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湖北地黃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湖北地黃別名

    鄂地黃[湖北鶴峰]、巖白菜

    來源

    玄參科湖北地黃Rehmannia henryi N. E. Brown,以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血,止血,強壯。

    鮮根液汁可用于創(chuàng)傷止血。

    根內(nèi)服對吐血,鼻衄,子宮出血等有效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湖北地黃拼音注音Hú Běi Dì Huánɡ別名

    鄂地黃、巖白菜

    英文名Henry Rehmannia出處

    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玄參科植物湖北地黃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ehmannia henryi N. E. Brown.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挖,洗凈,曬干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平地及路旁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湖北地黃 多年生草本,高15-40cm。全株被多細胞長柔毛及腺毛。根略增粗。莖單一或多條。葉多基生,蓮座狀;葉柄長1-6cm;葉片橢圓狀長圓形,長3-18cm,羽狀淺裂,裂片有尖齒;莖生葉很小,淺裂至齒狀缺刻??偁罨ㄐ蝽斏?,花少;苞片葉狀,向上漸?。换üiL約5cm,筒長為1/2余,萼齒5,狹披針形,先端鈍,全緣或有齒,后面1枚較長;花冠淡黃色,有紅色斑點,花冠筒長4-5cm,背腹略扁,稍弓曲,外面被腺毛,內(nèi)僅腹部兩皺褶處及花絲著生處有毛,上唇長1cm,2裂,向外反卷,下唇長約1.5cm,3裂,兩面疏被毛;雄蕊4,內(nèi)蒙。蒴果闊,幾乎包藏于宿存的萼內(nèi)。種子多數(shù)?;ㄆ?-5月,果期5-6月。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微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涼血止血;清熱生津。主發(fā)熱品干;血熱衄;尿血;崩漏;斑疹;消渴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根:有補血、止血、強壯的功能。鮮根液汁可用于創(chuàng)傷止血。內(nèi)服用于吐血、鼻衄。子宮出血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iān Fú Gě Yè來源藥材基源: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dauricumDC.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enispermum dauricum DC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iān Fú Gě Gēn別名狗葡萄根、磨石豆根(《吉林中藥手冊》),山花子根、光光葉根(《山東中藥》)。出處《中國藥植志》來源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莖。4~5月或8~10月間采挖,除去殘莖、須根及泥土,曬干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河北、山東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iān Fú Ténɡ別名狗葡萄秧、小葛香、楊柳子棵、防己藤、黃攸香、什子苗、小青藤、黃根藤、金百腳、山地瓜秧、爬山秧子。出處蝙蝠藤始見于《綱目拾遺》,云:“此藤附生巖壁、喬木及入墻茨側,葉類蒲蕩而小,多歧,勁厚青滑,絕似蝙蝠形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補血草拼音注音Bǔ Xuè Cǎo別名鹽云草、鹽云參、匙葉草、磯松來源為藍雪科補血草屬植物二色補血草Limonium bicolor (Bunge) Kuntze [Statice bicolor Bunge],以根及全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ǔ Xuè Shǔ別名七葉薯、血參、七爪金龍來源藥材基源:為薯蕷科植物七葉薯蕷的塊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ioscorea esquirolii Prain et Burkill采收和儲藏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莖葉及須根,洗凈,切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