。莖枝纖細(xì),有棱溝;初時具疏柔毛,最后變的無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4-10cm,具有莖枝一樣的毛被,后漸脫落;卷須2歧;葉片膜質(zhì),卵狀心形,長6-12cm,寬4-9cm,先端尾狀漸尖,基部心形,兩面均粗糙,初時被黃褐色長柔毛,后漸脫落;邊緣具細(xì)圓齒或有不規(guī)則的角,葉脈在葉背隆起,具長柔毛。雌雄異株;雄花通常單生或與同一總狀花序并生,花梗長10-16cm,具5-10朵花的總狀花序長12-40cm,有疏柔毛;花梗長2-6cm,疏生長柔毛;花萼筒部膨大成漏斗狀,下部成管狀,長2-2.5cm,裂片披針形;花冠黃色,裂片橢圓形,急尖,長2-2.2cm,寬1.2-1.3cm;雄蕊花絲絲狀;退化雌蕊近鉆形;雌花單生,花被與雄花同,有3枚退化雄蕊或無;子房長圓狀,3室。果實(shí)闊長圓形,三棱狀,被長柔毛,成熟時3瓣裂至近基部,里面纖維狀,長7-8cm,寬3-4cm,種子淡友色,長圓形,基部截形,具小尖頭,頂部不明顯3裂,長約12mm,寬5mm,厚2-3mm?;ā⒐?-10月。
性味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瀉肝火;清膽熱。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;膽囊炎。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3-9g;或入丸;散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