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重樓

    《中國藥典》:重樓拼音注音Zhònɡ Lóu別名

    七葉一枝花、金線重樓、燈臺(tái)七、鐵燈臺(tái)、蚤休、草河車、白河車、枝花頭、海螺七、螺絲七

    英文名RHIZOMA PARIDIS來源

    本品為百合科重樓屬植物華重樓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. chinenisi (Franch)Hara 、云南重樓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. yunnanensis (Franch.)Hand. -Mazz. 或七葉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, chinensis (Franch.)Hara的干燥根莖。秋季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曬干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華重樓:多年生草本,高約50厘米。根狀莖棕褐色,橫走而肥厚,粗可達(dá)3厘米,表面粗糙具節(jié),節(jié)上生纖維狀須根。莖單一,直立,圓柱形,光滑無毛,基部常帶紫紅色。葉5-9,通常7片,輪生于莖頂,壯如傘,其上生花1朵,故稱“七葉一枝花”;葉柄長1-3厘米,葉片紙質(zhì)或膜質(zhì),窄卵形或倒披針形,長7-9厘米,寬2-5厘米,先端銳尖,基部楔形。夏季開黃綠色花,花梗由莖頂抽出,不分枝,多少比葉長,花單獨(dú)頂生;萼片5-6,葉狀,卵狀披針形;花瓣5-6,細(xì)線形,有時(shí)上部稍擴(kuò)大,寬約1.5毫米,通常較短于花萼;雄蕊2輪,藥隔突出部分窄于花藥,長0.2-2毫米;子房具棱,頂部于花柱為紫色,其余部分為黃綠色;蒴果室背開裂。七葉一枝花:形似中華七葉一枝花,但葉短圓形或倒披針狀矩圓形,基部圓形或罕為急尖;花瓣絲狀,近頂端漸變尖,長等于或長于花萼的2倍,寬約1毫米。

    性狀

    本品呈結(jié)節(jié)狀扁圓柱形,略彎曲,長5~12cm,直徑1.0~4.5cm。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,外皮脫落處呈白色;密具層狀凸起的粗環(huán)紋,一面結(jié)節(jié)明顯,結(jié)節(jié)上具橢圓形凹陷莖痕,另一面有疏生的須根或疣狀須根痕。頂端具鱗葉及莖的殘基。質(zhì)堅(jiān)實(shí),斷面平坦,白色至淺棕色,粉性或角質(zhì)。無臭,味微苦、麻。

    貯藏

    置陰涼干燥處,防蛀。

    炮制

    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潤透,切薄片,曬干。

    鑒別

    (1)本品粉末白色。淀粉粒甚多,類圓形、長橢圓形或腎形,直徑 3~18μm 。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,長80~250μm。梯紋及網(wǎng)紋導(dǎo)管直徑10~25μm 。

    (2)取本品細(xì)粉0.5g,加水3ml ,浸漬10分鐘后,劇烈振搖,發(fā)生持久性泡沫。

    (3)取本品粗粉2g,加乙醚20ml,置水浴上回流10分鐘,濾過。濾液分為二份,揮干,一份加醋酐1ml 使溶解,加硫酸2 滴,顯黃色,漸變紅色、紫色、青色、污綠色;另一份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,加乙酰氯5 滴與氯化鋅少量,稍加熱,顯淡紅色或紫紅色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歸肝經(jīng)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微寒;有小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,涼肝定驚。用于疔瘡癰腫,咽喉腫痛,毒蛇咬傷,跌撲傷痛,驚風(fēng)抽搐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3~9g。外用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。

    備注

    (1)與金銀花、連翹等配伍應(yīng)用,治熱毒瘡瘍;與鬼針草等同用,治毒蛇咬傷。用于癌腫,常與石見穿、半枝蓮、夏枯草等藥配伍應(yīng)用。此外,本品尚可用于小兒高熱驚風(fēng)抽搐。

    摘錄《中國藥典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重樓拼音注音Zhònɡ Lóu出處

    《中國藥植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百合科植物具柄王孫根莖。秋后挖取,去除莖、葉、須根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林下陰濕處。分布四川、廣西等地。產(chǎn)于四川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35~60厘米,全株無毛。根莖粗壯,匍匐。莖直立,有縱條紋,綠色,有時(shí)帶紅色。葉通常為4片,有時(shí)5~7片,輪生于莖頂;葉柄長1~4.5厘米;葉片草質(zhì),廣卵形,長7.3~11.5厘米,寬3.8~7.2厘米,先端短尖而微彎,全緣,基部略近心臟形或截形,主脈3條,基出。花單一,頂生,花柄長10.5~16厘米;花兩性,外列被片4瓣,綠色,卵狀披針形,長約3厘米,寬1~1.3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具短柄;內(nèi)列被片4瓣,狹線形,黃綠色,長4.5~6.5厘米;雄蕊12,長約1.2厘米,花絲扁平,花藥線形,藥隔于頂端延伸成小尖頭,長約1毫米;花柱4~5,先端反卷。漿果近于球形,直徑約1.8毫米,外有宿存的花被;種子多數(shù),近球形,淡褐色?;ㄆ?月。果期7~8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根莖肉質(zhì),圓柱形,長4~7厘米,直徑約1厘米,表面粗糙,褐色,節(jié)稍突出,節(jié)間緊密,頂端被有膜質(zhì)鱗片,一側(cè)著生多數(shù)須根,密被白色絨毛。質(zhì)硬而脆,斷面白色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作成膏藥外用,治腫傷中毒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蘇葉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別名荏葉(《別錄》)。出處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來源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葉片,夏、秋采葉,置通風(fēng)處陰干?;蜻B嫩莖采取,切成小段,曬干?;瘜W(xué)成分葉含揮發(fā)油,主為紫蘇酮。歸經(jīng)《本草匯言》:“入手、足太陰經(jīng)?!靶?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蘇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別名荏子(《別錄》),玉蘇子(《中藥志》)。出處《飲片新參》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果實(shí)。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,亦有栽培者。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。產(chǎn)江蘇、河北、山東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來源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白蘇子果實(shí)壓榨出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erilla frutescens(L.)Britt.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全國多有栽培,少有逸為野生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至長江流域以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蘇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處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(yàn)鑒別法》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。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,割取老莖,除去果實(shí)及枝葉,曬干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江蘇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性狀干燥的莖,葉片大多脫落,常帶有果穗。莖圓角四方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āo Jīn Gǔ Cǎo別名甜格宿宿草來源唇形科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 Maxim.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河北、山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四川、西藏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解熱消炎,活血消腫。主治癆傷咳嗽,吐血?dú)獍b......